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德精神 《易·謙》云“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君子謙之又謙,謙卑謹(jǐn)慎的自守、自律,《易經(jīng)》彖曰“謙,亨,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意思是:謙是亨通,天道是損有余而補(bǔ)不足,地道是盈滿則下溢;鬼神禍害傲慢福佑謙卑,人道是厭惡自大喜好謙虛。 君子行謙立于乾道,天行健為天地周流不息的自然規(guī)律,君子效法天地不息,唯有不自滿不懈怠,潛行不息,方顯精神之矢志不渝不屈不撓,易經(jīng)云“天行健君子當(dāng)自強(qiáng)不息”,自強(qiáng)者勝己,勝己者方顯強(qiáng)大,老子說“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qiáng)”。 易經(jīng)謙卦“地山謙”,高山潛藏在地下的象,作為人沒有博學(xué)多才不配說謙,反是實(shí)事求是的無知無能。謙德是潛心修習(xí)的廣博、深刻,更是大智若愚的智慧。 面對宇宙蒼穹,天地萬物,人的渺小自顯,世事無常,日夜流變、四季交替,人行與天地間,遵循自然規(guī)律,唯有盡人事聽天命,盡人事也在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不基于目的為結(jié)果,因?yàn)榱蟽?nèi)人力可為有限,人類探索從未止步,而所知的粗淺始終面對不可知的深邃;孔子感嘆“天何言哉?四時(shí)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沒有言說,卻形成了天地萬物;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shí)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在大道中的天地恪守道之用,而無言。為此,遠(yuǎn)古圣賢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天地自然,飲食起居,繁衍生息,用謙卑之心遵循天地大道,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用敬畏來教育世人,由此,多言數(shù)窮不如心懷謙卑敬畏。 天地間最廣博的是虛空的存在,人可知可感在虛空中不值一提,有了虛空才有了天地相對,可知時(shí)空中虛大而實(shí)小,由此謙虛也是有謙而行虛,自虛而成實(shí)。 《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shí)乃天道”,謙可趨吉避兇,立身立德,修己利人。老子云“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天地以其無私而成其私,這是為而不有、為而不恃的根本,老子云“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隨順自然而然,無為無不為。所以謙下就是上善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無心而為成大有作為。四季無為而無不為,萬物隨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無心而四季豐盈。 易經(jīng)中用“吉、無咎、悔、吝、兇”表述事實(shí)的結(jié)果,吉占極小的比例,而“無咎(無過失對錯(cuò))、悔(懊悔、追悔)、吝(慳吝艱難)、兇(災(zāi)禍)”為多數(shù),天地自然僅為吉兇,也就是陰陽;而人文有更多的身心感受,由此可見,心內(nèi)的感知由人為,所以保持謙虛、謙遜,才能少受人為情感的痛苦。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君子不一味求利、唯利,反要謹(jǐn)小慎微的行事,遠(yuǎn)離減少“兇、無咎、悔、吝”的傷害。 人道喜歡謙虛厭惡傲慢自大。有常言“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謙虛存有貽笑大方而自取其辱,老子思想“知強(qiáng)守柔,知明守暗,知榮守辱”,這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規(guī)律,持盈保泰是最大的有為,超出就是滿則溢;隋朝王通說“言不中,行不謹(jǐn),辱也”,謹(jǐn)言慎行避免受辱; 待人謙和利于人的交往,貧而不賤、富而不驕,心懷不分貴賤的平等心,本分處事,因?yàn)榘谅钊藚拹?,招人嫌惡,甚至招惹禍?zhǔn)?,《景行錄》中說“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道德經(jīng)》中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謙受益,益不可謂不大,不可不守行。與人為善不求回報(bào),有求必有苦,施予不求報(bào)才是真施予,方能讓自身謙虛低調(diào)的恪守本心,所以,謙德可以是少說多做,先做再說,高行微言。 謙德精神是天地精神用在人世,更是利人利己的美德,謙自修為,謙可兼容并蓄,謙在言行心性,這是君子之道,涉世之法,入世之方。 2022年10月18日星期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