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即便是一代名將,也架不住佞臣給老板吹的耳邊風(fēng)。 樂毅奉燕昭王之命集結(jié)五國聯(lián)軍攻取了齊國七十多城,只要再攻下三城,齊國就沒了。 就在這時,燕昭王死了,新繼任的燕惠王聽信讒言,中了齊國的離間計,使樂毅遭受懷疑,并派人去代替了樂毅的將軍職務(wù)。此時的樂毅明白: 如果聽命回燕,必遭陷害 我得避免被陷害 ------------ 所以,我不能聽命回燕
于是,逃亡到了趙國。 離開樂毅之后的聯(lián)軍,在齊國的反攻下節(jié)節(jié)敗退,原先攻取的城池被悉數(shù)收復(fù)。 燕惠王后悔不已,又擔(dān)心趙國任用樂毅趁燕國疲憊時來攻打。 于是就寫信解釋并責(zé)備—— 我之所以讓別人代替您,是因為我聽信了讒言,想請一直在外奔波的您回來休整一下,以便共議大事。 然而,您卻誤解了我,丟下燕國歸附了趙國,您這樣將如何報答先王對您的知遇之恩呢?
明明是燕惠王自己的愚蠢決定,現(xiàn)在卻把責(zé)任推給了他人,還給了個非常生硬的解釋。 同時,還以“先王之恩”來要挾樂毅不能替趙國攻打燕國。 如果有恩,不可恩將仇報 先王對你有知遇之恩 ------------ 所以,你不可恩將仇報
這算是給樂毅提個醒,同時為燕國爭取一個相對安全的外部環(huán)境,使疲憊的軍隊得以喘息。 02. 看到書信的樂毅,并未“感動”到涕零淚下,也沒有卑躬屈膝的檢討,而是不卑不亢地做了答復(fù)。 在書信中,他先是解釋自己為何不回燕國而要逃到趙國—— 我不才,無法滿足您身邊的那些猜忌我的人的心思,又怕遭到殺身之禍,這樣既傷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您蒙受不義的名聲,所以我才逃到了趙國。
面對自己在燕國的處境,樂毅有自己的判斷: 要么滿足猜忌我的人,要么被殺害 我無法滿足猜忌我的人 ------------ 所以,我(很可能)會被殺害
我不想被殺害,所以不能回燕國,這是原因之一。 若殺了我僅僅是個人的事,那倒也沒什么,但是影響到了先王和您就不好了。 如果我被殺,則表明先王用人不當(dāng) 如果我被殺,則表明您對功臣下刀 要維護(hù)先王英明和您的名聲 ------------ 所以,我不能被殺
我只有逃到趙國,才能避免被殺害,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hù)先王的英明和您的名聲。 接著樂毅寫到—— 您派人來趙國列舉我的罪過,我擔(dān)心您還在被蒙蔽,既不能明察先王任用我的理由,又不明白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斗膽寫封信來回答您。
先說明自己為何逃到了趙國,解開第一個疙瘩。接著試圖通過文字來幫燕惠王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03. 樂毅用誠懇地筆調(diào)寫道—— 先王的胸襟超越了當(dāng)代任何一位君主,他抬舉我,在眾多賓客之中選拔了我,使我位列群臣之上;他信任我,不與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為亞卿。 先王告訴我:燕國與齊國有深仇大恨,即便我們國力弱小,也要向齊國報仇。 我回答先王:齊國家業(yè)大、根基深,我們要打它就一定得聯(lián)合天下諸候一起上。 于是,先王親口授命,備好符節(jié),讓我出使趙、魏、楚,以及被齊占領(lǐng)的宋國,達(dá)成聯(lián)盟攻齊的共識。 承蒙上天護(hù)佑和先王的精明,聯(lián)軍大獲全勝,河北之地全部被先王所占有,我們又長驅(qū)直入齊都,齊王倉皇而逃,才得以免于一死。 齊國的珠玉財寶、車馬鎧甲、珍貴器物,全部收入燕國的府庫…… 從春秋五霸以來,沒有一個人的功業(yè)能趕得上先王。
