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附子10克 僵蠶10克 全蟲6克 蟬蛻6克 地龍15克 李根皮30克 白芍2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各服1次。 【臨證加減】 兼風(fēng)寒表證者,加防風(fēng)、白芷各10克; 風(fēng)熱表證者,加薄荷、鉤藤各10克; 肝火甚者,加龍膽草、黃梔子各10克; 血淤甚者,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水蛭3克; 肝腎陰虛者,加枸杞、女貞子各15克; 失眠多夢,加夜交藤、龍骨各30克。 2)生地黃25克 梔子10克 柴胡10克 黃芩10克 龍膽草10克 當(dāng)歸10克 川芎6克 地龍10克 蜈蚣3條 全蟲5克 白芍12克 細(xì)辛5克 白蒺藜30克 甘草3克 3)川芎10克 全蝎3克 蜈蚣2條 荊芥6克 防風(fēng)10克 白芷10克 細(xì)辛2克 羌活6克 甘草6克 每日一劑,水煎服,分2次服。 【臨證加減】 (1)肝胃熱盛,熱極生風(fēng),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者加草決明15克,鉤藤9克。 (2)肝風(fēng)頭痛,眩暈甚者加天麻12克、鉤藤10克。 (3)肝火頭痛,伴口苦咽干,舌苔黃膩者加龍膽草9克,梔子6克。 (4)肝腎陰虛生風(fēng)頭痛,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者,加生地12克,首烏12克。 (5)氣滯血淤,熱淤生風(fēng),頭痛,舌質(zhì)紫而瘀暗,脈弦澀者,加赤芍9克,丹參9克,桃仁9克。 (6)血虛生風(fēng),頭痛,氣血虧虛,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脈細(xì)無力者加當(dāng)歸9克,熟地9克,枸杞子9克。 (7)氣虛而伴短氣神疲者,加黃芪15克,黨參12克。 (8)濕熱偏甚,舌苔黃膩者,加川連3克,夏枯草9克。 (9)熱象明顯、面紅耳赤者,加龍膽草6克,生牡蠣15克。 (10)痰濕重,舌苔白厚者,加制半夏9克,茯苓10克。 【在外風(fēng)方面】 (l)風(fēng)寒挾濕頭痛,或頭痛劇烈者,羌活使用劑量可加至9克重。 (2)寒厥頭痛者,加川烏6克。 (3)風(fēng)熱頭痛目赤者,加蔓荊子9克,菊花10克。 (4)風(fēng)濕頭痛如裹,并以前額為主者,羌活使用劑量可加重9克。 (5)左側(cè)頭痛甚者,加柴胡5克,連翹9克。 (6)右側(cè)頭痛甚者,加白芍12克。 (7)眉棱骨疼痛甚者,加藁本6克。 (8)兩眼及頭巔頂脹痛者,加石決明15克。 (9)耳后、頸側(cè)前脈脹痛者,加僵蠶9克,鉤藤10克。 4)海馬3條 全蝎6克 蜈蚣3條 僵蠶10克 川芎12克 天麻12克 羌活9克 鉤藤(后下)18克 石決明(先煎)30克 毛冬青30克 【臨證加減】 寒重者,加制川烏3克,北細(xì)辛3克; 熱者,加生石膏30克,水牛角30克; 陰虛者,加龜板30克,女貞子20克; 陽虛者,加黃芪30克,桂枝6克; 面部肌肉抽動者,加白附子6克,珍珠母30克等。 5)全蟲6克 蜈蚣3條 白芷15克 僵蠶15克 白附子9克 羌活9克 防風(fēng)9克 天麻9克 川芎9克 何首烏18克 當(dāng)歸12克 上藥先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藥煎兩次,將藥汁混合。每日一劑,分2次服。 【臨證加減】 (1)屬寒者,加制川烏3克,細(xì)辛6克; (2)屬熱者,加黃芩12克,生石膏24克; (3)陰血不足明顯者,重用首烏、當(dāng)歸; (4)陽亢脈弦者,加白芍18克,石決明30克。 由于本方以風(fēng)藥為主,不宜久服,頭痛緩解后應(yīng)改用扶正固本方藥鞏固療效。 6)龍膽草12g,生梔子10g,黃芩10g,柴胡10g,生地24g,車前子10g,生石膏20g,天麻15g,白芍20g,川芎20g,蜈蚣2條全3g(研末沖服),甘草10g?!竟πА壳甯螢a火,熄風(fēng)止痛。 【主治】三叉神經(jīng)痛,屬肝火上擾者。癥見顏面部陣發(fā)性劇痛,眩暈,面紅目赤,耳鳴口苦,心煩易怒,少寐多夢,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