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德 經(jīng) 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絕學(xué)無憂。 多心經(jīng)講什么 同學(xué)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道德經(jīng)》義工領(lǐng)導(dǎo)力之十九--絕圣棄智,名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 幾千年來,《道德經(jīng)》的這些注家們對其章節(jié)有各種誤解,眾說紛紜,而對這一章更是達(dá)到了巔峰。也就是說,大家完全無解。因為以讀書人或者這些學(xué)者們的人間智慧,完全不夠用了,不知道老子這一章到底在表達(dá)什么。很多人都覺得可能是一種錯漏,可能是時間太久遠(yuǎn)了,所以就被搞錯了。今天就來按我們二千五百年的道系《道德經(jīng)》的一線單傳給大家進(jìn)行開示。 首先,我們要進(jìn)入既來之則安之的一個精神狀態(tài),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學(xué)習(xí)站神仙、坐神仙、走神仙、睡神仙,把姿勢調(diào)整到位。然后還得調(diào)整我們的呼吸狀態(tài),達(dá)到深長、均勻、緩慢。你必須把這些都調(diào)整到與平常完全不一樣,才能與今天的課程相匹配。然后整個身心安泰,進(jìn)入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這個叫太極圖。 當(dāng)我們身心進(jìn)入了一個好的狀態(tài)之后,還得讓自己穿越時空,到達(dá)道系的洞天福地。我們要這樣去觀想一下:自己頂天立地,進(jìn)入洞天福地。這樣我們才能來學(xué)習(xí),才能理解。不然我們也像那些注家一樣,在文字上知道他在說什么,但是卻無法理解,因為感覺完全是違背我們的所有知識、認(rèn)知與見解。 我們先來看看原文?!兜赖陆?jīng)》第十九章,原文不復(fù)雜,叫做: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xué)無憂。 如果從字面上來理解它,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這樣理解它,就過于膚淺,就完全背離了老子的真實狀態(tài)和他要表達(dá)的意思,我們就難以真正地去理解他要教導(dǎo)我們這些子孫后代的那個奧妙。這樣的話,我們學(xué)習(xí)《道德經(jīng)》就沒啥意思。 我們今天要讓大家理解它,就必須去理解另外一本書--我們曾經(jīng)說過的《道德經(jīng)》的故事化。如果你完全按照文字來理解卻完全理解不到了的情況下,怎么辦?老子本著大慈悲心,他還給我們留了一本故事書,叫《西游記》。在《西游記》里面對這一章就進(jìn)行了很好地詮釋。如果我們理解了《西游記》的內(nèi)容,就理解了今天的內(nèi)容。 《西游記》里面很奇妙的,奇妙在什么地方?我們?nèi)シ段饔斡洝返牡谑呕?,它里面出現(xiàn)了一位重要的老神仙,這位老神仙叫烏巢禪師,是一位得道的老神仙。他的出現(xiàn)與消失都非常地奇特。他的出現(xiàn)其實就做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傳了唐僧一本經(jīng)書。說是一本經(jīng)書,其實就是一段很短的幾百個字的文字,叫《多心經(jīng)》,也就是我們后世知道的《心經(jīng)》。大家要知道這個《心經(jīng)》到底在講什么,我們在很早以前就講了一個課程,叫做《道說心經(jīng)》,我們聽了之后就明白了。 然后這個禪師還做了第二件事情,就是對他們整個西行九九八十一難做了一個預(yù)言,講了一首詩詞,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奇怪了,你看《西游記》第十九回與我們今天講的《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就對應(yīng)上了。什么意思?