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俚語把觀鳥愛好者戲稱為“鳥人”。觀察并欣賞野生鳥類即是觀鳥。人們通過觀鳥,走進大自然,學習自然知識,感受自然之美,調節(jié)情緒,健康身心。觀鳥既是純粹的個人愛好,也是人與自然相處的一種方式與途徑。 古代并沒有直接的“觀鳥”這個語匯,但作為自然界第二大脊椎動物類群的鳥類,因其種類多、數(shù)量大、分布廣的原因,是人們最容易接觸到的野生動物類群之一。不論親疏遠近,不管人與鳥的關系如何,人們都必然或多或少地對鳥類有所“看見”,自然也就會有今之意義上的“觀察”和“欣賞”。鳥就會出現(xiàn)在人們的文學作品和精神世界中。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國風·南周》開篇之作《關雎》以極為優(yōu)美和浪漫的文字拉開了“鳥入詩”、“詩言鳥”的序幕?!对娊?jīng)》共錄詩311篇,其中涉及鳥的超過30篇,占總數(shù)的10%左右。除了《關雎》之外,有《鵲巢》、《燕燕》、《雄雉》、《鶉之奔奔》、《黃鳥》、《鳲鳩》、《鴇羽》、《鴟鸮》、《鴻雁》、《鶴鳴》、《鴛鴦》、《鳧鹥》、《振鷺》、《玄鳥》等十余篇直接以鳥為詩題的,其中《黃鳥》同題詩有2首。 歸田園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詩人方面,鳥入詩,詩言鳥,也是精彩紛呈的。漢高祖劉邦都寫了《鴻鵠歌》中寫下“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的句子。被后世尊為“田園詩派鼻祖”的陶淵明,據(jù)說“現(xiàn)存125首陶詩中,直接或間接以'鳥’為意象的作品有35首之多”(姚瑋《陶淵明與杜甫詩歌中“鳥”意象的比較》2013年)。而唐代詩歌“雙子星”兩大高峰之一的李白,“存詩近千首,其中詠及鳥類的就有三百多首,約占1/3”(陳釣《李白詩中的百鳥世界》1989年)。除非存詩太少,大部分詩人寫詩都或多或少地“鳥入詩”或“詩云鳥”。 古詩“鳥入詩”或“詩言鳥”總體上不出“敘事、抒情、詠物和言志”的軌制。陶淵明《歸田園居》“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句,李白《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及其《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句,楊萬里《初入淮河四絕句·其三》“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句,揭傒斯《秋雁》“寒向江南暖,饑向江南飽。莫道江南惡,須道江南好”句,姚鼐《山行》“布谷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句,等等等等,寫鳥的詩句實在多如牛毛,大抵皆是詩人眼下所見、所聞、所思及所想的記敘、表達和流露。 杜甫也不例外,我速覽了謝思煒版《杜甫集校注》1455首杜詩,粗略統(tǒng)計了一下,涉及鳥的詩有490來首,約占杜詩總數(shù)的1/3,所涉及鳥類也超過50種。有一部分詩雖然沾了“鳥”但并不實寫鳥,比如“翩翩入鳥道,庶脫蹉跌厄”(《鄭典設自施州歸》)這里的“鳥道”應是險路的意思。又如“豈有四蹄疾于鳥,不與八駿俱先鳴”(《驄馬行》)這里的“鳥”也并不確寫鳥,主要是形容馬跑速的較慢,再如“馀生如過鳥,故里今空村”(《貽華陽柳少府》)這里也是一種比喻的寫法,凡此種種。當然,大部分言鳥的詩確實是在寫鳥。更有詩題直言鳥的23首,包括《孤雁》、《燕子來舟中作》、《義鶻》、《杜鵑行》(君不見昔日蜀天子)、《杜鵑》、《王兵馬使二角鷹》、《白鳧行》、《朱鳳行》、《歸燕》、《江頭四詠·鸂鶒》、《花鴨》、《官池春雁二首》、《雙燕》、《百舌》、《歸雁》(東來萬里客)、《子規(guī)》、《鸚鵡》、《鷗》、《見王監(jiān)兵馬使說近山有黑白二鷹羅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為毛骨有異他鷹恐臘后春生騫飛避暖勁翮思秋之甚眇不可見請余賦詩》、《歸雁二首》、《杜鵑行》(古時杜宇稱望帝)、《呀鶻行》、《歸雁》(聞到今春雁)等。另有5首畫鳥的詩,即《畫鷹》、《畫鶻行》、《姜楚公畫角鷹歌》、《通泉縣署屋壁后薛少保畫鶴》、《楊監(jiān)又出畫鷹十二扇》等。 而且杜甫寫鳥的詩,很有一部分詩句具有明顯的“即視感”和“即聽性”。