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后金天聰四年(1630年)三月初二,盛京(今遼寧沈陽)城外,號角齊鳴,百姓都出城迎接大汗皇太極的歸來。 此番入塞,本是一次押上后金國運的豪賭,遭到很多人的反對。 一來,后金民眾已經(jīng)吃不上飯了; 二來,之前寧遠、寧錦兩仗皆敗于袁崇煥之手。萬一再被明軍包圍,再想翻身比登天還難。 但幸運的是,皇太極賭贏了! 自去年十月,皇太極親率大軍入關(guān)內(nèi)以來,縱橫京畿,攻州克縣,橫掃明朝數(shù)十萬軍隊,時俘獲人口、牲畜、財物眾多。 真可謂戰(zhàn)果輝煌。 后金官民開始相信,在新大汗皇太極的領(lǐng)導(dǎo)下,大金國一定能渡過困難時期,重現(xiàn)天命汗(努爾哈赤)時的輝煌。 02 而對于皇太極個人來說,最大的收獲是,此次入塞攻占了遵化、遷安、永平府和灤州四座城池。 這是后金第一次在關(guān)內(nèi)占領(lǐng)城池。 而這四座城池又正好卡在北京城和山海關(guān)之間,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 如下圖所示: 為了能長期占據(jù)這四城,皇太極費盡了心思。 他一反常態(tài),不但破城時禁止屠城,而且對被俘明軍士兵極盡仁慈,沒收了兵器盔甲之后便就地放他們回家。 對百姓也是各種懷柔,缺糧的給糧,缺牛的給牛。 對投降的官員,不但封官賞賜,親自宴請,還把自己穿的貂皮大衣都送給他們。(后金最高禮節(jié))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四城降官一個個感激涕零,紛紛表示要為大金國肝腦涂地。 百姓也是很快接受了新主人,除了剃頭不太積極之外,其余的完全從命。 而皇太極也不用暴力逼迫他們剃頭,只是不斷“下書勸諭”而已。 皇太極從關(guān)內(nèi)撤軍時,命七哥阿巴泰為主帥,率軍駐防。 有了這四城做“樣板”,皇太極覺得有信心招降關(guān)內(nèi)其他城池,也許數(shù)年之后......自己進北京了。 然而,一個豬隊友,讓這一切變成了泡影。 03 皇太極這次帶回的戰(zhàn)利品,讓盛京軍民的哈喇子直流。 奉命留守盛京的二貝勒阿敏,更是各種羨慕嫉妒恨—— 他羨慕此次隨軍出征的各個貝勒、旗主一個個都賺得盆滿缽滿; 他嫉妒皇太極經(jīng)此一役威望大增; 他恨自己被安排留守盛京,沒能跟著分一杯羹...... 因此,阿敏向皇太極提出了一個請求——讓自己去接替阿巴泰駐防關(guān)內(nèi)四城。 阿巴泰出征多時,過于勞苦了; 自己未出征,深感慚愧,也想為大金國盡一份力; 等等。 理由說的頭頭是道,正大堂皇。 但皇太極何等聰明? 一眼就看穿了阿敏的真實目的—— 04 阿敏的父親,是努爾哈赤的親弟弟舒爾哈齊。 當(dāng)年,舒爾哈齊受明朝蠱惑,決心和老哥分道揚鑣,自己跑到黑扯木自立門戶,企圖分裂建州。 舒爾哈齊被努爾哈赤抓回來囚禁到死。跟著他造反的兩個兒子被處死。 阿敏也差點被殺,幸虧代善和皇太極在老努面前苦苦哀求,才保住小命。 死里逃生的阿敏,之后拼命表現(xiàn),每次上陣都玩命沖鋒,屢立戰(zhàn)功,因此深得努爾哈赤的賞識。 最終阿敏以侄子的身份,得以和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一起并列為后金國的四大貝勒,共同執(zhí)掌朝政。 天命十一年(1626年),如夢魘一般壓了他十幾年的大伯努爾哈赤終于死了,阿敏頓時感到了無比的輕松和愉悅,沒人能壓住他了。 天聰元年(1627年),阿敏奉皇太極之命出征朝鮮,拿下平壤后,阿敏就不想走了,每天呆在朝鮮王宮里接著奏樂接著舞,甚至打算常駐朝鮮,當(dāng)個“監(jiān)國”—— 實際上就是想和他老爸一樣,踢開皇太極另搞一攤。 后來因為手下將領(lǐng)都反對,這事兒沒能成為現(xiàn)實。 但這個想法他卻一天也沒放棄過。 