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代赭湯是消化系統(tǒng)常用中醫(yī)方劑之一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其來源于《傷寒論》第161條:“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復(fù)代赭湯主之?!?/span> 方論選錄 許宏《金鏡內(nèi)臺(tái)方議》卷8:“汗吐下后,大邪雖解,胃氣已弱而未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硬,而噫氣不除者。與旋覆花下氣除痰為君,以代赭石為臣,而鎮(zhèn)其虛氣;以生姜、半夏之辛,而散逆氣,除痞散硬為佐;人參、大棗、甘草之甘,而調(diào)緩其中,以補(bǔ)胃氣而除噫也?!?/span> 胃虛痰阻氣逆證。胃脘痞悶或脹滿,按之不痛,頻頻噯氣,或見納差、呃逆、惡心,甚或嘔吐,舌苔白膩,脈緩或滑。 《古今名醫(yī)方論》稱旋覆代赭湯為“承領(lǐng)上下之圣方也”。 組成:旋覆花、半夏(洗)、甘草(炙)各9g、人參、代赭石各6g,生姜15g,大棗(擘)4枚。 旋覆花咸溫,行水下氣,性溫而能下氣消痰,降逆止噯; 代赭石質(zhì)重而沉降,善鎮(zhèn)沖逆; 生姜可和胃降逆、宣散水濕之氣; 半夏辛溫,祛痰散結(jié),降逆和胃; 人參、炙甘草、大棗益脾胃,補(bǔ)氣虛,扶助受損之中氣。 共成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劑,使痰涎得消,逆氣得平,中虛得復(fù),則心下之痞硬除而噯氣、嘔呃可止。所以和胃氣而止虛逆也。 加減:若胃氣不虛者,可去人參、大棗,加重代赭石用量,以增重鎮(zhèn)降逆之效; 痰多者加二陳可加茯苓、陳皮助化痰和胃之力。 如肝胃不和,加柴胡、白芍; 痞滿者,加枳實(shí)、厚樸; 反酸者,加左金丸; 胃熱者加郁金、黃芩、蒲公英; 痰熱者,加黃連、瓜蔞;陰虛者,加沙參、麥冬。 代赭石為重鎮(zhèn)之品,不宜久服,中病即止。 胃虛有熱之嘔吐、呃逆、噯氣者不宜使用本方。因方中代赭石、半夏有降逆作用,妊娠嘔吐者不宜用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