也就是說,這十九回的核心就是我們今天來破譯《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的開鎖的鑰匙,這個鑰匙是什么?《多心經(jīng)》。 我們要理解第十九章,先要來看看《多心經(jīng)》在講什么。 《多心經(jīng)》即《心經(jīng)》,叫做: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遠(yuǎn)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呵。 ![]() ![]() 道德經(jīng)即是道 好多人都知道這部經(jīng),特別是曾經(jīng)學(xué)過其他一些宗派的,他們都能反復(fù)念叨。其實《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它的發(fā)揮就是這部《心經(jīng)》。這樣說吧,如果沒有《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就沒有《心經(jīng)》。《心經(jīng)》就是《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的一個發(fā)揮,是在用另外的語言所描繪。 所以,《心經(jīng)》出現(xiàn)在《西游記》第十九回,就是暗示我們,我們要理解《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就必須理解烏巢禪師所傳達(dá)的這部經(jīng),而且還要理解為什么在他們剛剛上路就出現(xiàn)。 說到這里,具體的《心經(jīng)》我們就不多說了,因為我們有詳細(xì)的解說。但是我可以大致地說一下,我們在《道說心經(jīng)》里面主要就是讓大家理解他到底在干什么,他講的是四禪八定九次第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如果你是按普通人的聰明智慧、理解力來邏輯推理的話,是完全無解的。所以二千五百年以來,這些注家所解的都是跟《道德經(jīng)》背道而馳。 《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它真正的奧妙在哪里?它是講的老子在突破了物質(zhì)世界進(jìn)入了精神世界的圓滿境界,他只不過是把這個境界的狀態(tài)描述出來,讓我們能夠有所了解;而且里面不僅有道,還有術(shù),還有方法論。 因為老子的每一章、每一節(jié)里面都有道有術(shù),有方法論。說白了,就是他既要描述他本人的境界,還要讓我們后世的這些子孫們能夠有一個入門的可能性,有一把開鎖的鑰匙。 換句話就是說,這個十九章講的是我們從物質(zhì)世界穿越時空徹底進(jìn)入精神世界達(dá)到圓滿的一個狀態(tài)。所以我們怎么可能理解呢?要理解它,敲破盤中的密語靠什么?靠傳承。 如果沒有傳承,你只是覺得你很聰明,你的知識很多,你學(xué)了好多文化,你是多厲害的教授,那也是無解的。不是說你不厲害,不是說你不聰明,不是說你知識不多,而是你走的那個路徑是錯的,是南轅北轍的,方向是不對的。就像西行路上,你必須向西行。好多路上的那些人都告訴唐僧,你不要向西行,西行妖魔鬼怪實在太多,你向東走,向其他地方走都可以,向北向南走。但是如果這樣走的話,就到不了那個地方,就到不了靈山,就取不了真經(jīng)。 所以,如果我們不是用老子當(dāng)年的那個境界進(jìn)入這個路徑 ,進(jìn)入《道德經(jīng)》的那個經(jīng),我們就沒法去理解《道德經(jīng)》,我們就死在那里。像一個六歲的兒童,他要去解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那就是天方夜譚了。 你看,當(dāng)時這個烏巢禪師傳授給唐僧之后是怎么說的?說他耳聞一遍《多心經(jīng)》,即能記憶,至今傳世,一直傳到我們今天。這是什么東西?實乃修真之總經(jīng)。