05 阿敏:“我想讓濟爾哈朗(阿敏的親弟弟)當(dāng)我副帥,一起入關(guān)駐防四城?!?/p> 皇太極心知肚明(你不就是想和你弟弟一起,好搞小山頭么?):“濟爾哈朗這次跟我出征也勞苦了!還是讓代善家老二碩托當(dāng)你副手吧?!?/p> 阿敏也心知肚明(上次征朝鮮,你就派褚英家老大杜度給我當(dāng)副手,監(jiān)視我。這次又換代善家老二監(jiān)視是吧? 不過,阿敏怕再堅持自己的要求,皇太極直接不讓他去關(guān)內(nèi)四城。 罷了,碩托就碩托吧,先去了再說。 三月初十,阿敏和碩托率領(lǐng)5000兵馬出發(fā),前往關(guān)內(nèi)四城換防。 臨行之前,皇太極叮嚀萬囑,一再提醒阿敏: “此去關(guān)內(nèi),你想搞點錢,享受享受,這都可以,但千萬要記得貫徹優(yōu)待漢官、懷柔漢人的政策,要讓他們心甘情愿接受我們大金的統(tǒng)治。如果明軍來打,你就堅守,我以最快速度給你派援兵。拿下這四城不易,咱大金以后能不能順利入關(guān),這四城是關(guān)鍵,你千萬別給我搞砸了!” 阿敏當(dāng)然是滿口答應(yīng)。 皇太極其實還是對他這位堂哥不放心的。 是的,碩托就是他派去監(jiān)視阿敏的。 06 三月二十四日,阿敏和碩托帶著人馬從冷口進了長城。 第二天,阿巴泰就正式把四城的防務(wù)移交給了阿敏,然后帶著人馬回盛京去了。 三月二十六日,也就是阿敏執(zhí)掌四城大權(quán)的第一天,他就給四城百姓來了個下馬威。一改皇太極以“勸諭”為主的懷柔方式,貼出“留發(fā)不留頭”的告示: “今爾等宜堅意薙發(fā),有不薙者,知輒殺之也!” 后金兵滿大街巡邏,看到還留著頭發(fā)的,就拉到一邊強行剃發(fā)。 很多百姓不愿意剃發(fā),只好拋家舍業(yè),逃離城中。 逃不掉的,被強行剃了頭。 本來已逐漸安定的四城,頓時被搞得雞飛狗跳。 投降的百姓人心浮動,對后金也由慢慢接受變?yōu)闊o不痛恨大金。 07 三月二十九日,阿敏帶著人馬從永平府出發(fā),向西攻掠,想撈點好處。 可出去晃了8天,除招降了一個芝麻大的榛子鎮(zhèn),啥也沒撈著。 阿敏不知道,明軍早在永平府以西搞了堅壁清野,百姓撤走,糧食牲畜轉(zhuǎn)移。 于是開始懷疑是四城百姓在給明朝通風(fēng)報信,才讓自己撲了個空。 于是一氣之下,下令把榛子鎮(zhèn)百姓全部分給旗人為奴。(按照皇太極要求:已投降的百姓一律不殺,也不發(fā)給旗人為奴,而是編戶齊民,發(fā)給個人財產(chǎn),讓其歸家耕種。) 發(fā)布告示,警告四城百姓: “倘若有收容奸細者,全家論死,妻兒為奴......嗣后,有見明兵哨卒不報者,察其蹤跡,凡經(jīng)過村莊之人,將誅之!” 后金兵到處“搜捕奸細”,說誰是“奸細”,不問青紅皂白,綁了就走。妻子女兒分給八旗將士為奴,家產(chǎn)歸八旗老爺們。 就這樣,四城百姓每天都有人家破人亡! 而后金官兵的腰包卻越來越鼓,紛紛傳頌說: “汗王(皇太極)這也不讓,那也不讓。二貝勒(阿敏)一來,咱們馬上就發(fā)了,要是二貝勒一直在永平府就好了!” 皇太極臨行前的一再囑咐,阿敏當(dāng)耳旁風(fēng),甚至處處反其道而行之。 之前對大金國頗為忠心的新降漢官,也已經(jīng)有人在和明軍暗通款曲了。 08 碩托越想越怕,把阿敏在四城的所作所為,寫信連夜送往盛京。 五月十三日,皇太極收到信,氣得直拍桌子:阿敏這個混蛋! 如果這時候明軍來打,四城還能守得住嗎?不行!得趕緊派援兵去增援,晚了四城就完了! 褚英的兒子杜度,奉命率領(lǐng)五千人馬,前去四城支援。 ![]() 皇太極還親筆寫信再次告誡阿敏: “此永平、遵化、灤州、遷安等處降民,耕種田禾,宜嚴禁擾害。這四處降民,乃為漢人未降者所矚目,豈可令其失望?又勿得照前妄指平民為奸細,真奸細豈易緝得,反致官民不安耶?” 援兵派了,信也發(fā)了,但皇太極想來想去還是不放心,于是決定安排一下朝政,必須親自去一趟永平府。 