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港口小城,位于法國西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自公元9世紀以來,一直是法國北部重要港口。 1939年,敦刻爾克以吞吐量計為法國第三大港,它擁有7個大型船只停泊的深水泊位,4個干船塢以及長8公里的碼頭,完善的防波堤可以有效抵御英吉利海峽的狂風大浪。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英法聯(lián)軍在這里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這項代號為“發(fā)電機計劃”的大規(guī)模撤退行動,使英國及法國利用各種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隊、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實力。 但是,英國派駐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導致英國本土的地面防衛(wèi),出現(xiàn)嚴重問題。 同時,標志著英國勢力撤出歐洲大陸,西歐除英國、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區(qū),被納粹德國全部占領。 1940年5月10日,德軍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以A、B兩個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國,僅僅十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橫貫法國大陸,直插英吉利海峽岸邊。 5月20日,德軍主力到達英吉利海峽沿岸,英法聯(lián)軍約40個師被包圍在法、比邊境的敦刻爾克地區(qū)。 此時,英法聯(lián)軍三面受敵,一面臨海,處境非常危急,唯一的生路,就是從海上撤往英國。 幸運的是,此時古德里安以沒有接到命令為由,裹足不前,整整休息了兩天,直到22日,才根據A集團軍群司令部的命令,北上攻擊沿岸港口。 當天,英軍2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旅在阿拉斯地區(qū),對德軍進行了反擊,出其不意,重創(chuàng)了快速推進之中的德軍。 24日,德軍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這時,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 希特勒的命令使德軍坦克部隊的將領們疑惑,敦刻爾克唾手可得,卻被命令停止前進,但是,德軍空軍卻仍在進攻。 實際上,希特勒的這一命令,有他自己的考慮,但不能完全認為是他一個人的責任。 首先,法國北部戰(zhàn)事明朗后,德軍需要為下一步作戰(zhàn)行動,保存裝甲部隊實力,空軍元帥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出動就可以消滅敦刻爾克的英法聯(lián)軍,而這里遍地沼澤和低洼,不利裝甲部隊行動,沒有必要再遭受損失。 同時,德軍總司令部計劃由B集團軍群統(tǒng)一完成最后包圍的作戰(zhàn),但英法聯(lián)軍零碎的反擊雖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軍高級指揮官對裝甲部隊損耗的擔心,而且快速突進的裝甲部隊,使步兵部隊落后很遠。 24日當天,希特勒走訪了A集團軍群司令部,在戰(zhàn)爭日志中,記載了會面時,司令倫斯德建議在離敦刻爾克不遠的運河一線上的裝甲師應當停止前進,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隊的接應。 希特勒同意并且也認為,裝甲部隊應當保存下來,留待進攻松姆河以南的法國軍隊時使用。 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對與英國和談有幫助。 這個命令執(zhí)行的結果是,英法聯(lián)軍在當面的德軍B集團軍群的壓迫下,向敦刻爾克撤退,而截斷他們退路的A集團軍群,距離敦刻爾克更近,卻在敦刻爾克以西的運河地區(qū)停止進攻,并沒有集合兵力沿著海岸包抄。 英法聯(lián)軍的機會來了,為了生存,他們加強了敦刻爾克接近地的防御陣地。 