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亨佐達羅的祭司王,有點像莫迪。不過莫迪屬于第三等。近日,莫迪想要改國名為“婆羅多”。大家都知道婆羅多族是雅利安人,而雅利安人是印度次大陸的首批移民。那么,雅利安人與印度土著是什么關系?印度河文明是雅利安人摧毀的嗎?很多年前,社科院劉欣如教授發(fā)表了《介于哈拉帕文明與吠陀時期之間的“黑暗時代”》一文,對相關遺址進行了梳理。文章很長,本文作了簡化處理,希望不至于曲解原文,并能讓讀者對印度河文明和雅利安人的關系有所了解。1把印度河流域城市的毀滅歸因于雅利安人入侵的第一人的是惠勒,他的證據(jù)如下:一、摩亨佐達羅上層的幾個遺址看起來好像發(fā)生了一些悲慘事件;一些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接受了惠勒的說法,他們認為這種說法能夠解釋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化為何突然消失。 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對哈拉帕晚期歷史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把哈拉帕城市毀滅的時間提得更早了。這意味著,印度河流域城市的毀滅可能不是因為雅利安人入侵。水文學家雷克斯提出了一個假說,認為印度河流域的地震造成了長時間、頻繁的河水泛濫,迫使當?shù)氐牡蹏咽锥紡哪嘧暨_羅遷到哈拉帕。蘭布里克則認為,不斷有人居住在摩亨佐達羅,說明那里有極其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其城址被暫時放棄,可能是由于幾年的歉收,而非是由于發(fā)生了歷時一兩個世代之久的洪水泛濫。雷克斯認為城市街道地層上升是由于洪水泛濫,實際上是由于城市被遺棄時狂風吹來的沙土造成的。 七十年代,許多新的遺址被發(fā)掘出來,放射性碳測年法使遺址的年代更精確了,人們已公認哈拉帕文明的城市時期是在公元前1900以前結(jié)束的。于是一些學者開始從更根本的社會文化變化這個角度考察印度河文明的衰落。費爾塞爾維斯從經(jīng)濟上進行解釋,認為印度河文明的衰落可以歸因于人口向恒河平原遷移。生產(chǎn)工具的改進,可以使人們能夠離開氣候干燥的小麥產(chǎn)區(qū),而去開墾濕潤多產(chǎn)的大米產(chǎn)區(qū)。 波賽爾解釋城市文明退步到農(nóng)村文明的原因,稱大批村莊的出現(xiàn)表明當?shù)鼐用竦闹\生方式發(fā)生了變化。新的糧食品種被引進來補充當?shù)刂饕Z食大麥和小麥,加強了印度河流域居民應付各種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氣候的能力,促進了他們從實行以畜牧為主的經(jīng)濟改變?yōu)閺氖掳捕ǖ霓r(nóng)業(yè)。1974年到1977年間,穆加爾主持了一次沿加加爾河進行的大規(guī)模挖掘。在哈拉帕文明的核心地區(qū),這條河兩岸在哈拉帕文明成熟期有174的遺址,下一個時期有50個遺址,到了哈拉帕文明期以后時期(公元前第二千紀末到第一千紀初)遺址就剩下10個了,而且最晚的遺址都在河床上。說明河流干涸了。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環(huán)境變化引起了文化上的調(diào)整和人口的移動。2拉爾在他的象城考古報告中把第二時期(約公元前1200年)土層的灰色彩陶定為“雅利安人”的遺物。這些遺物包括大米、鐵以及牛、豬、綿陽、馬等家畜的骨頭。馬來自西方,馬出現(xiàn)在象城證明雅利安人出現(xiàn)在這個地區(qū)。象城與《摩訶婆羅多》中般度族的都城名稱不謀而合,且遺物的土層與關于此城興衰的文字記述在年代上一致,拉爾受到啟發(fā),有步驟的考察了傳說中的三十多個地方(主要在恒河平原),在幾乎每一處的較下土層中都發(fā)現(xiàn)了灰色彩陶。 “雅利安人”的另一處遺址位于次大陸的西北部邊境。