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有萬重山及物 為蒼生健康發(fā)聲 余秋雨在《中國文脈》里講,《詩經(jīng)》使中國文學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稻麥香和蟲鳥聲。 中華文化是質(zhì)樸的,是祥瑞的,是一場與天地自然之間的對話與溝通,充滿了智慧,起居有常,飲食有節(jié),古圣賢教會了我們?nèi)绾卧谌粘1pB(yǎng)生命。 ![]() 還剩最后一天出伏,農(nóng)歷已到七月。 《詩經(jīng)》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這里的七月流火,并不是指七月的天氣很熱,而是指已經(jīng)到了初秋,天氣要開始轉涼,傍晚能看到心宿落下去。 【火】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名,每年六月出現(xiàn)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漸偏西下沉,故稱“流火”。 ![]() 這段時間,溫差的變化開始增大幅度,時而酷熱難耐,時而涼風習習,時而悶熱潮濕,時而干燥涼爽。 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從炎熱變寒冷,要經(jīng)過一個不斷變化調(diào)整的過程,讓萬物能夠適應。 ![]() 我們的身體,到了這個時候,也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尤其是寒包火體質(zhì)的人群,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機疏通三焦,呵護好脾胃。 要不然,一熱一冷,一濕一燥,身體跟不上變化就會受不了,無論是心肺還是脾胃,會出現(xiàn)很多的問題。 寒包火體質(zhì)的人,明明身體虛寒,卻經(jīng)常容易上火,嘴角起泡,牙齦上火,目赤腫痛,煩躁不安。 有的人是上熱下寒,身體熱,手腳冰涼,有的人則手腳心熱,身體很寒,這種都是寒熱分布不均勻,氣機不暢通導致的。 這種情況,都可以艾灸,艾灸是調(diào)氣的過程,通過艾絨燃燒的穿透力,釋放出的無形的氣場與能量,幫助人體氣機運行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同時補充人體真陽之氣。 所以出伏的這三天,可以艾灸兩個神奇的穴位。 ![]() 出伏 · 艾灸 今天灸學家推薦兩個出伏必灸的穴位,是八脈交會穴中兩個至關重要的穴位。 一個是【內(nèi)關穴】。內(nèi)關穴屬于手厥陰心包經(jīng),屬于八脈交會穴之一,屬于陰維脈,具有寧心安神,舒肝和胃等功能。 ![]() 心痛、胸悶、嘔吐、失眠、胃痛等問題,都可以找這個穴位來解決。 第二個是【照海穴】。照海穴屬于足少陰腎經(jīng),照海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蹺脈。 ![]() 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屬腎經(jīng),氣感如海,居于然骨彎,故得到燃燒之光照,意為腎中真陽,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 有吸熱生氣、養(yǎng)陰液、利咽喉、清神志、調(diào)下焦、滋陰清熱,調(diào)經(jīng)止痛等功能。 這兩個穴位,一個是陰維脈,一個是陰蹺脈,一個為心,一個為腎,心腎通調(diào),滋陰養(yǎng)陰,很適合寒包火體質(zhì)的人群,讓身體的氣血運行更加順暢。 每個穴位可以灸10~15分鐘,兩側都灸,總共30分鐘左右即可灸好。 效果奇妙,只有灸了才知道。 今天灸學家就分享這么多了,如果覺得有用,還請點一下文章右下角,分享給更多人哦~福生無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