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 之所以想起孔乙己的名言,蓋因只花幾塊錢在某平臺上買了幾十套關于蘇軾的電子書。這種十幾二十年前的書,現(xiàn)已無新可售,二手又不便宜。掃描版雖然極為清晰,跟正版無異,但顯然,它肯定是盜印的——所以,我的心里還是惴惴不安,感覺何錯了什么事——我只能安慰自己,等多賺點錢,就去把正版二手買回來。 懺悔完,我們言歸正傳。 晚上翻看當中的《蘇軾詞新釋輯注》時,突然眼前一亮,極為高興。 原因有二: 其一,它的體例十分適合既是初學,卻又希望看到全集的朋友。 這套書收詞四百多首,自稱是諸集中最多的。確定蘇詞的有收,有疑問的,也收了。 這非重點。 關鍵是,它有注釋,也即對作品中的某些詞做解釋。又有講解,也即賞析,而且,是重頭戲,千字上下,語言優(yōu)美,評閱細致。哪怕小學高年級的,都能理解。第三是輯評,也就是古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最后,是附錄,記載古人對此詞編年的情況。 而我手頭的一本《蘇軾詞全集》,其排于第一的題解,對詞作各版本編年辨析記載得極為詳細,顯得特別專業(yè),可我估計,這是99.9999%買這本書的人用不上的。注釋,則正是林語堂深惡痛疾的那種,等下再說。另有匯評,也即古人的評價,可又時有時無,有者,也極少,算不得匯。 好,我們現(xiàn)在說第二個原因。 前文有言,林語堂對注釋蘇軾者一個壞毛病十分痛恨——可這壞毛病卻是如此普遍——他說: 評注家的努力只限于尋出某些生僻詞語的出處,得到機會以博學自炫。結果,做詩集評注的人并不以闡述判斷詩的含義為要務,而以指出某些詞語之出處為已足。 就以早期作品《一斛珠》中的“洛城春晚。垂楊亂掩紅樓半”為例?!度分械淖⒔馐牵?/span> 紅樓:李白《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青聽鶯百囀歌》:“東風憶綠瀛洲草,紫殿紅樓春覺好?!卑拙右住肚刂幸魇住ぷh婚》:“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裙。” 當時我一臉懵逼啊,加了句旁批: 過度注釋。其實就是紅色的樓而已。 《輯注》對此的解釋為: 紅樓:華美的樓房。 正如前面所說,我看到這里,眼前一亮,覺得遇上知己,并且跟他一起,把一個喜歡羅里吧嗦的家伙,痛斥了一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