我們經(jīng)常說什么萬法歸宗,很多人都做了錯誤的理解,叫做萬教歸一。大家都隨心所欲地亂解釋,其實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學(xué)術(shù)的流派”。后世有百家爭鳴,有儒、釋、道,還有各種各樣的流派,它的根在哪里呢?就在《道德經(jīng)》。 所以萬法歸宗也好,萬教歸一也好,歸在哪里?歸在《道德經(jīng)》。而《道德經(jīng)》它不屬于任何的宗派,它不是一個教門,它就是一本書,就是一本著作;而且這個作者寫下之后,并沒有規(guī)定它要拿來做什么,它要成為道家的一本經(jīng)典也好,道教的一本經(jīng)典也好,或者其他的門派也好,他從來沒做過說明。 所以任何人拿去用,老子都是高興的;任何人拿去解釋哪怕是錯了,老子也是高興的。因為畢竟一本書的流傳,依賴于幼兒園老師、小學(xué)老師、初中老師、高中老師、大學(xué)老師、博士、科學(xué)家,最高的登峰造極的隱士、高人們,他們拿著這本《道德經(jīng)》里面的智慧去學(xué)習(xí),這是老子所希望的。 所以老子為什么不把《道德經(jīng)》歸為某一個宗派,奧妙即在于此,因為它是道,道是無所不在的。也就是說,整個地球、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的知識、智慧和后世的各門學(xué)派,它的根在哪里?就在《道德經(jīng)》,因為《道德經(jīng)》它代表的是道。 ![]() ![]() 棄智棄義棄利 說到這里,我們再回頭來解說原文,大家就能聽懂了,不然大家無法聽懂的。 “絕圣棄智”,很多人說這個“圣”就不是圣人的圣。其實,這個“圣”就是圣人的圣!因為老子《道德經(jīng)》一以貫之,從開篇一直到八十一章,他用的詞語、字,是一個道理。他不會這里是這個意思,那里是那個意思。 因為進(jìn)入定中,進(jìn)入最高的那個圓滿的定中,人間的一切圣人,甚至一切的智慧、聰明,一切的文化,一切的文字,全部都蕩然無存!為什么蕩然無存?因為回歸道那個地方是言語道斷的,是沒有文字也沒有智慧的。但是它卻有妙有,它可以生發(fā)出人間的一切智慧、一切謀略、戰(zhàn)術(shù)、兵法、縱橫等等,包括農(nóng)業(yè)、工業(yè)、科學(xué),啥都能生發(fā)出來。 正因如此,所以當(dāng)一個境界進(jìn)入之后,超越了,從此岸已經(jīng)到達(dá)了彼岸,什么圣啊、什么智啊,都是沒用的。只是我們?nèi)祟愑脕肀戆住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一個文字相,這些文字相都會被拋棄掉的。 當(dāng)你拋棄掉之后,“民利百倍”。這是指的什么呢?為什么民利百倍了呢?因為你已經(jīng)進(jìn)入了無上的大道之中,整個宇宙的一切物質(zhì)、一切的萬事萬物都可以為我所用,所以說民利百倍。 我們?yōu)槭裁锤杏X自己很貧窮啊?為什么我感覺自己很困難???為什么我們追逐一切的名利、財富、情色卻啥都追不到?因為我們的境界不夠,我們被束縛住了。我們被束縛的那個境界越低,我們處的那個階層就在最底層,我們就最苦最累,我們就不會有任何意義。而我們到達(dá)了彼岸,在那個地方它可以生發(fā)出萬有,所以說“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為什么要絕仁棄義?。俊叭省笔鞘裁??仁是我們?nèi)祟愐?guī)定的什么什么,就叫“仁”。什么叫“義”?什么什么講義氣,就叫“義”。比如我們推崇的關(guān)公,講的忠義,怎么怎么怎么……這是什么?這是人給他推崇的,是人規(guī)定的,是人的概念,也就說,它屬于人道。 當(dāng)你上升到天道,到了定中,四禪八定九次第的那個最高的境界里面,人類規(guī)定的這些概念通通沒有用。因為到達(dá)彼岸,這個此岸是沒用的。就像唐僧到達(dá)了靈山,他的肉體都消失掉了。你看他上了一個船,肉體就隨水而去,肉體都沒用了?!叭怏w沒用”代表什么?代表了我們?nèi)碎g一切的概念,我們追逐的人間一切的東西全都沒用了。所以“絕仁棄義”,什么義氣都沒啥用。 你想想吧,你都得道了,這些有啥用?。康沁@些都在你那個道里面,都包含在里面的,所以說“民復(fù)孝慈”。也就是說,這個孝道也好,那個慈悲也好,不需要求而自有,它本來就有,本來就在那里的,還需要去求嗎?還需要去追逐嗎?不需要。 所以說“絕巧棄利”。為什么這些能工巧匠自然地絕掉了?因為這一切都是在表述他在那個境界之中,在彼岸之中。
彼岸是不生不滅,彼岸是大圓鏡智,彼岸是妙觀察智,彼岸是一真法界!
