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虛: 1、肺氣虛:咳嗽無力,短氣自汗,面色白,聲音低怯,時寒時熱,平素容易感冒。 推薦玉屏風顆粒,補益肺氣:本藥出自《丹溪心法》,又名玉屏風散,用于預防和治療表虛自汗的外感,借“屏風”二字比喻其護衛(wèi)肌表、抵御威脅的能力,是治療氣陰兩虛諸證的常用基礎方。 2、心氣虛:心悸,氣短,勞則尤甚,神疲體倦,自汗。 推薦人參歸脾丸,益氣養(yǎng)心:本藥源于《濟生方》中的歸脾湯,用于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體倦、面色萎黃以及脾不統(tǒng)血所致的便血、崩漏、帶下。 3、腎氣虛:尿頻尿急,尿后滴瀝不盡,早泄、遺精,神疲乏力,腰膝酸軟。 推薦金匱腎氣丸,益氣補腎:本藥出自《金匱要略》,又名腎氣丸、八味腎氣丸,用于腎虛水腫,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4、脾氣虛: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黃。 推薦香砂六君丸,健脾益氣:本藥出自《醫(yī)方集解》,原名香砂六君子湯,系六君子湯加香附、砂仁而成,用于治療脾胃氣虛,寒濕滯于中焦,納呆,噯氣,脘腹脹滿或疼痛,嘔吐泄瀉等癥。 二、血虛: 1、心血虛:心煩意亂,失眠多夢,心悸健忘,形瘦神疲,食少便溏,面唇舌色淡,病后虛弱。 推薦人參養(yǎng)榮丸,補益心血:本藥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積勞虛損,四肢沉滯,骨肉酸疼,吸吸少氣,行動喘咳,小便拘急,腰背強痛,心虛驚悸,咽干唇燥,飲食無味,陰陽衰弱,悲憂慘戚,多臥少起。 2、肝血虛:耳鳴、頭暈眼花,失眠多夢,易驚醒,四肢麻木,目澀、視力減退或夜盲,指甲無光澤、脆薄,女性經量少,色淡,甚至閉經。 推薦四物湯,補益肝血:本藥出自《太平惠民合劑局方》,用于血虛、月經不調、沖任虛損等證,癥見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蒼白,口唇、爪甲色淡,女性月經不調,量少或經閉不行,臍腹作痛;妊娠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后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等。 三:陰虛: 1、脾陰虛:饑餓而不思飲食,腹脹腹?jié)M,惡心嘔吐,口唇干燥,大便干結,形體消瘦。 推薦補益資生丸,滋陰補氣調脾胃:本藥用于脾胃虛弱引起的胸悶作嘔,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大便溏泄。 2、腎陰虛:腰酸,遺精,兩足痿弱,眩暈,耳鳴,甚則耳聾,口干,咽痛,顴紅。 推薦左歸丸,滋補腎陰:本藥出自《景岳全書》,證是由真陰不足,精髓內虧,故見頭目眩暈,腰酸腿軟,口燥咽干,舌光少苔。陰虛而陽易動,以致腎失封藏而有遺泄,陰虛則氣不外衛(wèi)而自汗盜汗。 3、肝陰虛:頭痛眩暈,耳鳴,眼干怕光,心胸躁熱、脅肋部疼痛、五心煩熱。 推薦大補陰丸,滋陰降火:本藥出于《丹溪心法》,用于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吐血;或煩熱易饑,足膝疼痛等癥。 4、肝腎陰虛:肝陰虛與腎陰虛,互為因果,互相影響,經常同時出現(xiàn)。 推薦杞菊地黃丸,滋腎養(yǎng)肝:本藥出自《醫(yī)級》,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配伍菊花、枸杞子而成,適合肝腎陰虛證,臨床可見眩暈耳鳴,視物減退,眼睛怕光,迎風流淚,健忘,腰膝酸軟,盜汗,遺精,口舌咽干。 四、陽虛: 1、脾陽虛:食欲減退,喜飲溫熱,腹涼不舒,便溏或完谷不化,易胃痛,得溫痛減,遇冷加重。 推薦附子理中丸,溫中健脾:本藥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于緩解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癥狀。 2、腎陽虛:腰膝酸困冷痛,四肢不溫,畏寒怕冷,小便清長或遺尿,浮腫,陽痿遺精,五更泄。 推薦右歸丸,溫補腎陽:本藥出自《景岳全書》,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諸證,癥見腰膝酸冷,精神不振,大便溏薄,怯寒畏冷,陽痿遺精,尿頻而清。 3、心陽虛:心慌,胸悶,胸憋氣短,心中空虛,易受驚,心中惶惶不安,甚至心前區(qū)疼痛。 推薦心寶丸,溫補心陽:本藥主要用于緩解心腎陽虛的癥狀,如畏寒肢冷,動則喘促,心悸氣短,下肢腫脹等。 五、痰濕: 表現(xiàn)為四肢困重,咳嗽,咳白痰,痰多,吐不完,胸悶,氣短,食欲不振等。 推薦二陳丸,健脾化痰:本藥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不快,或發(fā)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