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原刊于《中國篆刻》2023年第1期。 如需轉(zhuǎn)載,須經(jīng)由本刊編輯部授權(quán)。 新見西泠印社藏趙之琛篆刻考略 ——以家世、生平與印藝為中心* 朱琪? 王麗艷 摘要:西泠印社藏浙派篆刻“西泠八家”印章294方,其中以趙之琛篆刻數(shù)量最多。2022年,《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之西泠八家卷開始編輯,開始對社藏趙之琛188方印章進(jìn)行全面整理、研究。借助對本批藏品的研究,初步理清趙之琛家世與生平,發(fā)掘出趙氏重要作品“真實不虛”“更生”“松影濤聲”“小行窩”等,對其印章藝術(shù)的特色與蘊含的藝術(shù)思想進(jìn)行闡釋。通過近距離觀察原石,對代表作“神仙眷屬”長跋邊款進(jìn)行精確釋文,解決了長期釋讀闕漏的問題,補正了重要的印學(xué)文獻(xiàn)。文章附錄對本批印作受主概況,對趙之琛學(xué)術(shù)與藝術(shù)交游亦有所訂補。 關(guān)鍵詞:西泠八家;趙之??;浙派篆刻;西泠印社 一、趙之琛的家世與生平 趙之琛(1781—1852)[1],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次閑,號獻(xiàn)父、獻(xiàn)夫、寶月山人、寶月侍者,法名靜觀,齋名退庵、補羅迦室、萍寄室、夢漚亭等。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書畫家。性嗜古,好金石文字,曾為阮元橅刊《積古齋鐘鼎款識》。篆刻自幼得陳豫鐘傳授,能盡各家所長,名列“西泠八家”之一。書工篆隸,以六朝碑版入行草,神采奕奕,不落恒蹊。山水師倪、黃,以蕭疏幽澹為宗;花卉筆意瀟灑,傅色清雅,大有華嵒神趣;間作草蟲,隨意點染,無不逼肖。晚慕禪悅,輯有《補羅迦室印譜》。 趙之琛一家本非趙姓,而姓勞。祖父趙賢自幼為趙氏撫養(yǎng),即冒其姓氏 [2]。趙賢(1704—1753),字端人,因家近吳山之麓淺山,因以之為號,并著有《淺山堂集》。雍正己酉(1729)舉于鄉(xiāng),與杭世駿等修《浙江通志》。趙賢為人“修潔無支離之言”,與丁敬、翟灝、查禮、汪沆、王孫華等為好友,乾隆二年(1737)曾客查禮天津水西莊。丁敬曾為其刻“趙賢”“端人”兩面印,并以“盟兄”相稱。乾隆戊辰(1748)中進(jìn)士,謁選得湖南瀏陽縣令,治有古風(fēng),巡撫許為“闔屬第一良吏”。在任五年,為官清正,政通人和,調(diào)永順知縣,以勞瘁卒于任,年五十。喪過長沙,瀏陽士民傾城奔赴,哭聲殷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遷葬于杭州積慶山之陽。 ![]() 趙賢初娶葉氏,生三女;繼娶孫氏,生子輯寧。趙輯寧,為避清宣宗旻寧(道光帝)諱,改名趙 ,字典承,號素門。趙輯寧好金石,喜藏書,家有古歡書屋、星鳳閣,皆為藏書之所,所藏以抄、校古籍善本為長。趙輯寧先舉子三,以《史記》“列傳二十二”次序命名:之藺、之廉、之李。然趙之藺后又改名之玉[3],字完伯[4],號梅泉居士。之廉、之李其中或有一人后改名之鳳[5],字凡仲,一字象六,號竹巢。