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約1萬年前,人類歷史進入新石器時代。人們以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結(jié)成聚落,過著定居生活。人類經(jīng)濟活動從攫取形過渡到生產(chǎn)型。距今約1萬年前,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已開始種植水稻,黃河流域已開始種植粟,逐漸形成南方稻作農(nóng)業(yè)和北方粟作農(nóng)業(yè)兩大傳統(tǒng)經(jīng)濟區(qū)。這一時期耕作方式不斷改進,農(nóng)業(yè)工具的制作與加工達到了一定水平。人類開始馴養(yǎng)家畜,主要有狗、豬、牛、羊等,并逐漸成為生活中重要的食物來源。 ![]() 石鐮(裴里崗文化,約公元前6100-前5000年,河南新鄭裴李崗) ![]() 石磨盤、棒(裴里崗文化,約公元前6100-前5000年,河南新鄭裴李崗) ![]() 稻紋陶缽復制品(河姆渡文化,約公元前5200-前42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 ![]() 木耜(河姆渡文化,約公元前5200-前42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 ![]() 豬形陶鬶(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前2500年,山東膠縣三里河) ![]() 狗形陶鬶(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前2500年,山東膠縣三里河) 中國是世界上較早發(fā)明陶器的地區(qū)之一。新石器時代,陶器制作由簡單的手工捏塑、模制、泥片貼塑,再到泥條盤筑、慢輪修整,進面產(chǎn)生了快輪制陶技術(shù)。各地區(qū)的陶器在器形、質(zhì)地、紋飾及器類組合等方面體現(xiàn)出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征。 ![]() 陶罐(距今約1萬年,江西萬年仙人洞) ![]() 筒形陶罐(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前5400年,遼寧阜新查海) ![]() 陶釜、陶支腳(磁山文化,約公元前6100-前5600年,河北武安磁山) ![]() 三足陶壺(裴里崗文化,約公元前6100-前5000年,河南新鄭裴李崗) ![]() 筒形陶罐(新樂文化,約公元前5300-前4800年,遼寧沈陽新樂) ![]() 陶釜(河姆渡文化,約公元前5200-前42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 ![]() 小口尖底陶瓶(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陜西寶雞北首嶺) ![]() 水波紋陶盤(湯家崗文化,約公元前4800-前4300年,湖南安鄉(xiāng)湯家崗 ![]() 陶豆(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前2500年,山東膠縣三里河) ![]() 扁足陶鼎(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前2200年,浙江吳興錢山漾) ![]() 渦紋四系彩陶罐(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200-前2000年,甘肅永靖三坪征集) ![]()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陜西西安客省莊) ![]() 黑陶鼎(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山東膠縣三里河) ![]() 白陶鬶(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山東日照兩城鎮(zhèn)) 編織工藝的進步促成了紡織技術(shù)的發(fā)明,人們開始用紡織物業(yè)改善自身的穿著。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泛發(fā)現(xiàn)有紡、綸、錐、等工具,部分陶器上還印有布紋痕跡。紡織原料主要是葛、麻等植物的纖維。 ![]() 葦編(河姆渡文化,約公元前5200-前42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 ![]()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陜西西安半坡) ![]() 骨針、骨錐(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陜西西安半坡) ![]() 陶紡輪(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河南陜縣廟底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