雖然27日,德軍裝甲部隊恢復攻勢,阻止英法聯(lián)軍從敦刻爾克撤退,但是,他們面臨有組織的防線無法突破。 于是,英法聯(lián)軍成功地延遲了德軍進攻,并且,為部隊撤離敦刻爾克贏得更多時間。 早在5月19日,英國就預見到失敗已成定局,戰(zhàn)時內閣指示海軍部制定組織遠征軍撤退的計劃,代號“發(fā)電機行動”。 該行動由多佛爾軍港司令海軍中將伯特倫·拉姆齊全權指揮,計劃從法國沿岸的加萊、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每天撤退1萬人,并集中了30艘渡船、12艘掃雷艦。 為保證撤退順利,拉姆齊建議,加強空中掩護力量,英國空軍戰(zhàn)斗機司令部司令休·道丁上將表示,只有在滿足保衛(wèi)本土的前提下,才能派出戰(zhàn)斗機前往敦刻爾克。 5月26日晚18時57分,“發(fā)電機行動”開始執(zhí)行,此時的形勢比制定計劃時更為險惡,原準備使用的法國三個港口,只有敦刻爾克可以利用,布倫在23日被德軍占領,加萊已被德軍團團圍住。 近40萬英法聯(lián)軍的唯一生路,就是敦刻爾克及其附近40公里海岸線,可是,兩個星期以來,該地區(qū)一直遭到德軍猛烈轟炸,4個船塢全部被毀,8公里長的碼頭被炸成一片廢墟,甚至敦刻爾克多半個市區(qū)也在空襲中,被夷為平地。 唯一可以供船只停泊的,只有一條不足1200米長的東堤,由木樁木板搭起來的,非常簡易,寬度最多只能8個人同時并排通行,只有在靠海一面,有個混凝土的柱子,設有燈塔,堤岸周圍有一些木樁,能系泊船只,但水流較急,船只停靠時有一定危險。 從敦刻爾克到英國有三條航線,Z航線航程最短,僅40海里,但處在德軍炮火封鎖下,無法使用,X航線距離稍長,55海里,但英軍已在航線上布設了多個水雷區(qū),短時期里難以清除,也無法使用。 唯一能夠使用的,只有航程最遠的Y航線,全程近90海里,駛完全程要6小時,雖然沒有德軍炮火威脅,但德軍飛機空中威脅的危險,卻大大增加了。 撤退總指揮拉姆齊組成一個精干指揮班底,總共16人,分工協(xié)作,進行了這場有史以來最復雜、最危險的海上撤退。 拉姆齊負責全面指揮協(xié)調,韋克沃爾海軍少將負責指揮船只在英吉利海峽的航行,威廉·坦南特海軍上校負責指揮敦刻爾克港和海灘登船事宜,杰克·克勞斯湯海軍中校則負責指揮最關鍵的東堤——英法聯(lián)軍將士登船所在地。 坦南特上校特意用香煙盒中的錫紙,剪了SNO三個字母貼在鋼盔上,以表示自己是負責指揮撤退的海軍最高軍官,他率領12名軍官和150名士兵,較好的完成了任務。 ![]() 敦刻爾克沙灘上的英法聯(lián)軍 由于在這場海上撤退中,表現(xiàn)異常出色,在1944年諾曼底登陸中,坦南特被委以重任,那時,他已晉升為海軍少將,負責領導登陸準備中最艱巨的人工港和海底輸油管道工程建設,為登陸成功立下汗馬功勞,這是后話。 26日當晚,“發(fā)電機行動”的第一天,首批1312人,主要是后勤部隊,順利離開敦刻爾克,回到英國。 撤退行動一開始,就不再有機密可言,加之形勢緊急,英國海軍部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只,他們甚至通過廣播,呼吁所有擁有船只的人前往敦刻爾克。 英國船主都明白,撤出遠征軍對于英國意味著什么,所以積極響應,大批駁船、拖船、貨客輪、漁船乃至私人游艇,紛紛出海,駛往敦刻爾克。 ![]() 民用船只在敦刻爾克接駁英法聯(lián)軍 他們從英國南部的6個港口出發(fā),這6個港口是希爾內斯、馬加特、多佛爾、紐黑文、??怂雇ê屠匪垢裉兀缓笤诙乜虪柨私由嫌⒎?lián)軍官兵,接著返回英國。 5月27日,德國空軍第3航空隊和第2航空隊大舉出動,對敦刻爾克港區(qū)和海灘進行了猛烈轟炸,總共投下1.5萬枚高爆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敦刻爾克幾乎被夷為平地。 而英國空軍從本土起飛了200架次戰(zhàn)斗機,竭盡全力,掩護海灘上的登船點和執(zhí)行運輸任務的船只。 盡管英機沒能阻止德機對敦刻爾克的空襲,但卻給德機以沉重打擊,僅德軍第2航空隊就被擊落23架,空勤人員死64人,傷7人,損失超過原先10天的總和。 因此,這天被德軍稱為“災難的一天”,英機損失戰(zhàn)機11架。 英國海軍抽調1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26艘其他艦艇前來,這是英國海軍自開戰(zhàn)以來,第一次用軍艦來運輸人員,滿載官兵的軍艦吃水很深,甚至還有幾分傾斜,海軍官兵憑借著高超的操艦技術,全速通過海浪滔天、彈如雨下的英吉利海峽。 ![]() 英法聯(lián)軍搭乘海軍艦艇 盡管英國??