晚又舉之琛,排行第四(圖1),故陳鴻壽曾為其刻“趙四”印。 趙之琛妻汪德,字秉筠,號西明,法名蓮志[6],工繪事。今猶存道光二十年(1840)趙之琛、汪德合繪“白衣大士像”。又曾臨宋南董殿畫冊,張廷濟曾為之題詩二首:“(其一)院華如夢了無痕,秋草春苔綠到門。認(rèn)取斷縑重著筆,全家書畫趙王孫。(其二)筆作生涯石作田,蘆簾紙閣自年年。笑儂夫壻云山好,只恐花枝色未鮮?!?sup>[7] 二人有子,號純齋,本名中有“同”字,然是否名趙同未能遽定。又據(jù)載趙之琛“年六十納簉生子,猶見成立”(《國朝杭郡詩三輯》)。 趙之琛曾自述:“琛幼為篆刻,從學(xué)秋堂陳夫子,課余之暇每肆力焉。時奚丈鐵生、黃丈小松、蔣丈山堂皆得過從。”(《種榆仙館印譜》)今日可見趙之琛早年印作“之琛”,有陳豫鐘跋:“獻(xiàn)父妙年作印如此,將來何可限量耶。”趙之琛甫學(xué)治印,即得以向蔣仁、黃易、奚岡等名家求教,其篆刻起步之早,可見一斑[8]。此外,奚岡、陳豫鐘、陳鴻壽亦為趙之琛篆刻名印,奚岡印譜中有“獻(xiàn)父”白文印,陳豫鐘為其刻“趙之琛印”“趙氏獻(xiàn)父”,陳鴻壽為其刻“獻(xiàn)父”“獻(xiàn)夫”“夢漚亭”印,可見器重。 乾隆五十一年(1786),陳豫鐘往趙魏家觀其所藏金石,遇趙之琛父趙輯寧并與訂交,后為其刻印十余方,陳豫鐘所刻“素門所藏金石”邊款述二人交往甚詳: 余夙嗜金石,聞晉齋趙兄搜羅甚富,丙午春造廬往觀,時素門兄適至。晉齋謂余曰“是亦金石友也”,與語甚愜,遂訂交于吉金樂石之齋。每遇佳辰良夕,挾所有角勝以為樂。而素門藏書最富,獲一古碑佳拓,涵詠詞章,意會筆法,取某書細(xì)按之,必深悉其始終本末而后已。所藏弆者,品皆精美,事更融會。雖不及晉齋之多,而古人精神已貫通于千載之下矣。辛亥秋,索余拙刻,喜其有同嗜也,固不敢辭,因謂素門曰:此以識所嗜則可,若鈐之紙尾,使余先受撒糞之誚,則得罪古人不淺。相與共發(fā)一笑。秋堂記。 父執(zhí)輩的交游為趙之琛的求學(xué)問藝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嘉慶元年(1796)阮元主持浙江學(xué)政,陳豫鐘、陳鴻壽、何元錫、趙魏等人俱入其幕。另據(jù)趙輯寧致黃易信札,嘉慶五年(1800)春,孫星衍主講詁經(jīng)精舍時頗愛趙之琛,舉薦其參與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的摹寫[9],當(dāng)時趙之琛僅20歲。 至少在嘉慶二年(1797)前后,趙之琛已拜陳豫鐘為師學(xué)習(xí)書畫篆刻,他年少聰穎,篆刻天分很高,陳氏十分激賞,乃仿刻丁敬“文章有神交有道”白文印并刻長跋邊款供其研習(xí),款云: 昔丁居士嘗拈此詩首句為汪蔗田制印,今已為人磨去,不可得見,余向藏居士印譜有之。趙生之琛,課余之暇,肆力篆刻,尤邃意款字,苦于無見聞,余于此雖不能如居士之入化境,工整二字足以當(dāng)之。篋中適有是石,因仿丁居士此作,并刻少陵詩于石,俾置之案上,作畫家粉本可耳。 除陳豫鐘外,陳鴻壽也是趙之琛篆刻模仿與學(xué)習(xí)的重要對象。西泠印社藏趙之琛“山蓀亭”之觀款,有其弟子觀款言“吾師早年深得力于曼公”,與趙之謙所說“次閑學(xué)曼生而失材力”[10]相合,陳鴻壽亦極為推重,不吝褒獎這位印壇后勁[11]。 