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四首·其三》)這一句,還有像“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其六》)這樣的也不陌生。還有像“鸕鶿西日照,曬翅滿魚梁”(《田舍》)、“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絕句二首》)、“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客至》)、“巴童蕩槳欹側過,水雞銜魚來去飛”(《閬水歌》)諸如此類,甚至還有“飛來兩白鶴,暮啄泥中芹。雄者左翮垂,損傷已露筋。一步再流血,尚經(jīng)矰繳勤。三步六號叫,志屈悲哀頻”(《暇日小園散病,將種秋菜,督勒耕牛,兼書觸目》)這樣的細致描寫,這種即視即詩的句子,在杜詩中占了相當?shù)谋壤?。雖然別的詩人也有“即視感和即聽性”的寫鳥詩或詩句,但寫成杜甫這樣的卻并不多。 到此,得回過頭來說杜甫“鳥人”的事了。這就必須要結合杜甫的“履歷”和不同時期不同境遇的詩句中去尋找“蛛絲馬跡”。 去矣行 君不見鞲上鷹,一飽則飛掣。 焉能作堂上燕,銜泥附炎熱。 野人曠蕩無靦顏,豈可久在王侯間。 未試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藍田山。 這是755年,杜甫在右衛(wèi)率府擔任兵曹參軍時,心有抱負,數(shù)上賦頌,不蒙采錄,寫下的欲去還休的“辭職詩”。但是對于已經(jīng)四十四歲的杜甫而言,為了生計最終也不得不接受這份“所學無用”的差事?!度ヒ有小费曾B亦然還是在說理和言志。 758年,安史之亂暴發(fā)后一直追隨肅宗的杜甫,終因其營救房琯的緣故不再受肅宗重用。“由此杜甫結束了他前半生孜孜以求的'立登要路津’ 的理想,從而正式退出了中央政權,開始了詩人后半生隱退的生活”(趙化《深層和外層結構的雙重深化——論杜甫詩歌中的鷗鳥意象》2015年)。在是年6月被貶華州司功參軍之前,尚在京師的杜甫在《曲江二首》中如此寫到: 曲江二首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且看欲盡花經(jīng)眼,莫厭傷多酒入脣。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邊高冢臥麒麟。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這一句當是杜甫心境轉換的“宣言”。 遣興五首·其三 我今日夜憂,諸弟各異方。 不知死與生,何況道路長。 避寇一分散,饑寒永相望。 豈無柴門歸,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鳥亦有行。 “仰看云中雁,禽鳥亦有行”這是杜甫在華州期間所寫的詩作之一,雖然詩題為“遣興”,但這里的“仰看”明顯已經(jīng)有點刻意的“觀察”或“欣賞”的意思了。 隨著唐王朝時局的變化,杜甫一路西行,到達成都,開啟了他人生最后十年的旅程。而這十年也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也是他愈加顯現(xiàn)“鳥人”情態(tài)的時期。 漫成二首 其一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渚蒲隨地有,村徑逐門成。 只作披衣慣,常從漉酒生。 眼旁無俗物,多病也身輕。 其二 江皋已仲春,花下復清晨。 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 讀書難字過,對酒滿壺頻。 近識峨眉老,知余懶是真。 這是761年杜甫在成都寫的《漫成二首》,第一首“眼旁無俗物,多病也身輕”這里的“無俗物”可以理解成相對純粹的自然,比如鳥。如此一來,第二句“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就很好理解了。但正是這句的“貪看”和“錯應”道出了杜甫觀鳥時“物我兩忘”的境界。由是,杜甫“鳥人”的身份便呼之欲出了。 即便在蜀的幾年是杜甫過得相對平穩(wěn)的,但也是幾經(jīng)輾轉于各地。在自知蜀亦難長留之際寫下了《去蜀》 去蜀 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 世事已黃發(fā),殘生隨白鷗。 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 “世事已黃發(fā),殘生隨白鷗”,雖然“隨白鷗”在字面上是一個比喻,但對于“鳥人”杜甫而言,觀鳥又何嘗不是顛沛人生的一種暫頓呢? 