達尼在鐵木耳城發(fā)掘報告中稱其為“犍陀羅墓穴文化”。達尼的報告證實,從事農(nóng)業(yè)的居民在那里生活了一千多年(公元前1400年到500年)。這些居民使用紅色的或灰色的陶器。他們蓄養(yǎng)牛馬并掌握煉銅技術。達尼認為,在文化上,他們與印度河文明無關,而與西亞和歐洲有聯(lián)系。 達尼把犍陀羅墓穴分成三種不同的類型,他們在文化上有明顯的差異,這是人口遷徙的證據(jù)。帕爾波拉把經(jīng)過犍陀羅平原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分為三個語言集團:早期雅利安人被認為屬于伊朗灰色彩陶文化。說早期雅利安語者分布的地區(qū)從希薩延伸到印度。關于早期南雅利安人,帕爾波拉把他們與早期犍陀羅墓穴文化聯(lián)系起來。早期北雅利安人被認為屬于哈特墓穴文化。“晚期犍陀羅墓穴、青銅匕首以及在整個西北部出土的類似遺物”表明,早期北雅利安人中的一支即早期吠陀時期雅利安人曾出現(xiàn)在印度。不管帕爾波拉的考證是否正確,他關于雅利安人分批遷徙的想法頗有意義。這意味著,說同一種語言的人,甚至是同一族的人,在不同時期經(jīng)過不同的路線遷徙到南亞并擴散到不同地區(qū)。問題是,如果“犍陀羅墓穴文化”是“雅利安人”的文化,那么它與拉爾所確認的屬于“雅利安”文化的灰色彩陶文化是什么關系?也許,這些“雅利安人”或早或晚進入南亞,在各自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文化。3在象城(德里東北90公里處)和其他灰色彩陶遺址進行挖掘的時候,拉爾曾有意識地尋求灰色彩陶與哈拉帕遺物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既然灰色彩陶代表雅利安文化,那么它與哈拉帕陶器是否重疊,至少可以說明這兩種人是否有過接觸。他在象城和其他許多遺址沒能發(fā)現(xiàn)灰色彩陶層之下有哈拉帕陶器。但他在魯帕爾的一個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灰色彩陶和哈拉帕陶器并存,只是二者之間被赭色彩陶分割開來。隨著哈拉帕文化以后或晚期陶器發(fā)現(xiàn)得越來越多,不少學者認為,赭色彩陶屬于晚期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文明的城市的消失,意味著一種分布在廣大地區(qū)的文化失去了凝聚力。城市文化以后時期的文化變得多樣化,這一時期的陶器分為四大類:H墓地陶器(旁遮普)、赭色彩陶(印度河-恒河分水界)、朱卡爾陶器(信德)和洛塔爾陶器(古吉拉特)。隨后,薩拉杰班對灰色彩陶進行了推測,他指出,灰色彩陶包含兩大傳統(tǒng):一是阿特蘭杰克拉灰色彩陶起源于與哈拉帕文化同時存在并比哈拉帕文化存在更久的錫斯瓦爾(新德里附近)文化;考慮到象城與《摩訶婆羅多》中般度族的關系,也許灰色彩陶文化是被統(tǒng)治的當?shù)赝林幕?,至于統(tǒng)治階級,自然是雅利安人了。4一、印度河流域文明,亦稱印度河文明或哈拉帕文明,是印度次大陸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明。公元前2600年達到鼎盛,公元前1900年衰退。二、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個大城市以及100多個較小的城鎮(zhèn)和村莊。由其規(guī)模可推測是兩個大邦的政治中心,但也可能是哈拉帕繼摩亨佐達羅之后成為京城所在地。三,哈拉帕城市的毀滅,可能與印度河流域干涸有關,人們不得已離開城市。摩亨佐達羅的毀滅可能與洪水有關,摩亨佐達羅不止一次受到大洪水的破壞。四、當城市毀滅后,其文化就會失去了凝聚力,從而無法抵御外族入侵。五、雅利安人進入次大陸的時間比較晚,大概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此時,印度河文明早已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