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天地篇子曰:霜,金氣也;露,星月之氣也。露結(jié)為霜,非也。雷由陰陽相薄而成,蓋沴氣也。 子曰:雨水冰,上溫而下寒也;隕霜不殺草,上寒而下溫也。 子曰:日月之為物,陰陽發(fā)見之尤盛者也。 劉安節(jié)問:人有死于雷霆者,無乃素積不善,常歉然于其心,忽然聞?wù)饎t懼而死乎?子曰:非也。雷震之也。 然則雷孰使之乎?子曰:夫為不善者,惡氣也。赫然而震者,天地之怒氣也。相感而相遇故也。 曰:雷電相因,何也?子曰:動極則陽形也。是故鉆木戛竹,皆可以得火。夫二物者未嘗有火也,以動而取之故也。擊石火出亦然,惟金不可以得火,至陰之精也。然軋磨既極,則亦能熱矣。陽未嘗無也。 或問:五德之運有諸?子曰:有之。大河之患少于唐,多于今,土火異王也。 關(guān)子明推占吉兇,必言致之之由與處之之道。曰:大哉!人謀其與天地相終始乎?故雖天命,可以人勝也。善養(yǎng)生者引將盡之年,善保國者延既衰之祚,有是理也。 子曰:冬至之前,天地閉塞,可謂靜矣。日月運行未嘗息也,則謂之不動,可乎?故曰:動靜比相離。 子曰:致敬乎鬼神,理也。昵鬼神而求焉,斯不知矣。 子曰:陰過之時必害陽,小人道盛必害君子。欲無害者,惟過為防耳。弗過防之從,或戕之。 或問天、帝之異。子曰: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至妙謂之神,以功用謂之神鬼,以情性謂之干,其實一而已。所自而名之者異也。夫天,專言之則道也。 子曰:天地所以不已,有長久之道也。人能常于可久之道,則與天地合。 或問:日月有定形乎?抑氣散而復(fù)聚也?子曰:難言也。然究其極致,則二端一而已。 范蜀公言鬼神之際,曰:佛氏謂生為此,死為彼,無是理也。子曰:公無惑,則有是言也。 蜀公曰:鬼神影響則世有之。子曰:公有所見則無是言也。 子曰:卜筮在我而應(yīng)之者,蓍龜也。祭祀在我而享之者,鬼神也。夫豈有二理哉?亦一人之心而已。卜筮者以是心求之,其應(yīng)如響,徇以私意及顛錯卦象而問焉,未有能應(yīng)者,蓋無其理也。古之言事鬼神者,曰如有聞焉,如有見焉,則是鬼神答之矣。非真有見聞也。然則如有見聞?wù)哒l歟! 子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言理無二也。若夫天之所為,人之所能,則各有分矣。 子曰:天地之心,以復(fù)而見。圣人未嘗復(fù),故未嘗見其心。 子曰:天地之道,至順而已矣。大人先天不違,亦順理而已矣。 或問鬼神之有無。子曰:吾為爾言無,則圣人有是言矣;為爾言有,爾得不于吾言求之乎? 子曰:天地之間,感應(yīng)而已,尚復(fù)何事? 子曰:日月之在天,猶人之有目。目無背見,日月無背照也。 子曰:氣化之在人與在天一也,圣人于其間有功用而已。 子曰:天地日月,其理一致。月受日光而不為之虧,月之光乃日之光也。地氣不上騰,天氣不下降,至于地中,生育萬物者,乃天之氣也。 或問:日食有常數(shù)者也,然治世少而亂世多,豈人事乎?子曰:天人之理甚微,非燭理明,其孰能識之? 曰:無乃天數(shù)人事交相勝負(fù),有多寡之應(yīng)耶?子曰:似之,未易言也。 子曰:君子宜獲福于天,而有貧瘁夭折者,氣之所鐘有不周耳。 子曰:天地陰陽之運,升降盈虛未嘗暫息。陽常盈,陰常虧,一盈一虧,參差不齊,而萬變生焉。故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莊周強齊之,豈能齊也? 或謂張繹曰:吾至于閑靜之地,則灑然心悅,吾疑其未善也。繹以告子。子曰:然。社稷宗廟之中,不期敬而自敬,是平居未嘗敬也。使平居無不敬,則社稷宗廟之中何敬之?改修乎?然則以靜為悅者,必以動為厭。方其靜時,所以能悅靜之心又安在哉? 或問:人多惑于鬼神怪異之說,何也?子曰:不明理故也。求之于事,事則奚盡?求之于理,則無蔽。故君子窮理而已。 子曰:古今異宜,人有所不便者,風(fēng)氣之異也。日月星辰皆氣也,亦自異于古耳。月何食?不受日光也。何為不受,與日相當(dāng),陰盛亢陽,不下于日也。古者鼓以救日月之食,然則月之食亦可鼓者,以其助陽歟? 子曰:五祀非先王之典,以為報邪,則遺其重而舉其輕者。夫門之用,顧大于井之功乎?祭門而不祭井,何說也? 子曰:當(dāng)大震懼,能自安而不失者,惟誠敬而已。 子曰:動靜者,陰陽之本也。五氣之運,則參差不齊矣。 子曰:史遷曰:天與善人,伯夷非善人耶?此以私意度天道也。必曰:顏何為而夭,跖何為而壽?指一人而較之,非知天者也。 子曰:有理則有氣,有氣則有數(shù)。鬼神者,數(shù)也。數(shù)者,氣之用也。 或謂殺孝婦而旱,豈非眾冤所感邪?子曰:眾心固冤之耳。而一人之精誠,足以動天地也。 然則殺暴姑而雨,豈婦冤既釋邪?子曰:冤氣固散矣,而眾心之憤亦平也。 子曰:天地之間,善惡均于覆載,未嘗有意于簡別有也,顧處之有道耳。圣人即天地。 子曰:天地之化,雖蕩無窮,然陰陽之度,寒暑晝夜之變,莫不有常久之道,所以為中庸也。 子曰:萬物皆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冬至祭天,而祖配之。以冬至者,氣之始也。萬物成形于帝,人成形于父,故以季秋享帝,而父配之。以季秋者,物成之時也。 子曰:事鬼神易,為尸難。孝子有思親之心,以至誠持之,則可以盡其道矣。惟尸象神,祖考所以來格者也。后世巫覡,蓋尸之遺意,但流為偽妄,不足以通幽明矣。致神必用尸,后世直以尊卑勢,遂不行三代之末,亦不得已焉而廢耳。 子曰:物之名義妤氣理通貫。天之所以為天,本何為哉?蒼蒼焉耳矣。其所以名之曰天,蓋自然之理也。名出于理,音出于氣,字書由是不可勝窮矣。 子曰:陰陽之氣有常存而不散者,日月是也。有消長而無窮者,寒暑是也。 子曰:天理生生相續(xù)不息,無為故也。使竭智巧而為之,未有能不息也。 子曰:在此而夢彼,心感通也。明乎感通則何遠(yuǎn)近死生今古之別哉?楊定鬼神之說,其能外是乎? 子曰:老氏言虛能生氣,非也。陰陽開闔相因,無有先也,無有后也。可謂今日有陽而后明日有陰,則亦可謂今日有形而后明日有影也。 或問:天地何以不與圣人同憂也?子曰:天地不宰而成化,圣人有心而無為。 子曰:天地生物之氣象可見而不可言,善觀于此者比知道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