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玄參其入藥始見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中品草藥。玄者,黑也!玄參植物,“莖微似人參,根甚黑”,故玄參命名與色形有關,因此又有“黑玄參”之名。中醫(yī)有一句話叫“黑色入腎”,即五行里面黑色對應的是腎,所以玄參當有滋腎養(yǎng)陰的作用。到了清代,因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改“玄”為“元”,“元參”之名便由此而得!玄參主產于浙江,為傳統(tǒng)道地藥材“浙八味”之一!冬季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根莖、幼芽、須根及泥沙,質地涼爽且含有較多的水分,曬或烘至半干,堆放3~6天,反復數次至干燥。玄參氣特異似焦糖,以切面黑色者為佳。生用。其性味甘、苦、咸,微寒,歸肺、胃、腎經,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之功。玄參可以用治瘰疬、痰核、癭瘤等證,這在古今本草及臨床上多是如此之用?!吨腥A臨床中藥學》謂“玄參苦咸微寒,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用治痰火郁結之瘰疬痰核,多與牡蠣、貝母同用,如《醫(yī)學心悟》消瘰丸?!?/span>《本草綱目》記載“玄參滋陰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span>也就是說,玄參有清上徹下、降火解毒之功,即可以啟腎陰上濟于心肺,能夠把人體腎中的真陰引上來,能夠清心,能夠清肺,所以我們常把玄參當做治咽喉痛的主藥!《直指方》曰:“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若高歌或語言過多傷及聲帶,容易造成咽喉不適,或疼痛,或咽干,或音啞,或咽癢則咳,或聲帶長息肉。凡此種種,多與肺腎相關。因肺陰大傷,肺精被灼,不能輸精于腎,腎精不足則不能上潤于肺,肺腎陰虛,虛火內生,郁于咽竅,甚至痰火膠結于咽竅。從臨床來看,不少咽喉疾病源于肺腎陰虛,虛火上炎。此時正確的治則是滋肺腎之陰津,清咽竅上浮之熱,而重用玄參即既有這兩個方面的功效。據了解,玄參和大名鼎鼎的地黃同屬于玄參科,作用方向相同,都屬于滋補腎陰的中藥。所以臨床上,玄參也常與生地同用,認為“玄參與生地同功”,臨床應用上玄參與生地的功效相類似,但玄參藥力不如生地,應用范圍也不及生地之廣。生地能滋養(yǎng)五臟之陰,以肝腎為主;玄參能滋養(yǎng)肺胃之陰,以喉肺為主!現正值秋季,燥氣當令,這時候,有些人會出現口干口苦、口唇干裂、便秘等癥狀,對于陰傷秋燥比較明顯的患者,可用中藥玄參煮水當茶頻服來緩解,可以單用,也可以合用,合用的話,常與麥冬、百合、玉竹、沙參等滋陰藥,也可以和烏梅一起泡水,酌加冰糖! 【二】玄參雖然也叫“參”,但空有“參”名,它與人參、黨參等滋補類藥物完全不同,是一種滋陰清熱藥。我認為,治咽喉的藥,一定離不開玄參,如果咽喉不舒服了,用一點玄參來泡水當茶頻服,喉嚨很快就舒服了!玄參最大的功效就是清火,并且最擅長清的就是嗓子里的火!古籍中記載它“擅清咽喉之腫,瀉無根之火”,《神農本草經》認為,玄參“主寒熱積聚”!我的觀點是,一方面,其性咸寒而入肺腎二經,能啟腎水以潤肺燥,生津液而利咽喉;另一方面,玄參還有消腫散結之功,能消除咽喉部的息肉及結節(jié),可讓咽竅氣血和暢。從古今大醫(yī)諸多臨床來看,咽喉諸病,多因于火熱。而玄參其性微寒,即有瀉火解毒、清熱涼血之功。比如當代名中醫(yī)彭靜山用一味玄參治療風熱頭痛,每取50克,煎濃汁500毫升,溫飲,屢用屢效。彭氏認為,玄參既可祛外感之風熱,又可去內臟之郁熱?!侗静菡x》言:“玄參稟至陰之性,專主熱病。味苦則泄降下行,故能治臟腑熱結等證。味又辛而微咸,故直走血分而通血瘀,亦能外行于經隧,而消散熱結之癰腫……”。我的臨床體會是,凡咽喉諸病而有火熱之邪者,非用玄參不可,必要時亦可重用。關于玄參的劑量。我的觀點是,若陰虛明顯,可重用,從30克直至90克;若陰虛不明顯,可用15-30克。但要注意的是,玄參尚有通便之功,比如清代名醫(yī)吳鞠通的“增液湯”中就重用玄參,滋陰潤下、生津降火,清除腸道的熱邪,同時還能補充腸道丟失的水分,這樣腸道津液充足,則大便就會變的柔軟以排出;民國大醫(yī)張錫純治療便秘也重用玄參,通常用量30-60克,水煎服。當然了,玄參雖然是治療咽喉不適的一把好手,但是因為藥性偏寒,所以脾胃虛弱,或者痰濕體質的人呢,就不太適合了!若便溏嚴重者,也不可重用玄參,以免加重腹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