哲娊弑M全力,但由于缺乏小型船舶,無法迅速將人員從海灘接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船只上,撤退速度很慢,全天只撤出了7669人。 當晚,納粹德國海軍潛艇、魚雷艇和掃雷艇從剛占領的荷蘭和比利時的港口出動,企圖借助夜色掩護,攻擊擔負撤退的英國船只。 希特勒也取消了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令英法聯(lián)軍最為膽戰(zhàn)心驚的德軍裝甲部隊,再度投入戰(zhàn)斗。 當天,比利時軍隊投降,德國步兵從比軍防區(qū)直撲敦刻爾克,英法聯(lián)軍已沒有部隊可以前往阻截,敦刻爾克危在旦夕! 這時,被德軍合圍的英第3步兵師在師長蒙哥馬利的指揮下,分乘600輛軍車,并在所有軍車的減速器上,涂上一層反光油漆,用隱蔽在后擋泥板下的小燈照亮,后一輛車的司機,就利用這點亮光,緊跟著前一輛車,整個車隊關閉前大燈,嚴格燈火管制,乘著夜色悄然行動。 為防意外,蒙哥馬利還在十字路口和容易迷路的拐彎處,設置了交通糾察哨,指揮車隊行進。 他們夜行60公里,成功跳出了德軍合圍,并在28日凌晨,趕到德軍前面,組織起堅固防線,有力保障了敦刻爾克的安全。 蒙哥馬利也因此顯示出優(yōu)秀軍事才干,開始嶄露頭角,在撤回英國后升任第2軍軍長,從此開始在戰(zhàn)爭中大展身手,成為二戰(zhàn)時期英軍最著名的將領。 5月28日上午,敦刻爾克地區(qū)大霧彌漫,德國空軍在戈林的嚴令下,不顧惡劣天氣的影響,出動2個轟炸機大隊前往敦刻爾克,終因能見度太差,被迫帶彈返航。 英軍則利用這一時機,抓緊組織官兵撤退,由于港口損毀嚴重,海灘的作用越來越大,官兵們每50人一組,每組由1名軍官和1名水手帶領,從海灘涉過逐漸加深的海水,登上小船,擺渡到距離海岸較遠的大船,撤回英國。 下午,德軍仍以3至5架飛機組成的小編隊,對敦刻爾克實施擾亂性空襲,企圖干擾英軍的撤退。 但英軍很快發(fā)現(xiàn),德軍空襲幾乎沒有什么損害,大部分炸彈都落到海里和空曠地帶,少數炸彈即使在士兵集結地點附近爆炸,柔軟的沙灘也能吸收了爆炸的絕大部分能量,甚至在身邊爆炸,也不過是震動一下,飛濺一臉的泥沙。 等待撤退的士兵們見狀,紛紛從隱蔽處走出,有的在海灘上踢足球,打板球,有的在海水里洗澡,還有的甚至悠閑地玩起了沙雕,對近在咫尺的死亡,毫不在意。 入夜后,海灘上似乎有成千上萬只螢火蟲在夜空中飛舞,那是成千上萬等待撤退的士兵在抽煙,煙頭一明一暗的閃光,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場面,這天有17804人撤離,比前一天多了整整1萬人,因為公開呼吁的民用船只,開始陸續(xù)到達,發(fā)揮了作用。 29日,英軍吸取三天來的經驗,采取很多措施來加快登船速度,特別是在東堤,為了克服高達4至5米的潮位差,凡是能夠找到的木板、木梁,連球門的木門柱,都被用來當作臨時跳板,英軍還將卡車一輛接一輛沉在海灘,作為延伸入海的臨時棧橋。 ![]() 在東堤準備上船的英法聯(lián)軍士兵 下午,天氣開始轉晴,德國空軍大舉出擊,他們以大型船只為目標,進行集中攻擊,共擊沉了3艘驅逐艦和包括5艘大型渡船在內的21艘船只,重創(chuàng)了7艘驅逐艦,迫使拉姆齊將參加撤退的8艘最先進的驅逐艦調回本土,避免損失。 在陸地,大批法軍和法國百姓退入敦刻爾克防御圈,公路被各種車輛擁堵得水泄不通,德軍的攻勢越來越猛烈,英法聯(lián)軍所控制的地區(qū)日益縮小,德軍地面炮火已經打到了海灘、東堤和航道。 盡管英軍損失慘重,但因為大量民船加入撤退,使撤退的速度大大增加,達到了創(chuàng)記錄的每小時兩千人,全天共撤走了47310人,為幾天來的最高記錄。 30日,敦刻爾克地區(qū)空氣濕度非常大,大霧幾乎將海灘籠罩住,不時還有小雨,加上地面上硝煙彌漫,能見度很低,德國空軍無法前來攻擊。 海面上,以風大浪急著稱的英吉利海峽卻一反常態(tài)的風平浪靜,使得英國動員的大批小型船只,其中不少是內河船只,都能出海到達敦刻爾克接運撤退的官兵,全天共撤出53822人,其中近一半是法軍。 31日,英國遠征軍司令戈特奉命回國,將指揮權移交給第1軍軍長亞歷山大,他剛在敦刻爾克郊外焚毀了自己的座車,騎著自行車,趕來接受了指揮權。 上午,大霧依舊籠罩著敦刻爾克,德國空軍仍舊無法出擊,但海面上風力開始增強,英軍用卡車搭成的臨時棧橋因此無法使用,但撤退仍在緊張地繼續(xù)。 下午,天氣放晴,德國空軍出動9個轟炸機大隊,英軍也準確預測到了天氣變化,料到德軍飛機必定會大舉來襲,盡最大努力向敦刻爾克派出了戰(zhàn)斗機,保證在海灘上空,始終有不間斷的戰(zhàn)斗機巡邏飛行,竭力掩護撤退部隊和船只。 地面上,德軍從西、南兩方向發(fā)起的攻勢一浪高過一浪,英法聯(lián)軍的后衛(wèi)部隊拼死堅守防線,戰(zhàn)斗殊為激烈。 