正是在這種優(yōu)渥的學(xué)習(xí)條件下,趙之琛書法、篆刻、繪畫進(jìn)步迅速,尤其篆刻一道,風(fēng)格十分早熟,弱冠時即已與陳鴻壽齊名。黃易謂:“杭州工斯技者,二陳一趙是也”[12],“一趙”即指趙之琛。從現(xiàn)有印例來看,除早年所作尚有趨步陳豫鐘工致秀雅的痕跡,其25歲左右的篆刻技法風(fēng)格已成熟穩(wěn)定,所作兼有陳豫鐘之沖淡秀雅與陳鴻壽的逋峭果敢。隨著1806年陳豫鐘辭世,以及陳鴻壽1808年后因病基本封刀,趙之琛少年成名,并順勢成為嘉道年間“浙派”篆刻的“執(zhí)牛耳者”,此時其尚不滿30歲。此后40余年的篆刻生涯中,趙之琛刀耕不輟,流傳作品廣布天下,被推為浙宗集大成者,效仿者甚眾,以至于杭城以外論及浙派篆刻僅知“趙四”而不知他人。 趙之琛一生足跡大多在江浙,并長年在杭以書畫印章自給,其筆墨生涯頗類于奚岡。西泠印社有其晚年潤例一紙(圖2),潤例為墨版刷印,裝裱后尺寸 80厘米×31.5厘米,今藏于西泠印社。畫心為潤格本幅: 趙之琛潤格:匾(堂/齋)額每方洋(肆/壹)圓。對每副紋三錢(八言另加)。條幅字每張紋三錢,畫山水、草蟲每張紋壹兩貳錢,花卉每張洋壹圓(闊大者另議)。扇字每面紋三錢,畫山水、花卉每面紋三錢,草蟲五錢。印章每字紋壹錢。補羅迦室。(下鈐“趙”押印) 從潤格來看,趙之琛所鬻不止印章,書畫也是重要的懸潤來源。從價格上看,雖然篆刻每字價一錢,但以一方印少則兩三字,多則七八字來計算,治印收入顯然遠(yuǎn)超書畫。對于以筆墨為生活主要來源的文人藝術(shù)家而言,諸藝兼擅無疑能夠獲得更多的客戶資源。如果說書畫更多具有藝術(shù)品的性質(zhì),那么印章在當(dāng)時更兼有實用價值,無疑可以作為收入的主要部分。趙之琛在晚清作品流傳多,將成熟的浙派篆刻推而廣之,印風(fēng)風(fēng)靡一時,與其公開懸潤所積累的篆刻市場密切相關(guān)。 其生平所交往,也多以杭城文士、書畫家、金石家居多。在清代金石風(fēng)氣影響下,趙之琛受父輩與同好熏染,雅好金石,搜集金石善拓頗豐。嘉慶二十五年(1820)五月十七日夜,由于鄰居不戒于火,趙之琛居處數(shù)十家皆遭遇火災(zāi),補羅迦室雖躲過火劫,但所藏書籍碑帖卻為趁火打劫者趁亂攜去,其中包含碑帖善本《宋拓麻姑仙壇記》南城未斷本等。 與蔣仁一樣,趙之琛晚慕禪悅,杜門謝客,棲心內(nèi)典。皈依法號靜觀,杭州大小佛寺多留有其翰墨。除生平好友外,息交絕游,“非挾幣以求書畫鐵筆者,不得凂然入室也”[13]。 ![]() 圖2 趙之琛潤格 西泠印社藏 二、西泠印社藏趙之琛篆刻 西泠印社藏趙之琛篆刻188方,其中除數(shù)經(jīng)著錄的多方經(jīng)典名作外,大量印作為首度發(fā)表,相信對于研究趙之琛及浙派篆刻藝術(shù),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首先從時間上看,社藏印章中可靠的最早作品為嘉慶戊午(1798)汪瑜所刻“汪氏可花軒印”,時趙氏僅18歲。最晚作品則為道光辛亥(1851)十一月所刻“字曰嘉父”,此際趙之琛71歲,數(shù)月之后即辭世,時間跨度長達(dá)半個多世紀(jì)。此印與其他同期所刻皆字畫精嚴(yán),銀鉤鐵畫,毫無絲毫松懈之態(tài),足可見其晚年技法精純,老當(dāng)益壯。 