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古代歷史中少有的“草根皇帝”之一,他幼年時因家庭極度貧寒,長期過著食不飽腹的凄慘生活。為了生存,他不得不給地主家放牛謀生,期間受盡了地主的壓迫。后來,朱元璋的家鄉(xiāng)濠州相繼出現(xiàn)了旱災(zāi)、蝗災(zāi),大災(zāi)之后又爆發(fā)了百年不遇的瘟疫。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父兄和母親,在染病后因無錢醫(yī)治先后離世。最凄慘的是他和二哥朱重六,不僅拿不出買棺材的錢,就連一塊給親人下葬的土地都沒有。鄰居劉繼祖實(shí)在看不下去了,給了他們一塊墳地,才讓朱元璋的親人入土為安。朱元璋的窘境是元末時期,無數(shù)貧苦老百姓的一個縮影。他為了填飽肚子,不得不前往位于鳳陽的皇覺寺出家當(dāng)和尚,說白了就是一名寺廟的苦力,期間吃盡了苦頭、受盡了欺侮。鳳陽鬧饑荒時,朱元璋不得不離開寺廟四處乞討為生。在托缽流浪的三年中,給朱元璋的思想造成了非常大的沖擊,為日后走上起義之路并登頂權(quán)力巔峰,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契機(jī)。公元1352年,朱元璋因“私通義軍”被迫還俗,投奔湯和加入了郭子興的義軍,自此走上了一條武裝反元之路。歷經(jīng)16載的南征北戰(zhàn),朱元璋從一個義軍中的馬前卒,一路憑借戰(zhàn)功升為義軍大帥、吳王,期間他廣納文武賢才,遵循“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最終建立了長達(dá)276年國祚的明朝。這位放過牛、做過和尚、還要過飯的“乞丐皇帝”,一路歷經(jīng)千難萬險、歷盡各種常人難以忍受的坎坷,鑄就了嫉惡如仇、涇渭分明的性格。這個從草根階層經(jīng)過奮斗坐上皇位的“布衣天子”,深知社會底層民眾的疾苦,所以勢必對貪官污吏嫉惡如仇,但對老百姓卻始終寬仁有加。為此,民間有很多關(guān)于朱元璋的故事,時至現(xiàn)在依然經(jīng)久不衰。朱元璋稱帝之后,對家鄉(xiāng)鳳陽的鄉(xiāng)親們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并且還曾創(chuàng)下了“三返鳳陽”的佳話。相傳洪武十年,朱元璋一行人浩浩湯湯回到老家鳳陽祭祖,在路過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寺廟時,朱元璋思緒萬千,遂決定進(jìn)入寺廟燒香拜佛。方丈在得知皇帝陛下駕臨寺廟時,立即率全寺僧人跪地迎接。當(dāng)朱元璋大步流星走入寺廟時,正好看到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的佛像,于是沉下臉來問方丈:“朕需要向佛祖跪拜嗎?”方丈與一種僧侶聞聽此言,都被嚇得冒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朱元璋是全天下的君主,他本人也是一個性格陰晴不定的人,一旦回答錯誤,全寺廟的僧人都將惹上殺身之禍。按常理來講,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根本不需要給佛像下跪。但如果直接這樣說,似乎又是對佛祖不敬,但皇帝問話方丈又不敢不回答。于是,方丈思索片刻之后對朱元璋說道:“皇上愛民如子,為了減輕天下老百姓的負(fù)擔(dān),制定了一系列的寬和政策,對農(nóng)民更是輕徭薄賦,您就是天下臣民心目中的活佛?!?/section>朱元璋聽到這里陰沉的臉色已然有所緩和,只見方丈繼續(xù)說道:“皇上您身為活佛,并不需要向佛祖的塑像下跪?!?/section>朱元璋見方丈回答得如此巧妙,心中不覺對他產(chǎn)生了幾許敬佩之意。于是,他對著佛像拜了三拜,又給佛祖上了一炷香,然后對著方丈說道:“方丈此言甚好,應(yīng)該重賞!”說完之后,朱元璋便率眾離開了寺廟。而方丈也憑借機(jī)智過人的回答,獲得了一大筆香火錢,后來他用這筆賞賜擴(kuò)建了寺廟,這座古寺因?yàn)橛辛酥煸暗鸟{臨,香火也越來越旺盛了。一旦方丈的回答有半點(diǎn)閃失,那么以朱元璋的性格,勢必會對寺廟大開殺戒,甚至還會一怒之下拆掉這座古寺。朱元璋之所以會對這座寺廟的方丈發(fā)難,皆源于他少年時期在黃覺寺當(dāng)小和尚時,寺院里的和尚都不拿他當(dāng)人看,無論他每天干多少活、挨多少累,最終還是會成為眾人的眼中釘。在鬧饑荒的時候,讓年僅17歲的朱元璋外出游方化緣,說白了根本不管他的死活,這也讓朱元璋對寺廟與和尚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怨氣,更對自己曾經(jīng)做過和尚諱莫如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