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具有解題的私家藏書目錄。它以明確的學(xué)術(shù)分類思想、完整的結(jié)構(gòu)體例、充實的提要文字,在 中國 目錄學(xué) 發(fā)展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二十世紀(jì)以來,筆者所寓目的研究成果僅有專著兩部、論文二十余篇,與其學(xué)術(shù)地位似不相侔。今略予回顧、梳理、 總結(jié) ,為研究者提供一個更高的起點。 一 關(guān)于晁公武 晁公武《宋史》無傳,其事長期晦而不顯。為晁公武作傳,始于清錢保塘撰《晁公武事略》(載章壽康式訓(xùn)堂重刊汪士鐘衢本《郡齋讀書志》卷首),雖憾于簡略,然蓽路藍縷,功不可沒。陸心源《儀顧堂題跋》卷五《衢本郡齋讀書志跋》之案語復(fù)有公武生平之述錄。陳祺壽撰《宋目錄學(xué)家晁公武陳振孫傳》(《國粹學(xué)報》第六十八期),據(jù)錢保塘《晁公武事略》和陸心源《陳振孫傳》而增損之,公武事跡崖略可見。 臺灣 師范大學(xué)國文研究所劉兆祐先生碩士論文《晁公武及其郡齋讀書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出版)重在研究版本、體例、偽書和今世已佚之書,于生平事跡發(fā)明無多,惟將公武籍貫定為清豐,糾陳祺壽“巨野”說之誤,值得一提。以上四種論著于《宋會要輯稿》以及南宋人文集基本未加采用,考證亦間有疏漏,對公武生平所知仍欠精詳。王德毅先生有感于此,特撰《晁公武研究》(《臺灣大學(xué)文史 哲學(xué) 報》第三十期,12月)一文,先簡論晁公武家世、生年及學(xué)術(shù)貢獻[1],后詳列“晁公武編年事略”,起紹興十年閏六月,終乾道七年七月,公武生平愈加清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孫猛先生的《郡齋讀書志校證》,其附錄一《晁公武傳略》(附趙希弁傳)以洋洋六十余頁篇幅,裒輯、排比、考辨有關(guān)公武的各種資料,是 目前 所見最為詳實全面的晁公武傳。 《傳略》分傳文、引用資料、按語三部分。傳文力求簡明;引用資料低傳文一格,因事系文;按語再低一格,對傳文排比分系加以說明,對引用資料加以詮釋,對前人舊說加以匡正。據(jù)《傳略》及其他資料我們可簡列公武行歷如下: 晁公武,字子止,號昭德先生,祖籍澶州清豐。沖之子。兄弟可考者五人:兄公休,弟公遡、公榮、公退、公適。學(xué)問廣博,不主一家,著有《易詁訓(xùn)傳》十八卷、《尚書詁訓(xùn)傳》四十六卷、《中庸大傳》一卷、《春秋詁訓(xùn)傳》三十卷、《稽古后錄》三十五卷、《昭德堂稿》六十卷、《讀書志》二十卷、《嵩高樵唱》二卷、《讀書志》四卷、《老子通述》二卷、《毛詩傳》二十卷、《石經(jīng)考異》一卷等。 約生于,少時耽浸群籍,廣狩博獵。 靖康亂后,入蜀寓居嘉州(今四川樂山)。 高宗紹興二年(1132)進士,初為四川轉(zhuǎn)運副使井度屬官。 紹興十五年(1145),趙不棄為四川宣撫司總領(lǐng)錢糧官,辟公武為其錢糧所主管文字。 紹興十七年(1147),以左朝奉郎通判潼川府,尋改知恭州。 紹興二十年(1150),知榮州[2]。 紹興二十五年(1155)、二十六年(1156),知合州[3]。 紹興二十七年(1157),為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該年十二月,為言官論罷。 紹興三十二年(1162),知瀘州任。入朝為吏部郎中,繼除監(jiān)察御史。 孝宗隆興二年(1164),以吏部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旋以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兼。又入臺省,為右正言。遷殿中侍御史兼侍講,擢侍御史。徙戶部侍郎。 