在這里樂毅回憶了先王是如何知遇自己、重用自己,自己又如何為先王賣命、報仇雪恨,主打一個就是君臣同心。 士為知己者死 先王知我、信任我 ------------ 所以,我愿為先王賣命
我自認(rèn)為我做的還不錯、我懂得感恩,在先王的信任下聯(lián)和四國,奮力拼殺,為先王報了仇、為燕國奪取了錢財,助先王擴(kuò)大的基業(yè)。 他繼續(xù)寫道—— 我聽說賢惠圣明的君主,封賞賢能,任人唯賢。 先王認(rèn)為滿足了心愿,也認(rèn)為我沒有辜負(fù)他的使命,因此劃分了一塊土地封賞我,使我的地位能夠比得上小國的諸侯。 我沒才能,但自認(rèn)為奉守命令秉承教誨,就可以萬幸無罪了,所以接受了封賞而毫不推辭。
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以先王、以燕國為首要考慮,即便接收封賞也如此。 先王于我有大恩,既然對我論功行賞了,我就得接受,否則就對不住先王: 如果是圣明君主,當(dāng)以論功行賞 (行賞而不受)未能行賞 ------------ 那么,君主可能不圣明
即便我再怎么清高,我也不敢推辭,怕辱沒了先王的圣明,影響了賢能之士前往燕國施展抱負(fù)。 也可能由于這些原因,使得同僚心生嫉妒,齊國趁此離間,使得我被猜忌、身陷險境。 04. 樂毅繼續(xù)寫道—— 我聽說有先見之明的人,獲得名譽后就不可毀棄,因而才能被后人所稱頌。 從前,吳王闔閭信任伍子胥,根據(jù)他的計謀,吳王能打到楚國都城;然而,吳王夫差卻對伍子胥不以為然,甚至把他賜死,投入江中。 伍子胥雖有遠(yuǎn)見之明,能預(yù)見自己和夫差的不同,但是他依舊不改對吳國的初衷,即便被賜死投入江中。 他的氣節(jié)、人品被后世所稱頌。 我面對不可估量的大罪,若企圖與趙國圖謀燕國以求取私利,從道義上講,這是我所不能做的。
樂毅在這里講了伍子胥的故事,也是借史明志。 如果獲得了名譽,就不可毀棄 伍子胥獲得了(忠誠等)名譽 ------------ 所以,他(寧死也)不毀棄
承蒙先王信任,我也獲得了一些小小的名譽,此時若與趙國圖謀燕國是自毀名譽的事: 如果自毀名譽,則我不干 與趙圖謀燕國是自毀名譽 ------------ 所以,我不會攻打燕國
樂毅在書信中寫道: 能免遭殺戮,保全功名,以此彰顯先王的圣明,這是我的上策。 遭受詆毀侮辱,從而連累到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我被從陣前換下,明顯地是遭受到了猜忌和陷害,那我該怎么辦呢?于是有了上面兩條對策。 它們的內(nèi)在邏輯可以提煉為: 如果我保全功名,可彰顯先王圣明 那么我必須要保全功名 ------------ 這樣就可以彰顯先王圣明
這是上策的邏輯,還有下策: 一旦我遭受侮辱,會連累先王名聲 那么我必須避免遭受侮辱 ------------ 這樣就不會連累先王名聲
樂毅分析道,只要自己能“保全功名,且避免遭受侮辱”,就是在維護(hù)先王的圣明和名聲了。 那具體要怎樣做呢? 從前線撤下來之后,不要直接回燕國,先去趙國。 最后他在書信中寫道——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即便斷交,也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本國時,即便別人怎么污蔑自己,也不為自己的名節(jié)辯白。 我雖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誨,我擔(dān)心大王聽信左右的話,而不體察我這個被疏遠(yuǎn)的人的行為。 所以才斗膽以書信作答,請大王三思。
這些都是我的肺腑之言,真心的希望故國能好。 #看故事理邏輯|推薦—— 想獲得成功,不光得有真本事,還得會賣自己! 要把事做成,就得“千金買馬骨”招攬任用人才 不想受老大的威脅,就得尋求老大的老大庇護(h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