社藏趙之琛經(jīng)典作品頗多,例如“俠骨禪心”“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自憐無舊業(yè)不敢恥微官”“青衫司馬”“托興毫素”“綠肥紅瘦”“袖中東海幾上西湖”“慣遲作答愛書來”“身其康疆子孫其逢吉”“大吉祥富貴昌”“畫眉深淺入時無”“文字飲金石癖翰墨緣”“但使殘年飽吃飯”“家住錢唐第一橋”等,或常見于多種輯譜,或由于材質(zhì)與印文雙美,常年陳列于中國印學(xué)博物館展廳供同好欣賞,皆為同好耳熟能詳之品。 此外,少見披露之品有“真實不虛”(圖3),朱白相間印,印面僅有1.9厘米見方,通高不足6厘米,作于嘉慶壬申(1812)八月,四周滿刻《心經(jīng)》全文260字,頂款:“趙之琛刻并敬錄《心經(jīng)》一過。壬申八月?!笨钗淖秩衾凼?,又字字安詳妥帖,顯示出極高的刻款水平。西泠八家之中,以陳豫鐘楷書細(xì)款最精,觀此印則知趙之琛能得其真?zhèn)饕?。趙之琛篆刻邊款類其楷書,亦有獨到之處。其邊款雖以陳豫鐘為范本卻不似其平正整飭,其款字結(jié)體嚴(yán)整險峻,明顯受到陳鴻壽影響,刀法上卻不以曼生生辣逋峭為法,更顯秀雅自然。鑒賞家徐康贊云:“石印邊款空前絕后,余嘗得魏稼生手拓邊款印譜,其用刀鋒卓立,而以石宛轉(zhuǎn)就之,所謂正鋒也,分行布白,不須落墨,自然精整如小唐碑?!?sup>[14]近世篆刻《心經(jīng)》已為潮流,但在當(dāng)時滿刻全文者尚屬罕見,次閑或為其先導(dǎo)。 趙之琛中年以后漸好禪悅,嘉慶丁丑(1817)所刻“求真”(圖4)印自記:“求道在心心求真,真靜真定真了悟。真覺滿,真覺悟,能悟所悟性空空。一物不著,卻無念不真,此靜境也。丁丑二月廿日,得'求真’二字于浴日,因謹(jǐn)錄慈訓(xùn)于右。噫!名者,實之賓也,余于斯深有愧焉。之琛?!逼涠U習(xí)所悟刻于印側(cè),為印人思想的真實記錄。趙之琛齋名“補羅迦室”,均與禪佛相關(guān)?!把a羅迦”即為《寶積經(jīng)》“譬如補羅迦樹,隨解之處,中表皆有吉祥之文”之意,取梵語音譯,寓吉祥之意。趙之琛夫婦重禪禮佛,趙之琛法名靜觀,妻汪德法名蓮志。趙氏喜繪觀音大士像、羅漢像等,又居于寶月山南麓,因有寶月侍者、寶月居士等號,都可見佛學(xué)對其影響。 ![]() ![]() ![]() 圖3 趙之琛刻“真實不虛”并邊款 西泠印社藏 ![]() ![]() ![]() ![]() 圖4 趙之琛刻“求真”并邊款 西泠印社藏 圖5 趙之琛刻“更生”并邊款 西泠印社藏 “更生”一印(圖5),刻長款紀(jì)事:“戊辰春二月,余幕游江南,自白下之毗陵,舟行揚子江。適江潮暗長,暴風(fēng)驟作,浪激甚,舟 ![]() ![]() ![]() 圖6 趙之琛刻“神仙眷屬”并邊款 西泠印社藏 ![]() ![]() ![]() 圖7 趙之琛刻“松影濤聲”并邊款 西泠印社藏 嘉慶壬申(1812)開始,似乎趙之琛有意錘煉長款刻制技法[15],本年不僅于“真實不虛”印款滿刻《心經(jīng)》,“神仙眷屬”朱文印(圖6)邊款也刻滿詩文,關(guān)于此印邊款釋文,小林斗盦在《中國篆刻叢刊》中曾有初步辨識,但因為拓本清晰度等原因,誤漏之處頗多,此次公布的原石照片,為校讀釋文提供了很多便利,現(xiàn)將全文校理如下: (頂)□□瑯?gòu)殖咚赝?,幽懷喜得兩心同。