很多人做了媽媽后感覺越來越痛苦、焦慮,,特別是在孩子三歲之前,不知道怎么辦好。
看著孩子在那兒哭、在那兒鬧的時候,自己卻感受不到內(nèi)心那種愛的流動、愛的溫暖。
只感覺這個孩子很陌生,他突然之間就來了,不知道怎么樣去陪伴他,不知道怎么樣去對待他。
曾經(jīng)一位優(yōu)家媽媽對自己發(fā)出了這樣的靈魂拷問:
為什么別人把孩子帶那么好?別人的孩子哭的時候,孩子的媽媽很有耐心,為什么她就這么沒有耐心?
于是她的內(nèi)心充滿了評判,她不禁開始覺察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
結果她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當她特別想做一個好媽媽,好妻子時,因為有這樣一個觀念,或者說這樣一個想法在,她對自己的要求便會特別高。
她想把孩子照顧特別好,看到孩子哭的時候,首先便會自責——她為什么感受不到自己的愛心?為什么沒有像別的媽媽那樣對孩子充滿包容。
當有這個想法的時候,她的內(nèi)心已經(jīng)不平靜了,這時候她已經(jīng)認定自己是一個不合格的媽媽,這讓她內(nèi)心升起了強大的無力感和憤怒,也因此變得焦慮。
那一刻她是多么希望有個人在一旁幫幫她,可老公、婆婆、鄰居甚至是自己的媽媽,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認知:
你生完孩子了,那你就應該會帶孩子,或者說你一定要學會帶孩子。
不僅僅是來自于外部的,其實自己也有這樣一個要求,我不會愛這個孩子,我是不是不是一個好媽媽?我既然愛這個孩子,那么我一定會帶好他。
這份共同的期待卻讓她更加焦慮了,她感覺自己一無所知,沒有任何的價值——連最基本的媽媽都做不好,她還能做好什么呢?
焦慮升起的那一刻,抑郁也就產(chǎn)生了。
If you can't please the worl
90后的媽媽們紛紛開始優(yōu)先“照顧自己”。
為什么他總睡不好?哪個奶瓶更安全?該給他吃什么?怎么別人家的孩子都會了,他還不會……這些讓人焦慮的問題統(tǒng)統(tǒng)不再去想。
她們在用各種“反向育兒”來打破舊時代育兒觀念對女性的束縛。
可隨之而來的是更多家庭矛盾的產(chǎn)生,當她們發(fā)現(xiàn)在家庭中沒有人理解自己,在媽媽這個身份上面自己都無法認同自己的時候,內(nèi)心的無價值感開始向外尋找。
她們腦子里另外的一個聲音告訴自己:
我要出去工作,在工作當中我才能找回自我,在工作當中我才可以做自己,在工作當中我才是有價值的;在家庭生活中,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我沒有任何的價值。
當這兩個觀念起沖突的時候,價值感會越來越低,內(nèi)心充滿無力感。
尋求做更好的自己,是否意味著要放棄孩子、放棄家庭?對此另一位優(yōu)家媽媽是這樣說的:
一個優(yōu)秀的上門早教老師,可以助力父母們育兒育己,在成為父母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但在此之前,父母要先學會覺察自己。
把自己的期待放的低一點,允許自己不那么完美,允許自己孩子哭的時候,承認自己不是一個那么完美的媽媽。
但是,在此時此刻,我盡了我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做一個好媽媽。
在空暇之余我想做我自己,就抽出來一段時間做那個心目中的自己,做一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說起來似乎挺簡單的,做起來確實很難,這是一個思想的轉(zhuǎn)變。
就好比做飯,很多人不喜歡做飯,他們把做飯當成一項家務,做飯就意味著要提前買好菜、洗菜、切菜、準備各種調(diào)料,還有著亂濺的油性以及那一身的油煙,那么做法就是痛苦的。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把做飯當成一種愛好,當成一種享受,我享受我的人生,那么我就認真的做飯,認真地去享受我的人生。
相同的,如果你想做一個好媽媽,你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媽媽這個身份無關,和做好媽媽那個期待沒有關系。
如果你認為一定要做一個好媽媽,帶著這份期待來做的話,你做不好一個好媽媽。
如果你認為,我只是想做一個媽媽把孩子照顧好,我只是在享受和這個純粹的生命在一起,享受這一段最純凈的時光,讓自己的心變的和孩子的心一樣純凈。
那么,孩子可以感染到自己,自己可以感染到孩子,我們的生活就是最最純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