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狀癌是一種非轉(zhuǎn)移性的高分化鱗癌的亞型,以外生性、疣狀緩慢生長和邊緣推壓為特征。 常發(fā)生在六、七十歲的男性,主要與慢性炎癥刺激、不良的衛(wèi)生狀況及生活習慣、外傷和HPV感染相關。 常見于口腔、肛門、外陰、陰莖、手腕、足趾、手指、甲床、耳、鼻、臀、腹壁和頭皮等部位。 大體表現(xiàn)為境界清晰的廣基的外生性疣狀腫瘤,常較硬,棕褐色到白色。 鏡下形態(tài)為外生性或內(nèi)生性生長的腫物;有疣狀突起或乳頭狀突起,乳頭細長,纖維軸心纖細,無分枝,基底細胞呈杵狀/棒球狀推進式浸潤性生長。
![]() ![]() ![]() ![]() ![]()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以下是需與疣狀癌鑒別的幾種疾?。?/span>
增生性疣狀粘膜白斑是一型持久和進展性的粘膜白斑,好發(fā)于女性(4:1),少于30%的患者有吸煙的習慣。 常見于齒齦、齒槽、上顎粘膜。其初始為一塊單純的粘膜白斑,隨后蔓延發(fā)展為多灶性,常經(jīng)過20多年才變?yōu)轲酄睢J且环N癌前病變,可以進展為鱗狀細胞癌或疣狀癌。 該病的病理診斷需與臨床緊密結(jié)合。組織學可見疣狀或乳頭狀瘤樣增生,伴角化過度或角化不全,細胞無或輕度異型,基底層正常,基底可見淋巴細胞浸潤帶。 ![]() ![]() ![]()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與疣狀癌鑒別要點:
預后:極易復發(fā),擴大切除是最好的方法。
鱗狀細胞癌是表皮(或粘膜)上皮細胞的一種惡性腫瘤??梢园l(fā)生在任何皮膚和黏膜面。癌細胞侵破基底膜,浸潤到真皮或皮下組織中,稱之為浸潤性鱗狀細胞癌。 根據(jù)癌細胞的分化程度,將鱗狀細胞癌分為四級:Ⅰ級(高分化型),Ⅱ級(中分化型),Ⅲ級(低分化型),Ⅳ級(未分化型)。 大體可為乳頭狀、疣狀、息肉狀或隆起潰瘍型。 高分化鱗狀細胞癌生長緩慢,外生性或內(nèi)生性浸潤性生長,疣狀突起或乳頭狀突起,指樣浸潤,以大的上皮細胞島(鈍侵襲型)或小的不規(guī)則腫瘤細胞島或單個細胞的方式浸潤基質(zhì)。
![]() ![]() ![]()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預后:主要與組織學分級和分型、腫瘤大小、侵犯層次、腫瘤厚度和血管浸潤以及淋巴結(jié)情況有關。
角化棘皮瘤是一種極具爭議性的疾病。對該病有多種描述,如良性腫瘤、假惡性腫瘤、退行性的惡性腫瘤或鱗狀細胞癌的亞型。WHO定義其為一種鱗狀細胞增生性腫瘤,主要發(fā)生在具有毛發(fā)的皮膚。(ICD-O編碼:8071/1) 該病是一種快速生長的皮膚腫瘤,多發(fā)生于老年人的暴露部位。男性為主。有三種類型:單發(fā)型、多發(fā)型和斑疹型。單發(fā)型最為多見。 大體特點表現(xiàn)為孤立的角化棘皮瘤表現(xiàn)為圓形或橢圓形、鮮紅色、臍樣結(jié)節(jié),中央呈火山口樣,充滿角質(zhì)。聚合性角化棘皮瘤為幾個皮損,融合形成的一個大斑塊。 組織學上具有外生性和內(nèi)生性的生長方式,中央大量角栓形成,鱗狀上皮增生,形成火山口樣或屋頂狀結(jié)構(gòu),邊緣常呈推進式生長,腫瘤生長深度很少超過汗腺水平,有些病例可擴展至下方的骨骼肌。 細胞分化良好,輕度異型,胞質(zhì)淡染,嗜酸性玻璃樣,有明顯的角化趨勢。但有時核異型性和分裂活性可以很顯著。 角化棘皮瘤的上皮增生處、中央部的角質(zhì)物內(nèi)和鄰近的角朊(表皮)細胞內(nèi)可見上皮內(nèi)彈力纖維,彈力組織染色(+)(鱗狀細胞癌僅見于腫瘤邊緣的異型上皮細胞內(nèi))。 其他一些組織學特點包括: ① 表皮內(nèi)微膿腫形成; ② 邊緣密集的炎癥細胞浸潤帶,其中可有較多的嗜酸性粒細胞; ③ 腫瘤基底部可見纖維化或瘢痕樣改變; ④ 可有神經(jīng)周圍侵犯和血管浸潤。 ⑤ 位于角化棘皮瘤內(nèi)的汗腺導管常有顯著增生,可能是一種反應性改變。 ![]() ![]() ![]() ![]()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角化棘皮瘤的診斷標準一定要嚴格!
角化棘皮瘤與疣狀癌鑒別診斷要點 點擊查看大圖
假上皮瘤樣增生也稱“假性鱗癌”或“假癌性增生”。很多疾病都可伴發(fā)假上皮瘤樣增生,常見于慢性潰瘍邊緣、慢性炎癥性疾病或手術和創(chuàng)傷后,主要為一種反應性或修復性改變,非腫瘤性病變。病變一般對稱,邊界較局限。 組織學特點為
![]() ![]() ![]()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注意:假上皮瘤樣增生可表現(xiàn)出所有鱗狀細胞癌的特征,此時應仔細檢查周圍組織,做出正確診斷。 假上皮瘤樣增生與疣狀癌鑒別要點 點擊查看大圖
脂溢性角化病又稱脂溢疣、老年疣或基底細胞乳頭狀瘤,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皮膚病。一般40歲以后出現(xiàn),男性多見,好發(fā)于面部、軀干和四肢。 大體可見病變邊界清楚,表面呈疣狀,圓形或橢圓形,棕色或灰黑色,稍隆起,直徑在數(shù)毫米至數(shù)厘米不等。 脂溢性角化病根據(jù)鏡下形態(tài)一般分為六型,即棘皮癥型、過度角化型、網(wǎng)狀型、巢狀型、激惹型和黑色棘皮瘤型。病變中這幾種類型?;祀s存在。 其中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需與疣狀癌鑒別,激惹性脂溢性角化病又稱激活型,常由于患者摳挖造成。許多病損呈紅色或粉紅色,有魚鱗感,邊界較清楚。 組織學特點為
![]() ![]() ![]() ![]()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鱗狀上皮乳頭狀瘤是一種黏膜或皮膚上皮的疣狀、局灶性的良性增生。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兒童和20-50歲成人常見。 大體可見質(zhì)軟、有蒂,呈叢狀的指狀突起樣,或為無蒂的圓屋頂樣病損,表面呈結(jié)節(jié)、乳頭狀或疣狀。 組織學特點為
參考資料:(文章部分內(nèi)容參考王朝夫老師講座) [1] 《WHO頭頸部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 [2] 《口腔組織學與病理學》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 [3] 《腫瘤組織病理學診斷 》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 [4] 《劉彤華診斷病理學》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5] 《羅塞-阿克曼外科病理學》 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 [6] 《腫瘤病理診斷學與鑒別診斷學》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