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于建樹的無法拔除,善于抱持的無法脫掉,子孫能夠遵循、守持就不會斷絕。把此道理用于修身,德養(yǎng)會真實純正;把此道用于家庭,德養(yǎng)會有余;把此道用于鄉(xiāng)里,德養(yǎng)會長治久安;把此道用于邦國,德養(yǎng)會豐盛;把此道用于全天下,德養(yǎng)會無限普及。所以,從自身觀察他身;以自家反觀別家;以本鄉(xiāng)反觀別鄉(xiāng);以本國反觀別國,以天下察看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況呢?就因上述。 善建,可看作建設(shè)、建筑、建構(gòu);善抱,可理解保持、把握、把控;從道而言,建與抱是有為,必不長久,從德而言善建善抱,必是以道的規(guī)律,以德養(yǎng)構(gòu)建。如古今圣賢,構(gòu)建的思想,“四書五經(jīng)”,無論后人如何學習實踐,無人敢或能做出改動,這可稱為“善建者不拔”;而“善抱者不脫”,保持正確的言行,與萬物并行不悖,效法天地,隨道而為,不會被道遺棄,第二十三章“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子孫以祭祀不輟。祭祀是傳承數(shù)千年的儀式,有祭祖、祭天、求神、拜佛等,建筑有亭臺廟寺、宗祠等;這里透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子孫祭祀不輟,就是后代繁衍昌盛的體現(xiàn)。《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這是一偉大的政治理論思想,周朝成立后對前三朝的后裔封爵,就是這個思想的踐行。經(jīng)文中士子孫傳承延續(xù)“善建善抱”終得正道。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從“身、家、鄉(xiāng)、國、天下”的順序,由內(nèi)而外,推己及人,由近而遠,終在普天之下,德而即獲“真、余、長、豐、普”,字義是德的體現(xiàn),字面意思還可拓展體會,如真可是真道、真理、正路、正行等等;道德經(jīng)“道法自然,萬法歸一”。 而過程和方式是“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我如何知道天下?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就是以本章所述。 另外此處可看到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相同的內(nèi)容與順序,常言凡事反求諸己、反觀諸己,一切從自身出發(fā),這是修齊治平的根本原則;這也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法則的應(yīng)用體現(xiàn),修身是“道生”,齊家是“德畜”,物形是“治國”,勢成是“平天下”。個人借此發(fā)揮易經(jīng)“元亨利貞”,也是四個過程,這存在一定的共識性,包括佛家“成住壞空”,圣人理解萬事萬物始終有高度的一致性。 |
|
來自: 磐桓子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