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百年之木 百年之木,破為犧樽,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尊于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熏鼻,困惾[zòng]中顙[sǎng];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gu]心,使性飛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為得,非吾所謂得也。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則鳩[jiū]鸮[xiāo]之在于籠也,亦可以為得矣。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內(nèi),皮弁[biàn]鷸[yù]冠搢[jìn]笏[hù]紳修,以約其外。內(nèi)支盈于柴柵,外重纆[mò]繳睆[huǎn]睆然在纆繳之中,而自以為得,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于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白話:生長百年的大樹,砍伐后雕刻為祭祀的酒樽,附綴上青黃色的花紋,剩余的就丟棄在溝中,祭祀的酒樽和丟棄溝中的木頭相比較,美和惡就有了區(qū)別,但失去本性是一樣的。盜跖、曾參、史?,所做所謂有差別,但失去天性是相同的。何況常人失去天性有五種:一是五色(青黃赤白黑)亂目,使眼睛看不清明,二是五音(宮商角徵羽)亂耳,使耳朵不聰靈,三是五臭(羶熏香鯹腐)熏鼻,使鼻子堵塞不暢,四是五味(酸辛甘苦咸)濁口,使口味失去清爽,五是心思雜亂,使本性浮躁不安,這五點,都是人生的禍害,然而楊朱、墨翟(善辯者)都力求善能自以為是,這不是我說的得。得啊,困苦可以是得嗎?如斑鳩和貓頭鷹困在籠子里,也可以算是得了。何況取舍聲色,堵塞了內(nèi)心,戴著鹿皮鳥羽裝飾的帽子,腰里插著笏板,系著寬帶,用于約束外形。內(nèi)心堵塞充滿就像牢籠,外部是繩索重重纏繞,看著在繩索纏繞中,還自以為有得,這是犯人被反綁雙臂,把手指夾起來,那么虎豹被關(guān)在籠子里,也可以算作有得了。 體會:百年大樹廢棄與雕刻為祭祀物品,都把木的本性丟了;而人因五色、五音、五臭、五味、心性紛擾雜亂,以至于迷失自我。 眼耳鼻舌心擾亂本性,致使從外束縛身形,人不自知,這是本性迷失的根本表述,其均為向外攀援,致使內(nèi)心閉塞,如果要有“得”,需從清理閉塞中去作為。 這段和佛家“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發(fā)”是吻合的,人心,天性,內(nèi)觀其心,可見其性,其性至真,唯有自求自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