雙筠佳話天留在,傳世須憑鄭國公。裴航事跡渺如煙,誰解閑尋物外天。它日玉笥山下住,梅花相伴過年年。次閑題。 (一)咫尺云門路可通,間身穩(wěn)穩(wěn)度天風(fēng)。證緣尚有金章約,傳世全憑玉佩功。 龍虎嘉名非浪夸,它年身價冠長沙。秋蟾雖有聯(lián)芳桂,不及槐天第一花。鷲嶺逸民。 (二)轉(zhuǎn)眼離群五百秋,于今歸夢到杭州。只愁一入紅蓮幕,不得頻登黃鶴樓。沖宵子。 足底云輪指上蓮,幻蹤偶爾寄風(fēng)煙。它年歸向金牛臥,誰識壺中別有天。玉笥山主。 霧幌云屏接紫虛,為緣修道好樓居。可知十二時經(jīng)過,傳□□□□□珍。篆書□熙。 (三)卻喜仙鄉(xiāng)信經(jīng)過,披香萬里慣乘風(fēng)。而今易作南屏路,還憶先生汗馬功。 千石公侯定可夸,居然壽貴屬長沙。南天鶴舞文星見,誰占春風(fēng)及第花。嘉慶壬申九月十九日,次閑次韻。 (四)云車鶴馭下遙空,始信披香血脈通。它日蓬山重聚首,愿為雞犬托幻風(fēng)。翩翩子和韻。 這些唱和詩作,似游仙,又近綺情,文辭優(yōu)美,旨意朦朧,除趙之琛外其余署名皆用別號,似為紀(jì)實和虛構(gòu)文字之“雜發(fā)混載”。筆者多年前即提出“中國印章具有實用性、藝術(shù)性、文獻(xiàn)性三個維度的特質(zhì)”,其中的文獻(xiàn)價值值得深入研究[16],近來學(xué)界于明清印章邊款的文學(xué)性及文學(xué)史料價值的逐漸重視[17],正在不斷印證這一觀點。 還有一些社藏印章的邊款,保留下趙之琛論印的重要文本。如“松影濤聲”(圖7)款:“摹漢朱文篆字固難,而刻時尤貴參己意。若一味求似,不過為漢人輿臺而已。知音者鮮,故附數(shù)語以告問渠,次閑并記?!狈从吵鲒w之琛反對形摹漢人,強調(diào)表達(dá)作者個性的創(chuàng)作觀念。 “小行窩”(圖8)款:“問渠索篆'小行窩’三字,余惡其小篆工整而不古,因用古文奇字,參以古幣篆法。居然秦人小印,頗覺快意,爰志數(shù)語于上。次閑題記。”透露出趙之琛在篆法上的思量與斟酌,并已開始“印外求印”之實踐。趙之琛曾論:“余嘗摘《印人傳》'精義入神,運刀如筆’八字,謂自來論印之法莫善于此。蓋印必先講篆法,次講刀法,篆法不通,安得入神,刀法不靈,何能如筆?二者缺一不可也?!?sup>[18]正與前論相合??梢娖渲斡∫宰楦荆笫涝u騭趙之琛篆刻,多以其刀法純熟為能,實南轅北轍矣。 藏品中尚有“魚雁”一類圖形印(圖9),印施界格,左邊為雁(鷺),右邊為魚,其形態(tài)介于圖像與文字之間。以往印譜多釋為“魚雁”,實際從圖像上來看應(yīng)是“魚鷺”,模仿漢代銅洗常見魚鷺圖像,即張廷濟《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收錄“永平二年魚鷺形洗”一類(圖10)。趙之琛所刻則是取魚雁形象的書簡用印,施用于書信之上。趙之琛對清代肖形圖像印的發(fā)展貢獻(xiàn)巨大,他對這一長期為人忽視的印章形式具有敏銳而獨到的藝術(shù)眼光,繼承和發(fā)揚了秦漢肖形印與宋元以后圖像印,并作出個性化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肖形圖像印作品,無論是從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上,都在清代印壇獨樹一幟,達(dá)到了文人篆刻肖形圖像印的新高度[19]。 