這一天,哈羅德·歐文·安德魯上尉因為他的英勇表現(xiàn),榮獲了敦刻爾克撤退中,英國頒發(fā)的唯一一枚表彰英勇行為的最高勛章——維多利亞十字勛章。 安德魯指揮著他的連隊,經受住了長達十小時的猛烈炮擊,打退了德軍一次次沖鋒,始終守住了陣地,當側翼友鄰部隊出現(xiàn)缺口,他又主動率領36名士兵,趕去支援,擊退了至少500名德軍,最后,當他的部隊彈藥消耗殆盡,所堅守的陣地的核心據點,又被德軍炮火擊毀,這才帶著僅存的8名官兵,在深至下巴的水里艱難跋涉16000米,回到后面的陣地,沒有休息又奮戰(zhàn)在陣地上。 正是無數像安德魯這樣的官兵,以大無畏的英勇頑強,前赴后繼,殊死拼殺,終于遏止了德軍的攻勢,贏得了極為寶貴的時間,這天,又有68014人撤回英國。 6月1日,天氣轉晴,德國空軍全力出動,英國空軍針鋒相對,派出了所有能夠派出的飛機,從噴火式戰(zhàn)斗機、颶風式戰(zhàn)斗機、無畏式戰(zhàn)斗機到哈德遜轟炸機、雙翼箭魚式魚雷攻擊機,甚至連偵察機,都投入到敦刻爾克。 但是,德軍戰(zhàn)斗機出色地阻截了英機,有效掩護轟炸機的攻擊,德機雖被擊落23架,但擊沉了包括4艘滿載官兵的驅逐艦在內的31艘船只,還重創(chuàng)11艘,這是英軍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天。 在如此激烈的空中廝殺,炸彈、炮彈四下橫飛的險惡形勢下,素以沉著冷靜著稱的亞歷山大臨危不懼,在海灘上安了帆布躺椅,神態(tài)自若地坐在上面,平靜地注視著部隊秩序井然地登船,或是邊啃著蘋果,邊在海灘漫步,毫不在乎空中飛機呼嘯,地面炮火紛飛。 他的這種鎮(zhèn)定泰然的氣勢,極大影響了部隊情緒,一些奉命后撤登船的部隊一邊還擊一邊后撤,一直戰(zhàn)斗到登船那一時刻,全天,又有64429人得救。 夜幕剛一降臨,由各種各樣船只組成的艦隊又從英國起航,午夜前,他們到達敦刻爾克,最后一批英國遠征軍從東堤登船。 黑暗中,當撤退的行列稍有中斷,救援船只上的水手就上岸去引導撤退,英軍“馬爾科姆”號驅逐艦派出的水手還吹起蘇格蘭特有的風笛,在到處是烈火的市區(qū)廢墟中,將掉隊人員召集起來,帶上驅逐艦,當晚,又撤出26256人。 6月4日9時40分,德軍第18集團軍所屬的裝甲部隊,沖入敦刻爾克市區(qū),海灘上擔負最后防御的約4萬法軍來不及撤離,全數被俘。 當天,仍有26175名法軍官兵撤離敦刻爾克,滿載法軍的英軍“布卡里”號驅逐艦,是最后一艘撤離敦刻爾克的船只。 14時40分,拉姆齊宣布“發(fā)電機行動”結束。 從5月26日開始進行,至6月4日結束,歷時9天,共有33.8226萬人英法聯(lián)軍從敦刻爾克撤到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 英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同時動用各種艦船861艘,其中包括漁船、客輪、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 短短10天時間,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爾克艦隊”把34萬大軍,從死亡陷阱中拯救出來,為盟軍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創(chuàng)造了二戰(zhàn)史上的一個奇跡。 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lián)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 撤退中,英法聯(lián)軍有4萬余人被俘,還有2.8萬余人陣亡,這些傷亡人員中,有的是在抗擊德軍進攻堅守至關重要的防線時戰(zhàn)死的,有的是在海灘等待上船時,喪生在德軍空襲和炮火下,還有的是在海上,隨著被德軍擊沉的船只葬身大海,有226艘英國船、17艘法國船被德軍擊沉。 敦刻爾克撤退的意義在于,英國保留了繼續(xù)堅持戰(zhàn)爭的最珍貴的有生力量。 6月4日,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議會報告敦刻爾克撤退時說:“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遠征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著勝利!” |
|
來自: 夢想童年594 > 《二戰(zhàn)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