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釉雙系獸面紋扁壺】 青釉雙系獸面紋扁壺,西晉,口徑4.2厘米,最大腹徑18厘米,高14厘米。 壺小直口,肩上有兩小系,器身呈扁橢圓形,平底微內(nèi)凹。通體施青釉,雙系之間印圓圈帶狀裝飾,中間貼塑一獸頭,這是西晉時期普遍采用的一種裝飾方法。扁圓的形體和設(shè)計巧妙的雙系使之既實用又便于攜帶。
 【青釉鏤空雙系罐】 青釉鏤空雙系罐,西晉,通高17.7㎝,口徑12.3㎝,足徑14㎝。 罐直口,鼓腹,足外撇??趦啥速N半環(huán)形繩系。通體施青釉,腹上部滿飾鏤孔。 南方的青瓷制作水平到西晉時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還原焰的燒制技術(shù),青釉色彩較穩(wěn)定,胎質(zhì)細(xì)膩,胎色灰白。除印貼、鏤孔等裝飾手法外,西晉的壺、罐、尊、洗類器物的肩部和口沿多飾裝飾帶,以細(xì)密的幾何圖案為主。此器釉厚處色調(diào)較深,釉薄處則淺淡,整體效果晶瑩明澈。
 【越窯系青釉印紋豆】 青釉印紋豆,高9.3厘米,口徑16.8厘米,足徑11.9厘米。 豆斂口,扁圓腹,高圈足。通體施青釉,足內(nèi)無釉。器外壁模印網(wǎng)格紋,上下分別戳印圈點紋一周,腹部兩側(cè)相對貼塑獸首銜環(huán)。 此器屬于南方青瓷越窯系,其釉色勻凈,造型端莊古樸,紋飾清晰、簡略、自然,是早期青瓷的佳作。
 【青釉印紋雙系壺】 青釉印紋雙系壺,高26.6厘米,口徑14.9厘米,底徑11.2厘米。 壺盤口,束頸,豐肩,斂腹,平底。通體施青釉。外口凸起弦紋,肩部堆貼獸面銜環(huán)裝飾,兩側(cè)各立雙系。肩部模印網(wǎng)紋,網(wǎng)紋上下各戳印小菊花紋一周。 雙系壺在西晉時期較為多見,是當(dāng)時盛水的器皿。此壺造型莊重規(guī)整,釉色勻凈,其獸面銜環(huán)裝飾和模印網(wǎng)紋都是西晉時期青瓷的流行紋飾。
  【青釉羊】 青釉羊,西晉,高13.5厘米,長15.0厘米,寬11厘米。 羊呈臥伏狀,昂首張口,體態(tài)肥碩。背部飾對稱的線條紋。兩肋刻劃羽翼。釉色青綠,晶瑩潤澤。羊首上端開一圓洞。 此種器物自三國至東晉都有燒造,但東晉以后的制作較為粗糙。它的用途是作為隨葬的冥器。羊在中國古代被視為祥瑞動物,羊形青瓷成為一時風(fēng)尚。 青釉是我國瓷器最早的顏色釉,出現(xiàn)于南方。青釉瓷器一直是中國瓷器的主要產(chǎn)品,歷經(jīng)了東漢、六朝、唐、宋、元、明和清不絕。所謂“青釉”,顏色并不是純粹的青,而是具有黃、綠、青等幾種顏色,但多少總能泛出青綠色。我國歷代的青釉都是已鐵作為主要著色元素。釉內(nèi)氧化鐵含量的多少,對釉的呈色有很大關(guān)系。
 【青釉四系鳥紐蓋缸】 青釉四系鳥紐蓋缸,通高9.3厘米,口徑8.2厘米,足徑8.2厘米。 蓋缸斂口,扁腹,圈足外撇,肩部四面各飾一條形系。外壁模印菱形錦地網(wǎng)格紋,間飾劃線弦紋。器物內(nèi)外皆施青釉,圈足內(nèi)素胎無釉。蓋圓形,蓋口可以合于缸口內(nèi)。蓋面飾3周凹陷的寬弦紋,蓋頂?shù)袼芤粚π▲B,情態(tài)活潑可愛,展翅翹尾相對而立,栩栩如生。 此器為西晉時期所制,屬于南方青瓷越窯系,造型新穎別致,反映出當(dāng)時工匠們高超的制瓷技藝。
 【越窯系青釉雙系罐】 青釉雙系罐,高23.8厘米,口徑21.4厘米,底徑13.7厘米。 罐短直口,豐肩,腹下內(nèi)斂,平底。罐內(nèi)及外壁通施青釉,釉色微黃。肩飾模印網(wǎng)格紋,上下戳印圈點紋,其間用弦線間隔。肩部左右兩側(cè)塑有雙系,系面印錦紋。肩前后兩側(cè)分別貼塑獸耳銜環(huán)裝飾。 此器為西晉時期所制,屬于南方青瓷越窯系,釉面瑩潤光潔,紋飾簡練。
 【越窯系青釉雙系卣】 青釉雙系卣,高23.7厘米,口徑11.7-10.6厘米,底徑16.4厘米。 卣直口,短頸,平肩,垂腹,腹下飽滿,圈足外撇,通體呈扁圓形狀。卣的肩部前后兩面各貼塑獸首,其下各立一系。肩左右兩邊分別塑有龍首系,龍鼻下卷構(gòu)成圓環(huán)。兩對系大小相間,形成穩(wěn)重平衡之美。施青釉,釉面勻凈,微黃。外壁上部印紋飾4組:中間為4行菱形模印紋飾一周,其上下分別戳印圈點紋,最下方由一周山形紋托起上部圖案。器壁的菱形紋飾與圈足外壁上模印的3行菱形圖案相對應(yīng)。 此器為西晉時期所制,屬于南方青瓷越窯系,其整體紋飾規(guī)整,和諧古樸,上下呼應(yīng)。此卣仿青銅器提梁卣燒造,卣上面的龍首系具有懸掛提梁的作用,因此又被稱作提梁卣。
 【青釉人騎獸器】 青釉人騎獸器,高17.7厘米。 人騎于獸背,雙手握獸角,頭戴網(wǎng)紋卷沿高帽,帽中空,可插燭。騎獸人高鼻圓眼,頜下有須;獸則伏臥,齜牙瞋目。人、獸之身都戳印圓形紋,獸面篦劃須紋,長尾垂。通體施青黃色釉。 此器是西晉瓷塑制品的典范,形象生動,是一件難得的藝術(shù)珍品。
  【青釉唾壺】 青釉唾壺,東晉,高14厘米,口徑10厘米,底徑8.5厘米。 唾壺洗口,短頸,垂腹,平底。里外滿施青釉,底有支燒痕。 唾壺又稱“唾盂”、“渣斗”、“唾器”,為古代貴族宴飲時盛放唾棄魚骨或獸骨的容器。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所出漆唾器的底部署“女陰侯唾器六年女陰庫訢工延造”等銘文。瓷質(zhì)唾壺始自東漢,三國、兩晉時頗為流行。三國至西晉時的造型多為撇口、扁腹、高圈足。東晉時則漸成盤口、垂肩、圓腹、平底或假圈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