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藝術品拍賣信息平臺,古玩藝術品市場深度分析!可關注微信號:guwan1998 1 【 天府之國 】 自秦修都江堰以來,四川水旱從人,號稱天府,千年的繁榮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陶瓷業(yè)。不過自古蜀道難于上青天,個中精彩難為外人所知。 ▲ | 新石器時代 | 彩陶瓶高17.7厘米,口徑6.2厘米,底徑8.3厘米瓶泥質紅陶,形似竹筒狀,腰部略內弧收。卷沿唇口,平底。器表施有一層紅陶衣,器身上部彩繪黑彩平行紋和繩索紋,圖案簡單而明了。 2 【 五代至宋 】 五代至宋四川的窯口最主要的要屬四川邛崍(qiong,lai)窯了,此窯口的“邛三彩”很有名氣。 四川瓷器中知名度較高的是邛崍窯,其實四川瓷器窯口眾多,遠不是一個邛崍窯就可以概括的。 古代瓷器運輸主要靠水運,瓷窯往往沿江分布,四川也不例外。四川瓷器部分窯口的單項研究已經較深。 當然除了以上三種種窯系外,光是成都內或周邊還有:岷江系窯口、玉堂窯、彭縣窯、青羊宮窯,以及清溪窯位于重慶巴縣(現為巴南區(qū))清溪鄉(xiāng),西壩窯坐落在樂山市五通橋區(qū)西壩古鎮(zhèn)。 邛崍窯,又名邛窯,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省邛崍縣境內。創(chuàng)燒于南朝,興盛于隋唐,五代續(xù)燒,北宋以后漸趨衰落,是四川地區(qū)較為重要的青瓷窯場。 唐代是極盛時期,以什坊堂窯遺址規(guī)模最大,最為典型。器物種類以生活日用器具為主,無所不包,有壺、罐、碗、杯、盤、缽、蓋、盞等,陳設器中有瓶、硯、筆洗等文房用具,還有小雕塑、省油燈等,都具有極其濃厚的地方特色。 宋時期,還有彭縣窯,以白色印花瓷器著名。 ▲ | 宋 | 陶盆高11.7,口徑45.3,足徑21厘米 紅陶質,敞口,卷唇,折頸,斂腹,平底,黃釉地繪彩色牡丹卷草紋,外壁黃色陶衣。 成都市東琉璃廠出土。 廣元窯,以黑釉,褐釉瓷著名。青羊宮窯,以青瓷著名。 3 【 四川窯業(yè)的衰落 】 四川瓷器以高古瓷為主。四川瓷器起自東漢,盛于唐宋,千年窯火不絕。元明以后,戰(zhàn)亂頻繁,先有蒙哥戰(zhàn)死釣魚城,后有張獻忠屠川,十室九空,瓷業(yè)一蹶不振,四川窯口先后斷燒。 “湖廣填川”之后,待四川恢復元氣,景德鎮(zhèn)瓷業(yè)已經一統天下。元明以后,四川再無重要窯口。四川瓷器以單色釉為主。既因為四川是有色金屬大省,單色釉原料豐富,更因為青花及彩瓷興起時,四川窯業(yè)已經衰落。 4 【 培江之謎 】 川北涪江一帶青瓷是四川瓷器的一個謎,其出土量大、器型多、釉色美,但一直沒有發(fā)現窯址。有專家認為,該青瓷就是越窯瓷,是從外地流入四川的。 但這個觀點解釋不了為什么出土地會如此集中。除涪江流域外,川內其他地方少見出土。為什么會有相當部分價值不高的殘次品,會有人千里迢迢販賣殘次品? 同時涪江系青瓷除有與越窯相同的器型外,也有具有四川特色的特殊產品,其泛藍的地方并非色彩失真,而是器物本就如此,這也是涪江系青瓷特征之一。 四川藏家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發(fā)展,總有一天會在涪江流域發(fā)現其窯址。 ▲ | 宋 | 綠釉剔刻花紋執(zhí)壺 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 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采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 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采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 | 唐 | 邛窯青釉褐彩四系罐 高18.2cm,口徑9.8cm,底徑9.2cm。 罐直口微撇,豐肩,肩以下漸斂,平底。肩部置四系。 通體內外施青灰色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口部及四系處涂以醬色釉斑。此罐為四川邛窯產品。 ▲ | 唐 | 邛窯綠釉燈盞 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里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凈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5 【 四川博物館陶瓷欣賞 】 ▲ | 唐 | 青釉人首雞身瓷俑高9.2厘米,底長7.8厘米,底寬6.3厘米 灰白胎,青黃釉。俑上身為人形,下身為雞形,俯臥于長方形座上。人頭梳髻,長胖臉,雙目微合,昂首挺胸,雞尾高翹,雙翅展開,雙腳張爪并列前伸,作欲飛翔之狀,造型別致,極富想象力。 1978年重慶萬州駙馬鄉(xiāng)出土。 ▲ | 宋 | 代陶印花碗模高8厘米,直徑18.2厘米。 碗模黃胎質堅,胎體厚重。模呈半球形,拱面上線刻花鳥紋飾。此件模具用于制作碗內心紋飾。 1982年四川彭縣磁峰鄉(xiāng)磁峰窯出土。 ▲ | 清代 | 乾隆款粉青釉三孔葫蘆形瓷花插高20.2厘米,腹圍13.1厘米,口徑1.6厘米 白瓷胎,厚重。三瓣葫蘆瓶式,上小下大,束腰相連。所施粉青釉較厚,滋潤,通體開大片,上面三孔均等,底淺圈足為三瓣圓弧型,“大清乾隆年制”篆書青花款。 ▲ | 清代 | 德化窯白釉饕餮紋瓷爐高10.8厘米,口徑14.4厘米,足徑11.3厘米 白瓷胎,白釉略泛紅,釉汁細膩勻凈,胎體厚薄適度,爐體兩側對稱雙獸耳,爐腹主體為饕餮紋,近外撇圈足一圈似為變體鳥紋,爐口沿外翻,圈足較深,通體有牛毛紋。 ▲ | 明嘉靖 | 青花蓮鶴紋素獅紐瓷熏爐高39.4厘米,腹圍23厘米 香熏由上下兩部分構成,蓋頂一精美無釉雄獅,腳踏繡球坐于其上,雄獅雕琢精細無比,嘴微張,香煙從口中縷縷而出,昂首回頭,眺望遠方,仿佛召喚著遠處疾奔而來的同伴,富有動感的造型,使本來靜止的獅子充滿了活力,情趣盎然。 蓋部滿繪折枝蓮花紋。爐身繪有錦地紋和鳳穿纏枝蓮紋,其畫工筆致粗獷,線條有力。雙耳造型大方別致,猶如鳳凰展翅,富有生命力。 所用青料為回青料,青花發(fā)色青翠艷麗,紋飾疏密有致,生動古樸,釉色滋潤,光亮瑩澈。底部三足采用虎首為足,體現出王者風范,說明該墓主人地位顯赫,頗有身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