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因孩子的問題而焦頭爛額的時候,可能正是提醒你該轉變思維,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的時候。 年前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武漢42歲胡女士持續(xù)幾個月頭痛,卻找不到病因。但醫(yī)生談到孩子時,她突然崩潰大哭。 原來,是輔導作業(yè)引發(fā)的焦慮和抑郁。自稱看不得朋友圈討論孩子,“覺得自己非常失敗”。 如今的社會現(xiàn)狀,推著每一個人不斷地往前奔跑、沖刺,不敢有片刻停歇,從成年人到小孩,都深感壓力與疲憊。 作為家長,教育孩子的辛苦和付出固然不易,但作為成年人,理應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很多時候,問題不是出在孩子、作業(yè)身上,而是家長對孩子學習、行為的看法和認知走入誤區(qū),難以開解,由此產生焦慮。 還有的家長,表面上看是為孩子的學習焦慮,其實是把對自己的不滿意、不自信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于是會給孩子很高的期待,提很高的要求,當孩子的表現(xiàn)達不到自己的期待值,便產生挫敗、失落乃至憤怒。 因此,家長想要減少焦慮,不是一個勁地給孩子施加壓力,重要的是先好好愛自己,提高自己的安全感、價值感,才有能力愛孩子,輕松淡定地陪伴孩子成長。 01 愛自己,需要安放好自己的情緒 曾經有一個學生跟我說,感覺自己在家里沒有一刻是放松、舒適的,總是要看著爸爸媽媽的臉色行事。 媽媽在有了他之后,就辭職在家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包攬了各種雜事,還抽時間打打零工,每天都很忙很累。 爸爸習慣不好,喜歡抽煙喝酒,也不夠上進,父母經常吵架。 勤快、忙碌的媽媽,每天看起來都不太開心,也常會在他面前抱怨爸爸。 他一直渴望媽媽別那么累,多休息休息,多為自己而活,可媽媽總說為了他,為了整個家,她還不能停下來享受安逸。 從小到大,這一切都被他看在眼里,并漸漸形成了乖巧懂事、習慣看人臉色的“討好型人格”,內心總是緊張不安,很少感覺到幸福。 《給情緒多點時間》一書中說: “我會告訴孩子,因為愛你,所以我要學習愛我自己。等到我自己擁有了足夠的愛,那么,我的愛將永遠與你同在,不會成為你的負擔?!?/p> 許多家長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日復一日辛勞地付出,覺得這樣是為孩子、為家庭好,殊不知,父母的情緒狀態(tài)和心理健康,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fā)展。 如果家長本身的狀態(tài)不好,心里有委屈、疲憊,對待孩子身上的問題會更加挑剔,更容易發(fā)脾氣,不利于孩子的教育。 因此,家長首先好好愛自己,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累了就給自己放個假,情緒低落了就找朋友聊聊天,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把自己照顧好,才能更好地愛孩子、愛家人。 當你心情好了,狀態(tài)積極了,看待事情的角度和心態(tài)變了,很多當初困在其中解不開的難題,都不再是問題。 02 愛自己,需要經營好夫妻關系 很多媽媽有了孩子后,孩子就是生活的一切,丈夫都要靠邊站。 當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疏于對伴侶的關懷,這對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都是不利的。 孩子受到過度的養(yǎng)育,缺少自我成長空間,夫妻之間欠缺耐心的溝通和關心理解,容易產生矛盾。 之前網絡上人生關系排序問題引發(fā)熱烈討論,一個家庭中,夫妻關系大于親子關系,是毋庸置疑的。 夫妻關系就像根,根健康穩(wěn)固,家庭的大樹才能得以蓬勃生長。 夫妻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彼此的心情、狀態(tài)也好,家庭的矛盾和紛爭就少; 在父母相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更樂觀自信,安全感、價值感高; 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如果能和伴侶“并肩作戰(zhàn)”,也能更加得心應手。 因此,愛自己,就要分一些時間和精力給你的伴侶,遇事學會溝通,多一些耐心;遇到矛盾說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指責、爭吵。 正如《親密關系》一書中所說, “你的親密關系伴侶,是來幫助你更加認識自己,進而療愈你的創(chuàng)傷,最終找回真正的自己?!?/p> 03 愛自己,需要自我成長,過好自己的生活 許多父母對孩子不滿意、焦慮的根源,在于對自己的不滿意,內心缺乏安全感。 解決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自我成長,提升自信心,增強自我價值感。 父母懂得自我成長,也能給孩子一個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榜樣,這比一味地對孩子施加壓力有效得多。 當你因孩子的問題而焦頭爛額的時候,可能正是提醒你該轉變思維,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的時候。 關注自己的內心,傾聽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為愛自己,所以想幫助自己改掉對身體、心理、情緒不利的行為和習慣,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收起迷茫、懷疑和抱怨,認真工作、自學課程、培養(yǎng)興趣愛好……把每一天過得豐富而充實,越努力,越自信,越淡定。 只有發(fā)自內心地愛自己,我們才能做到真正地愛孩子,能夠無條件接納別人,否則,我們的愛里將充滿控制、索取和依賴。 只有學會愛自己,我們的內心才更強大,不會被各種情緒裹挾,更理智、自由,收獲人生的快樂和幸福。 本文轉載于錢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錢志亮,北京師范大學教學名師。專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領域。著有《入學早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學的140個漢字》等。文中圖片采集自攝圖,已獲得下載使用權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