乾道元年(1165),除集英殿修撰,再知瀘州。 乾道三年(1167),在都大提舉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任,除敷文閣待制,知興元府,充利州東路安撫使。 乾道四年(1168),為四川安撫制置使。 乾道五年(1169),除敷文閣直學(xué)士。 乾道六年(1170),改淮南東路安撫使,兼知揚州。 乾道七年(1171),知揚州,移知潭州,擢吏部侍郎,除臨安少尹,七月初三罷。 晚居嘉州符文鄉(xiāng),卒于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之前。 二、關(guān)于《郡齋讀書志》 1、《郡齋讀書志》成書過程及版本研究 《郡齋讀書志》成書過程,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八《晁氏讀書志二十卷》條已有揭示:“昭德晁公武子止撰,其序言得南陽公書五十篋,合其家舊藏得二萬四千五百卷。其守榮州,日夕讎校,每終篇輒論其大指,時紹興二十一年也。其所發(fā)明,有足觀者。南陽公未知何人,或云井度憲孟也。” 然《郡齋讀書志》宋代即有二十卷與四卷之別,清《四庫全書總目·郡齋讀書志》提要溯其源流云: 《郡齋讀書志》四卷,宋晁公武撰?!逗笾尽范?,亦公武所撰。趙希弁重編《附志》一卷,則希弁所續(xù)輯也。……始南陽井憲孟為四川轉(zhuǎn)運使,家多藏書,悉舉以贈公武,乃躬自讎校,疏其大略,為此書。以時方守榮州,故名《郡齋讀書志》。后書散佚,而《志》獨存。淳祐己酉,鄱陽黎安朝守袁州,因令希弁即其家所藏書目,參校刪其重復(fù),摭所未有益為《附志》一卷而重刻之,是為袁本。時南充游鈞守衢州,亦取公武門人姚應(yīng)績所編蜀本刊傳,是為衢本。當(dāng)時二書并行于世,惟衢本 分析 至二十卷,增加書目甚多,卷首公武自序一篇,文亦互有詳略。希弁以衢本所増乃公武晚年續(xù)裒之書,而非所得井氏之舊,因別摘出為《后志》二卷,又以袁、衢二本異同別為《考異》一卷,附之編末。蓋原志四卷,為井氏書,后志二卷,為晁氏書,并至南渡而止;附志一卷,則希弁家書,故兼及于慶元以后也。 據(jù)黎安朝刻本所收杜鵬舉蜀刻本序可知,黎袁州刻本前志四卷系據(jù)杜鵬舉蜀刻本而成。王重民先生《<郡齋讀書志>與<直齋書錄解題>》(《圖書館》第4期)一文對此做了簡明扼要的解釋: 《郡齋讀書志》在四川的最初原刻本是四卷(大約在由杜鵬舉校刻的),后來有姚應(yīng)績重編的二十卷本,曾否在四川付梓,無考。約在原刻本通行后八九十年,即公元,黎安朝翻刻四卷本于宜春郡齋,這就是現(xiàn)在所稱的“袁本”。黎安朝命趙希弁校刻,希弁因就他家藏書中為《晁志》所未收的,編為《附志》一卷(實分為上下二卷),一共刻成五卷。也在這一年,游鈞將姚編二十卷本刻于信安郡齋,就是現(xiàn)在所稱的“衢本。”次年(1250),衢本傳到了袁州,黎安朝又命趙希弁把衢本中較多的435種,8245卷編為《后志》二卷,附刻在五卷之后。,王先謙??淘居卺楸旧?,仍依衢本為二十卷,并附趙希弁《附志》于后?,F(xiàn)在通用的是王先謙??瘫竞汀端牟繀部啡幱坝〉乃卧菘瘫尽?/p> 袁本與衢本[4]至清代流布漸廣,開始有人對其異同比勘研究,何焯于康熙四十六年即以袁本校衢本,但未有優(yōu)劣之論。乾隆末瞿中溶獲一舊鈔衢本,以陳師曾所刻袁本,參照《 文獻 通考·經(jīng)籍考》相校,并撰《郡齋讀書志考證舉要》一文。其岳丈錢大昕作跋,揚衢抑袁,之后顧廣圻、黃丕烈、鮑廷博、汪士鐘、李富孫、阮元、錢泰吉、王先謙等均以衢優(yōu)于袁。然自三十年代宋刻袁本影印行世,學(xué)者又多揚袁抑衢,張元濟甚至云:“袁本出而衢本可廢矣?!