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茍不教,性乃遷”,變壞是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缺乏教育的結(jié)果。 西方及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貪婪是人的本性。如嬰兒看到別的嬰兒吮吸自己母親的乳汁時,就會產(chǎn)生反感、嫉妒和不滿,天生就帶著貪婪屬性。并認為只有通過后來的教育才能使人變善,而沒能變善者是教育失敗的結(jié)果。 貪官之所以打不盡殺不絕,就是因為貪婪是人之本性!他們沉浸于權(quán)的世界,慢慢迷失了自己,慢慢發(fā)展成不貪就對不起為官一場,人“性本惡”重被激發(fā)出來。 我認為人性本惡站不住腳,按照該理論,人變善是教育的結(jié)果,沒變善是教育的失敗,既然人性本惡,怎么會蹦出來一個善的教育者,第一個善者是自己變善的嗎? 還是鬼谷子的論述精到:人的本性非善非惡,人性就是逐利的!既不是孟子說的“性本善”也不是西方及荀子說的“性本惡”。 ![]() 人性,乃人之本性,是建立在需求之上的。人是高級動物,第一需求就是存活,繼而是活得更好,繁衍生息、欲望不止。要不社會也不會發(fā)展,人們之所以努力創(chuàng)造發(fā)明不就是為了活得更好嗎?“飽暖思淫欲”不正概括出了人性,人之欲望無止境嗎? 人性就是逐利的!恰到好處地點出了人性本質(zhì)。人的本性非善非惡,如果信仰“性本善”能得到好處,那么人性就是善的。如果信仰“性本惡”能得到好處,那么人性就是惡的。 不要再像小時候一樣,看電影就要分出哪是好人哪是壞人,非黑即白,非白即黑。人的本性非善非惡,人性就是逐利的! 每個人的人性也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林子大了什么鳥兒都有。 匠成輿者(造車者),憂人不貴。作箭者,恐人不傷。賣傘者憂天不雨,曬坯者憂天不晴。縱橫家唯恐天下不亂,老百姓就怕天下戰(zhàn)亂??梢娙诵圆⒉皇欠呛诩窗祝巧萍磹?,不過是生存的本能而已。 懂了人性,你說話就要講人性,有人味。有些話自己知道卻不能說,因為常講真話要付出代價。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有時候你見了鬼要會說鬼話,見了人要會說人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