可沒等他啟程,壞消息就傳來了—— 五月十九日,關(guān)內(nèi)來了使者,告急:薊遼督師孫承宗,率明軍,已于五月初九開始圍攻灤州。據(jù)說不下數(shù)十萬眾,火炮極多!我軍雖拼死抵抗,但寡不敵眾,形勢危急。 皇太極一邊讓人飛馬去追杜度,以最快速度趕到永平府增援。就算灤州、遷安和遵化守不住,起碼也要守住最大的永平府!一邊讓人收拾行裝,召集軍隊,親自前去增援。 然而,壞消息又一次搶在了前面...... 09 五月二十一日,關(guān)內(nèi)又來了使者告急:五月十二日,灤州城墻已被明軍炮火轟塌,守軍連夜棄城逃走。 皇太極:“灤州被圍攻四天,二貝勒難道沒有派援軍前去支援?” 使者:“二貝勒在永平按兵不動,只拍了200人前來支援?!?/p> 皇太極這個氣??! 五月二十三日,皇太極終于聽到了他最不想聽到的消息:阿敏已于五月十二日夜間放棄永平府,帶著錢財,路出了長城。同時下令遵化和遷安的守軍放棄城池,一起逃。 ![]() 撤出永平府之前,阿敏還屠了城,把百姓殺了個精光!就連投降的15個漢官也殺了11個!剩下4個,受到碩托的保護才得以幸免。 皇太極一口老血差點噴涌而出:完了!徹底完了! 四城丟了已是前功盡棄!還屠城!以后誰還會相信大金?誰還愿意投降大金...... 10 阿敏這貨大概是也知道這回禍惹大了,不想回盛京,回去肯定要受懲罰。 可不回去,手下人也不答應(yīng)!人家的老婆孩子都在盛京。 一路上是能拖就拖。 從冷口出長城回盛京,正常十三四天路程,快馬加鞭不過七八日。阿敏卻足足走了二十二天。 六月初四,終于到達盛京十五里外的郊外。 傳令官當(dāng)眾宣布皇太極的命令:士兵入城回家休息,阿敏以下眾將領(lǐng)已改不準入城,就在城外扎營,給我好好反思。 三天之后的六月初七,皇太極親自率領(lǐng)各貝勒、旗主來到盛京郊外開會,檢討關(guān)內(nèi)四城之戰(zhàn)的得失。 不用說,阿敏成為了此次會議的主要批判和攻擊的對象。 皇太極一口氣列舉了阿敏16條罪狀:跟著他老爸舒爾哈齊搞分裂活動;企圖長駐朝鮮當(dāng)“監(jiān)國”;強娶后金盟友喀喇沁蒙古公主;此次去往永平…… 11 皇太極念完16大罪,問:各位貝勒旗主,阿敏該怎么處置? 大家異口同聲:處死。 看看各貝勒、旗主也都是滿臉憤恨,阿敏知道這回自己要撲了,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一句話不敢辯解。 皇太極看向跪著受訓(xùn)的阿敏:自己何嘗不想把這個毀了自己心血的混蛋處死?! 皇太極轉(zhuǎn)頭卻對眾人說道: “阿敏罪大惡極,本該處死,但念他為我們大金立過不少功勞,這次就免了他的死罪,廢為庶人囚禁起來。他的家產(chǎn)給他弟弟濟爾哈朗,你們看如何?” 不得不說,皇太極畢竟是政治家的格局和胸襟:自己真正需要的不是對阿敏的肉體消滅,而是要掀翻現(xiàn)有的“四大貝勒共掌國政”的體制。終結(jié)阿敏的政治生命,消除他的政治影響,讓“四大貝勒”變成“三大貝勒”,為將來實現(xiàn)自己的乾坤獨掌打下基礎(chǔ)。殺不殺阿敏,沒那么重要。 效果也是明顯的: 眾人沒想到皇太極竟然如此有格局,于是一片山呼“汗王英明”。 濟爾哈朗更是沒想到親哥犯了這么大的事,自己沒被牽連,居然還能得到這么大好處,對皇太極五體投地,感激涕零,從此死心塌地為皇太極效力。 就連阿敏自己也不敢相信居然還能保住腦袋,當(dāng)然磕頭謝恩了。 就這樣,皇太極順利搬掉了集權(quán)路上的第一塊絆腳石。 當(dāng)然,代價也是慘重的—— 阿敏的所作所為,讓后金從此再難在關(guān)內(nèi)立足,每次都只能掠完就走。 而皇太極的北京夢,到他去世都沒能實現(xiàn)...... -未完待續(xù)-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滿文老檔》、《崇禎實錄》、《清實錄》 |
|
來自: 激揚文字 > 《清朝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