保ㄋ牟繀部尽犊S讀書志》張元濟跋)[5] 孫猛在《文史》第二十輯(中華書局1984版)發(fā)表長文《郡齋讀書志衢袁二本的比較研究——兼論郡齋讀書志的成書過程》,從收錄書量、序文、分類、歸類、編次、書名的著錄、卷數(shù)的著錄、作者的著錄、解題九個方面詳細(xì)比勘袁、衢二本,指出衢本優(yōu)于袁本:衢本所收錄書較袁本《前志》、《后志》為多;衢本還增補并豐富了序文特別是小序的 內(nèi)容 ;它的分類、歸類、編排組織比《前志》更加整齊、合理;它著錄編撰者較《前志》明確、正確;尤其是它的解題,對《前志》作了大量的補充和訂正,遠比前志完善、豐富。又條分縷析,勾畫出《郡齋讀書志》的成書過程,認(rèn)為《郡齋讀書志》雛型成于公武知榮州時,當(dāng)時未刊行。乾道七年公武罷退,優(yōu)游峨眉山下,對未刊稿進行整理,其門人杜鵬舉于孝宗淳熙七年至十一年之間將之刊行于世,為蜀刻四卷本,系袁本《前志》所本。該本不夠完善,公武又陸續(xù)補正,去世后由門人姚應(yīng)績將之整理為二十卷本刊行,為衢本祖本,時在淳熙十四年之前。因其更加完善,黎安朝、趙希弁等又據(jù)此編《后志》,以補《前志》之失,只是因趙氏編例失當(dāng),工作粗疏,沒能重現(xiàn)衢本舊貌。但其版本和??眱r值不容忽視,在新'合校本’尚未問世之前, 參考 、征引《讀書志》,應(yīng)該注意同時查閱袁、衢二本。孫猛詳實嚴(yán)謹(jǐn)?shù)恼撌鰹椤犊S讀書志》的成書過程和版本優(yōu)劣作了較為圓滿的總結(jié)。孫猛還作有《歷代諸本敘錄》(《郡齋讀書志校證》附錄三),敘錄現(xiàn)存《郡齋讀書志》諸本三十五種,其中衢本十七種,袁本十八種,分衢、袁二版本系統(tǒng)編敘其目,并錄有關(guān)序跋、題識、收藏,以供參考。關(guān)于《郡齋讀書志》版本的研究,至此蔚然大觀。 2、《郡齋讀書志》體例特色的研究 《郡齋讀書志》體例的特點,晁公武自序中已說得很明白,即采用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法。宋王應(yīng)麟《玉?!肪砦宥囄牟繒块T亦曰:“晁公武《讀書志》四卷?!浞譃樗牟浚航?jīng)類十,史類十三,子類十六,集類三。每讀一書,撮其大旨論之?!?/p> 王重民先生《<郡齋讀書志>與<直齋書錄解題>》云:“《郡齋讀書志》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四十五類(指衢本)。每部有大序(稱為“總論”),每類有小序(但小序沒有標(biāo)明,都編在每類第一部書的提要之內(nèi),這種做法不算好,也是從來沒有過的)。提要的內(nèi)容和形式是學(xué)《崇文總目》的,但偏重在考訂方面。”基本概括出了《郡齋讀書志》的體例特點。倪士毅先生《宋代目錄學(xué)家晁公武和<郡齋讀書志>》(《杭州大學(xué)學(xué)報》第3期)更將王文推闡開來,詳列經(jīng)、史、子、集各類名目(分四十三類),并與《崇文總目》對比,說明其“目錄學(xué)思想是適應(yīng) 時代 的要求,不是墨守成規(guī)的?!?孫猛《郡齋讀書志衢袁二本的比較研究——兼論郡齋讀書志的成書過程》在比勘衢、袁本過程中實際上也考知了二本體例的差異和特點,如論“分類”云: 《讀書志》的類目設(shè)置沿用了隋、唐以來的正統(tǒng)四部分類法。它以《崇文總目》為主,參酌《舊唐書·經(jīng)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形成了自己的分類。二本相較,衢本比前志多設(shè)了兩個類目:一是集部文說類,一是把子部天文卜算析為二,改稱天文類和星歷類。 文說類收錄的是評論詩文的著述。這類著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曹魏時的典籍,但在衢本《讀書志》之前,終因為數(shù)尚少,一些書目不是把它們附著于總集之末,就是把他們混雜在別集之中。北宋開始,文史批評之風(fēng)漸盛,批評著作也日益增多。大概鑒于這一學(xué)術(shù)發(fā)展的新趨勢,《崇文總目》增設(shè)了文史類?!拔氖贰敝?,并沒有準(zhǔn)確反映這一類書的性質(zhì)和特點,況且,文、史書本來應(yīng)該分屬乙、丁二部,混同言之,無異自亂其例?!