767年杜甫在云安期間所寫的這首《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有那么一句很有意思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東屯大江北,百頃平若桉。 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 插秧適云已,引溜加溉灌。 更仆往方塘,決渠當斷岸。 公私各地著,浸潤無天旱。 主守問家臣,分明見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銀漢。 鷗鳥鏡里來,關山雪邊看。 秋菰成黑米,精鑿傳白粲。 玉粒定晨炊,紅鮮任霞散。 終然添旅食,作苦期壯觀。 遺穗及眾多,我倉戒滋蔓。 “鷗鳥鏡里來,關山雪邊看”如果杜甫不是生活在唐代,近看字面,這個“鏡”字頗有觀鳥用的望遠鏡的意思。當然,這里更可能是稻田補了水,水面形成鏡面效果,倒影出鷗鳥的影子的意思。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爭盤紆。 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 五月寒風冷佛骨,六時天樂朝香爐。 地靈步步雪山草,僧寶人人滄海珠。 塔劫宮墻壯麗敵,香廚松道清涼俱。 蓮花交響共命鳥,金榜雙回三足烏。 方丈涉海費時節(jié),懸圃尋河知有無。 暮年且喜經(jīng)行近,春日兼蒙暄暖扶。 飄然斑白身奚適,傍此煙霞茅可誅。 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 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內(nèi)不喧呼。 昔遭衰世皆晦跡,今幸樂國養(yǎng)微軀。 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貴功名焉足圖。 久為野客尋幽慣,細學何颙免興孤。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于。 宋公放逐曾題壁,物色分留與老夫。 這是770年春杜甫在長沙時所作《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于”表達了他于困境中依然積極喜悅的心情。 然而這種心情,于當年冬天,在一條由潭州往岳陽的小船上終結。時年五十九歲的杜甫走完了他的一生。 說杜甫是“鳥人”,是我們能從他的詩中看到他對鳥的“真愛”,他有不少詩是反對捕鳥的,甚至對受傷的鳥表達了關切和同情。他“即視即詩”的寫法,給我們展現(xiàn)了精彩的鳥類世界以及觀鳥者的認識、心境和情緒。 在今天,觀鳥已經(jīng)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鳥人”們有非常多的手段和方式對鳥類和觀鳥行為進行記敘和表達,比如做觀鳥記錄,寫觀察日志,用相機拍攝,繪畫或者錄鳥音等等,這是時代進步和文明發(fā)展的必然。 杜詩是高峰,亦是海洋。在我看來,杜鳥人甫“即視即詩”的看鳥、言鳥方式,飽有藝術氣息和人文情懷。杜詩存續(xù)千年,影響百代,也許有我們不能丟棄,需于繼續(xù)之處。 最后發(fā)兩首杜甫寫杜鵑的同題詩結束本文 杜鵑行 古時杜宇稱望帝,魂作杜鵑何微細。 跳枝竄葉樹木中,搶佯瞥捩雌隨雄。 毛衣慘黑貌憔悴,眾鳥安肯相尊崇。 隳形不敢棲華屋,短翮唯愿巢深叢。 穿皮啄朽觜欲禿,苦饑始得食一蟲。 誰言養(yǎng)雛不自哺,此語亦足為愚蒙。 聲音咽咽如有謂,號啼略與嬰兒同。 口干垂血轉迫促,似欲上訴于蒼穹。 蜀人聞之皆起立,至今斅學效遺風, 乃知變化不可窮。豈知昔日居深宮, 嬪嬙左右如花紅。 杜鵑行 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鳥至今與哺雛。 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羈孤。 業(yè)工竄伏深樹里,四月五月偏號呼。 其聲哀痛口流血,所訴何事常區(qū)區(qū)。 爾豈摧殘始發(fā)憤,羞帶羽翮傷形愚。 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覆何所無。 萬事反覆何所無,豈憶當?shù)钊撼稼叀?/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