這是老子表達(dá)自己修為的那個圣人的境界。也就是說,你真的到了那個境界,什么圣人等這些人間的概念蕩然無存,都不需要。所以不進(jìn)入那個境界,不進(jìn)入我們剛才講的《西游記》《心經(jīng)》的那個狀態(tài)之中,你怎么能理解???理解不了的。 而且老子也知道大家理解不了,所以才又再傳一本《西游記》給大家,讓大家理解?!兜赖陆?jīng)》第十九章,《西游記》第十九回,通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語言,讓大家打開心靈的門,打開這把鎖,這些都是鑰匙。 ![]() ![]() 見素樸少私欲 但是老子還是覺得可能大家還似是而非,不知從何下手,緊接著再繼續(xù)給我們方法論。叫什么?“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就是指上面說了三種,什么圣智、仁義、巧利,這是三種。圣智是一種;仁義,第二種;巧利,第三種;“此三者”,這三種情況,只是用文字來表述還不足以讓我們理解。也就是說,老子早就知道我們不能理解,理解不了。 “故令有所屬”,什么意思?我拿方法給你。你如果聽了之后還是懵懵懂懂的,搞不清楚怎么下手,后面的就是方法論。說白了就是下手之處。什么叫下手?就是去做。 這叫做:“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就是方法。“素”是什么?我們經(jīng)常說有些農(nóng)村,特別是那種原始森林里面的,或者是不通工業(yè)、不通道路的那些地方,你去看那些人民,穿著非常素凈、素雅,而他們說出的話那是最直接的,就是直心是道場。那里的人就是這樣直接。 像我過去19歲云游天下的時候,到那些老鄉(xiāng)家里敲敲門,本來只是想喝口水,哪知道,哇!什么豐盛的飯、什么菜,啥都給我拿上來了,還要留我在那里住一晚上,跟他們聊聊天,這叫“見素抱樸”。所以有一個老神仙寫了本書,叫《抱樸子》,就是對《道德經(jīng)》老子的致敬,對前輩的致敬! 只有我們回到這種方法,我們的穿衣打扮、我們的思想都變得那么單純,我們才有可能贏;我們的智慧、謀略歸零,歸零之后,突然發(fā)現(xiàn)憂患消失了。 打個最簡單的比喻:現(xiàn)在有好幾個人來跟我談生意,他們的項目非常厲害!利潤是百分之百,成功率是百分之百,什么都是百分之百,太厲害了!但是我這個人處于一個絕圣、絕仁、絕巧、絕學(xué)的狀態(tài),說白了,就是我對這些個沒有什么興趣了,我對這些東西絕了(絕就是沒興趣了)。 對這個多少利潤多少利潤沒興趣了;對非要得到什么什么物質(zhì)世界的東西沒興趣了。做一個什么決策?不參與。不管別人說得多好,不參與了;不參與是什么?無憂。不參與就是無憂了,沒有憂慮,沒有痛苦,啥都沒有了。突然發(fā)現(xiàn),身心安泰,身體也健康了。 ![]() ![]() 心相連燈相續(xù) 然后是不是過不下去?不會的,不會過不下去。因為這里面最大的奧妙就是:我們到底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回到這個終極問題,一定要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道里面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擁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每個人在源頭上就是本來具足的。
我們每一個人絕對不是我們以為的這么渺小、這么普通、這么平庸!沒有一個人是平庸的,沒有一個人是渺小的,我們在精神世界的源頭上,我們都是里面生發(fā)出來的。也可以理解為我們本身就是道。 我從哪里來?我是誰啊? 我就是道,我從道中而來。 我到哪里去? 我回到道中去。 為什么要走這一遭? 因為我為一大事因緣而來。 什么大事? 改造這個世界。 怎么改造? 把有緣人從此岸導(dǎo)入彼岸, 從物質(zhì)世界的盲目追逐導(dǎo)入了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我們?yōu)榇硕鴣怼?/p> 由于我們分散到世界各地,互不相識,我們怎么才能相識?我們必須發(fā)出聲音。聲音從何而來?從經(jīng)中而來。我們發(fā)出聲音之后,就會喚醒這一群有緣人,這一群有緣人覺醒之后,我們一群人凝聚為一顆心,心心相連,燈燈相續(xù),它就會永不熄滅。那么過了一百年、二百年、三百年之后,我們道系的每一個人依然還在傳播,后世依然在傳播著。這樣我們就會點亮更多人心里面那盞燈,叫作心燈明亮。 這樣我們就理解了我們這一生到底干啥,就不會去追逐那些無謂的,比如明天到哪里吃飯,明天要到哪里去賺錢,明天要做一件什么什么事情,我們就不會再追逐這些瑣碎的,而我們?nèi)プ分鸬氖悄莻€遠(yuǎn)方的詩與夢想。 這樣我們就會珍惜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我們的人生才有了真正的價值,才真正理解我們到底有什么意義。做為人,我們的價值何在?難道就是這樣碌碌無為一生,老了之后一看,自己啥也沒做嗎?那是因為我們忘掉了根本。 講到這里,今天的課程就差不多了,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深深地領(lǐng)悟《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它是在喚醒我們。為什么它可以喚醒我們?因為它告訴了我們,當(dāng)理解了這第十九章之后,我們能得到什么好處。我們得到的好處就是:民利百倍,民復(fù)孝慈,盜賊無有,絕學(xué)無憂。 ![]() ![]() |
|
來自: 紅薇書院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