肚爸尽吩O(shè)“史評”,替其中的史類書找到了歸宿,但文學(xué)評論方面的書籍仍不得正歸。衢本則解決了這個 問題 ,在史部設(shè)史評類同時,在集部設(shè)立了文說類,在我國古籍分類中,終于完成了對批評著述的安置。后來的《四庫全書總目》的“詩文評類”,即淵源于此。《前志》的天文卜算類,顯然是從《崇文總目》卷四十天文占書類衍化來的。占書與星歷書不是一回事,故《崇文總目》卷四十一另設(shè)有歷算類?!蹲x書志》把占書歸入五行類,把算書歸入 藝術(shù) 類,而《前志》仍稱天文卜算,就名不符實了。衢本分稱天文、星歷,與其收書方名實相副。 所述必溯源析流,且論斷精審,要言不煩,堪為晁氏知音。陳少川《從<郡齋讀書志>看晁公武的圖書分類 理論 》則借孫猛《郡齋讀書志校證》出版之便,對晁公武圖書分類理論和《讀書志》的分類體系結(jié)構(gòu)作了探討,認(rèn)為“《讀書志》的分類體系是相當(dāng)嚴(yán)謹(jǐn)?shù)?,它以四大部、四十五子目的體例加上四段大序、四十五個小序[6]的文字說明,而形成了一個上下呼應(yīng)左右相聯(lián)的分類表?!标愇膶α私狻犊S讀書志》的分類體系有一定幫助。 最為細(xì)致全面研究《郡齋讀書志》體例特色的當(dāng)推臺灣劉兆祐《晁公武及其郡齋讀書志》。該書第三章《郡齋讀書志之體例》詳細(xì)討論了《讀書志》的體制、分類及敘錄的義例,指出其體制為首載總序,論其書分四部之由;而每部之首,復(fù)有小序,先舉每部所分之類名,繼而或論各類之學(xué)術(shù)源流,或評各時代之學(xué)術(shù)得失;每部小序之后,即另行冠以類別,繼則著錄書名卷數(shù),繼之以提要。其分類則與《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列表比較,得出《讀書志》分類雖多因前志之舊,但將史評類列于史部,則系公武之發(fā)明。其敘錄義例,則分“著錄作者之時代及姓名”、“介紹作者之生平及其學(xué)術(shù)”、“解說書名之含義”、“介紹一書之內(nèi)容”、“敘一書之總目或備載篇目”、“敘說學(xué)術(shù)之源流”、“評論一書之價值”、“判別典籍之真?zhèn)巍?、“引序以見作書之由”、“稽考篇卷之異同”、“考訂人類之不同”、“記載版本或刊刻情形”、“廣羅諸本,記其異同”、“著錄序文之作者”十四項,其中如“記載典籍刊刻之情形”、“引序以見作書之由”、“著錄序文之作者”等,為公武所創(chuàng),而為后世取法。 另外,方志昭《晁公武與<郡齋讀書志>》(《贛圖通訊》第1期),孟昭晉《晁公武及其<郡齋讀書志>》(《山東圖書館季刊》1988第2期),崔國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的版本源流和解題特點》(《山東 社會 科學(xué) 》第4期),滕慶《試析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的編纂特色》(《河南大學(xué)學(xué)報》第5期),內(nèi)容間有可取,然大要不出孫猛、劉兆祐所論。惟王皓《<郡齋讀書志>的版本記錄與考辨》(《四川圖書館學(xué)報》1992第5期)以衢本為主,從“版本的注明”、“版本的比較”、“版本的考辨”三個方面探討《讀書志》的版本學(xué)貢獻,指出《郡齋讀書志》不僅以??眮砼袆e版本異同優(yōu)劣,且注重對圖書版本的內(nèi)在特征和外部特征的研究,拓展了版本研究的內(nèi)容;又指出“解題書目著錄版本雖發(fā)端于劉向、劉歆父子的《別錄》和《七略》,但諸如析版本異同、述版本源流、論版本優(yōu)劣、考版刻時地,敘遞藏關(guān)系、記存亡掌故等著錄內(nèi)容及編制體例,卻始見并基本定型于《郡齋讀書志》?!彼撦^有特色。 |
|
來自: 文化龍鄉(xiāng) > 《晁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