趙之琛篆刻技法精純,風(fēng)格早熟,但也過早地進(jìn)入了穩(wěn)定期。他對浙派篆刻藝術(shù)的貢獻(xiàn)在于廣泛吸收西泠諸賢之長,一面將浙派篆刻的字法不斷提純與總結(jié),一面在刀法上對切刀線條的波動節(jié)奏加以程式化,使得浙派刀法線條形成的釘頭、須尾、鶴膝、蜂腰等線條形態(tài)穩(wěn)固為一種具有規(guī)律可循的范式,進(jìn)而將浙派篆刻的形式美學(xué)特征進(jìn)行展露與強調(diào)。但如此一來,又不免流于機巧,故趙之謙評為“浙宗見巧莫若次閑”[20]。 ![]() ![]() 圖8 趙之琛刻“小行窩”并邊款 西泠印社藏 ![]() ![]() 圖9 趙之琛刻“魚雁”圖形印并邊款 西泠印社藏 ![]() 圖10 在其推動下,浙派印風(fēng)成為晚清碑學(xué)背景下的篆刻時尚與潮流,以至于“習(xí)次閑者,未見丁譜,目謂浙宗”,連同治癸亥(1863)年間篆刻大家吳讓之也“執(zhí)曼生、次閑譜為浙派”[21]。我們應(yīng)當(dāng)看到趙之琛篆刻自有其貢獻(xiàn)性的一面,尤其在仿切玉法細(xì)白文印、肖形圖像印等方面,藝術(shù)性很高,也將浙派篆刻推廣到無人不知的地步。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浙派篆刻至趙之琛已歷經(jīng)100多年,其技藝雖純熟精致,卻在篆法、章法與刀法上全面陷入僵化的局面,這正是趙之謙、魏錫曾等認(rèn)為的浙宗“后起而先亡”的原因。 另外,由于西泠印社所藏趙之琛印章中不少是首次公布,對這部分作品的研究尚未深入,今不揣谫陋,將社藏趙之琛印章受主相關(guān)資料略加考證并整理為下表(表一:西泠印社藏趙之琛印章受主一覽表),希望能夠拋磚引玉,為學(xué)者進(jìn)一步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鑒。 *因公眾號版面問題,此處省略附表。如需參考,請以原刊為準(zhǔn)。 作者單位:南京曉莊學(xué)院美術(shù)學(xué)院、西泠印社社委會 注釋: *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清代篆刻理論研究”(22FYSB053)階段性研究成果。 [1] 關(guān)于趙之琛卒年,《丁丑劫余印存》小傳云咸豐二年(1752)卒,然《杭州府志擬稿》與葉銘《廣印人傳》卷十二云咸豐十年庚申(1860)卒,或出于誤記。 [2] “本姓勞,贈公幼撫于趙,遂冒其姓?!?/span>見杭世駿《湖南永順縣知縣趙君墓志銘》,《道古堂全集》文集卷四十三墓志銘,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緒十四年汪曾唯修本。丁仁曾藏趙之琛為勞本直刻字印“祗若”,勞本直字祗若,號東臥子,仁和人?;蚣锤男涨氨炯矣H戚。 [3]據(jù)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中華書局,1983年)卷四載《元郭天錫日記》題云:“(《江鄰幾雜志》)清趙之玉寫本,卷末有'嘉慶己未冬月某泉居士趙之玉寫于星鳳閣’,又題識“余因急命長男之玉日夜抄錄,行款悉依原文”云,可知趙之玉為輯寧長子,號楳泉(某泉)居士。 [4]蘇州博物館“煙云四合:清代蘇州顧氏的收藏”展,有王乃昭《桃谷遺稿》鈔本,鈐“杭州趙之玉完伯父印”。 [5] 《(民國)杭州府志》卷一百五十載:“趙之鳳字凡仲,錢塘人。工詩畫,精篆書。性沉默,鍵戶讀書,有潔癖,壯歲早逝。弟之琛,字次閑,善書畫、詩詞,工篆刻,師事陳豫鐘,年弱冠與陳鴻壽齊名。黃易謂'杭州工斯技者,二陳一趙是也’?!庇帧秲烧?軒錄》卷三十七:“趙之鳳,字凡仲,一字象六,號竹巢。錢塘人。”孫星衍曰:“竹巢為素門先生中子,工詩畫,尤精篆書,為人沈靜好潔,鍵戶讀書,壯歲早逝。弟之琛從余游,出其遺翰,良增悼惜。” [6]案趙之琛“蓮志”印款:“此趙次閑先生為夫人蓮志女士刻印,無款。憶光緒甲辰春,與葉舟、輔之兩社兄仝游吳門訪印。曾見于江西谷老人處。老人為次閑入室弟子。洪楊之后,次閑四代用印,皆為其收藏,乃手拓而歸,忽忽三十年矣。今趙氏各印,為輔之社兄得于滬上,出以見示,屬記于石。丁丑十二年朔日,福廠王禔,時同客淞滬之濱。” [7]張廷濟題詩見《桂馨堂集· 順安詩草》卷三《趙次閑之琛室人臨宋南董殿畫冊次閑屬題》,清道光刻本。 [8]參閱朱琪《真水無香?蔣仁與清代浙派篆刻研究》,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8年,第81頁。 [9]故宮博物院藏《小蓬萊閣同人往來信札》趙輯寧致黃易札。 [10] 趙之謙《書揚州吳讓之印稿》,《歷代印學(xué)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第597頁。 [11] 蔣寶齡《墨林今話》:“能盡各家所長,曼生司馬首推之?!?/span> [12] 《(民國)杭州府志》卷一百五十,民國十一年(1922)本。 [13] 蔣寶齡《墨林今話》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77頁。 [14] 徐康《前塵夢影錄》卷下,清光緒二十三年江標(biāo)刻本。 [15] 這一階段長款作品,尚有甲戌(1814)“萍寄室”、乙亥(1815)“補羅迦室”等印。 [16] 朱琪《消逝的維度?印章實用功能的消解與當(dāng)代篆刻邊款敘事功能的式微》,2015年西泠印社當(dāng)代篆刻學(xué)術(shù)研討會宣讀,刊載于《書法賞評》2017年第6期。 [17] 盧康華《“微型碑刻”:明清以來印章邊款的文學(xué)性及文學(xué)史料價值探討》,《文學(xué)與文化》2013年第4期。 [18] 趙之琛《大雅山房印存》題辭。 [19] 朱琪《小道可觀:中國文人篆刻》,上海書畫出版社,2022年,第153頁。 [20] 趙之謙《書揚州吳讓之印稿》,《歷代印學(xué)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第597頁. [21] 魏錫曾《吳讓之印譜跋》,《歷代印學(xué)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第569頁。 ![]() ![]() ![]() 《中國篆刻》2023年6月 (總第4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