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慶濤 王鴻杰 古代漢字第一人稱代詞有很多,有我、余、予、朕、吾。這些漢字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它所代表的具體事物都是屬于自己的,獨占的,當(dāng)然也是自己制作,自己使用的。這些文字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抽象成為第一人稱代詞。今天說說“余”字。 ![]() 余字甲骨文字形(《漢典》) 余,象形字,是現(xiàn)代漢語的常用字。甲骨文余字像一棟高腳屋,一種干欄式建筑,上面是鋪苫茅草的屋頂,下面由承重立木柱、橫梁和斜撐桿組成,分上下兩層,沒有圍墻。金文在承重柱增加兩根向上支撐和托舉橫梁的兩根支撐,說明建筑物復(fù)雜了,篆文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余。本義巢居草屋。 ![]() 余字源自樹屋 《說文解字》認(rèn)為,余“語之舒也(說話從容不迫)。從八,舍省聲?!睆挠嘧旨坠俏淖中慰?,余字是象形字,而非形聲字,更不能解析出“從八舍省聲”。顯然,許慎的解讀是錯誤的。 《說文解字注》為了調(diào)和《說文解字》錯誤解讀與余字實際使用情況不符的問題,除沿用“(余)語之舒也”,另引用“釋詁云:余,我也。余身也。孫炎曰:余,舒遲之身也。然則余之引伸訓(xùn)爲(wèi)我。詩書用予不用余。左傳用余不用予?!?/p> ![]() 余字演變(《字源》) 《字源》認(rèn)為,“(余)象形字。甲骨文像以木柱支撐屋頂之房舍,為原始地上住宅,與'舍’字同義。甲骨文、金文中多借為第一人稱代詞,同'我’、'子’等?!薄蹲衷础穼τ嘧肿中吾屪x符合實際。 遠(yuǎn)古時期,北方為穴居,南方為巢居。南方的巢居發(fā)展到河姆渡文化時期,就形成了干欄式建筑。從余字的甲骨文形態(tài)看,余字形建筑早于河姆渡時期建筑,河姆渡時期的干欄式建筑已經(jīng)非常復(fù)雜了。 ![]() 河姆渡遺址余字型建筑 余字所描述的巢居草屋,是一個人建造的,一個人使用的,這個樹屋就代表建造者本人。余字,從自稱演變?yōu)榈谝蝗朔Q代詞,和我、吾成為同義詞。 餘字,是余字的衍生字。餘字創(chuàng)造的條件是,隨著生產(chǎn)效率的提高,吃不完的獵物、糧食等,就放置在屋子(余)里,妥善保管,后引申為指吃不完的食物。 ![]() 花豹把獵物掛到樹上(網(wǎng)絡(luò)圖片) 當(dāng)時,余字還作第一人稱代詞,為區(qū)別詞義,剩余之義另加義符“食”字,寫作餘(馀)。由于第一人稱代詞被我字獨占,余字僅保存剩余的意思,所有余字組成的詞語,都與剩余有關(guān)。魏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p> 1955年漢字簡化,再次以余替代餘字。除古代漢語之外,現(xiàn)代漢語的余只保留剩余之義,根據(jù)文字經(jīng)濟簡約原則,簡化漢字統(tǒng)一為余,馀變成余的異體字,不再使用。 屈原的《離騷》中,多次輪換使用余、吾、朕、我等字作為第一人稱,使長篇詩歌不會顯得枯燥。如“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時之不當(dāng)”,“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懷朕情而不發(fā)兮,余焉能忍而與此終古”,“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另外,余姓或許源自于遠(yuǎn)古時期發(fā)明了高腳屋這種巢居的氏族部落,他們以余字為族徽或圖騰標(biāo)識,對外自稱為余。這或許才是余姓的真正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