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曾言:“寬容,是對自己涵養(yǎng)的修煉。偶爾計較,是告訴別人我不傻。前者是格局,后者是底線。我有不傷人的教養(yǎng),但不是你傷我的理由。” 誠然,無條件地寬容對人,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大氣的人生不代表從不計較,能容忍不等于不辨是非,能消化不等于無力反擊。寬容,必須是有限度的。 適度的接受和忍讓,是因為我有涵養(yǎng)。如果我不再客氣,只能說明你已經太過分了。偶爾的計較,是為了提醒和警示,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為人。 01. 人生不能越界,底線必須堅守 現(xiàn)實生活中,盡管我們沒有必要事事愛憎分明,但是也絕不能時時心軟得一塌糊涂。 我們討厭多事,但是不代表怕事;我們希望好好維持所有的關系,但是不代表曲意逢迎、失去自我。 事事寬容,當寬容過度,就超越了涵養(yǎng)的范疇,變成了窩囊、沒脾氣和好欺負,同時拉低了自己的底線,給他人的肆意傷害打開了缺口。 因此,無條件地寬容對人,就是對自己的傷害。 寬容是相互的,你之涵養(yǎng),我愿意雙倍回饋;你之傷害,我可以選擇原諒,也可以選擇一走了之、互不相欠,還可以選擇記仇,并用同樣的方法回懟。 不要把別人的寬容當成理所當然,也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將別人當成傻子。 人生有界,代表了尊重和敬畏。小忍無關痛癢,但觸碰底線、挑戰(zhàn)極限的后果,大概率是狠狠地栽跟頭,甚至再也爬不起來,付出巨大的成長代價。 02. 站在不同視角,不必互相說服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我們自己無法預知的,比如出生和父母;還有一些東西,是我們自己可以把控的,比如寬容和計較。 人與人之間,所有偏見的形成,多半都源于:好事沒有降臨在自己身上。 沒有本事過上“好日子”,艷羨別人于事無補,嫉妒別人更不可行,唯有降低標準把日子過好。先讓自己擁有開心的能力,再給別人施以溫暖。 因此,思想居于不同高度,不必設法說服,涵養(yǎng)不在一個層面,相互尊重就好。 一味地要求他人寬容大度,無異于站在自己的世界里,對他人的道德綁架。正如楊絳先生所言:我有不傷人的教養(yǎng),但不是你傷我的理由。 在普通人眼里,小事不小,而在高人眼里,大事化小,如果是在圣賢眼里,則世上本無事。 想開了自然微笑,通透了自然輕松???/span>開了放下了都不算事,因此才能無事。 字典里的“委屈”二字,不過是我們,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付出的“代價”。 結語 真正的內心強大,是活出自我,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中和嘴上。 這和寬容有度,偶爾的計較并不沖突,后者是煙火生活賦予我們的生活情趣,讓我們的寬容更有價值,讓我們的計較更有意義。 總之,不管我們用什么方式活著,目的只有一個:不違心,不后悔,心中有陽光,余生不寒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