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gòu),字德基,是宋朝第十位皇帝,也是南宋開國皇帝(公元1127年-1162年在位),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異母之弟,生母為顯仁皇后韋氏。 趙構(gòu)作為皇帝為人所熟知的不是他的“崗位業(yè)績”,而是他冤殺岳飛和向金人屈辱乞和的無恥行徑。 但是趙構(gòu)在泥馬渡江之前,也曾是一個飽受原生家庭折磨的少年。 一般認為,高宗趙構(gòu)不愿意迎回徽欽二宗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 而關(guān)于高宗一直抵觸營救徽欽二宗一直另有一則傳說。據(jù)說因為生母韋妃并不受徽宗寵愛,所以自幼趙構(gòu)就不受徽宗的疼愛。一次韋氏生辰,很長時間沒有來看過韋氏的徽宗居然突然駕臨,正欲用膳的母子兩人受寵若驚,一時張皇失措。娘倆連忙叩頭謝恩,徽宗卻隨口說,其實自己早就忘了韋氏的生日,這多虧是其他貴妃提醒。飯還沒有吃完,太監(jiān)來稟奏另一個嬪妃即將臨盆,徽宗丟下碗筷起身就走。當時還是康王的趙構(gòu)哭著拉住父親的龍袍,央求已經(jīng)多年未見母親的父皇,不要如此匆忙就走?;兆谕铺路笱苷f去去就回,結(jié)果一去之后再也沒回來。這個故事最早見于《云鶴雜記》(作于清朝)后來《嘯亭雜錄》亦見此說,不太清楚是不是真的。不過徽宗后宮充盈,子女眾多,冷落趙構(gòu)母子毫不稀奇。而且這種哀怨情節(jié)在凄寥冷寞的后宮本就是再尋常不過的。 趙構(gòu)母子可謂相依為命,感情至篤,這也許可以解釋高宗之所以不惜代價也要從金邦取回母親韋氏的心理動機。高宗不愿迎回父親多少也可能有股無法說出的怨氣在里邊。 后來靖康之難時東京被圍,金軍索要一個皇室宗親作為議和時的人質(zhì)。趙構(gòu)毛遂自薦,誰都知道必定有去無回,臨走時韋賢妃抱著欽宗痛哭,懇求不要讓自己唯一的兒子離去。欽宗乃是顯恭皇后王氏所生,對韋氏并未理睬。后來金人再次指名要趙構(gòu)來和談時,欽宗仍然毫不猶豫就拋出了這個異母的九弟。所以高宗后來不愿搭救欽宗回來,也許另有一番報復心理。 關(guān)于趙構(gòu)出使金營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 靖康元年金兵第一次圍困東京時,欽宗為了乞求平安,不僅割地賠款,更同意送一親王去金營為人質(zhì)。 此時在京的親王僅有肅王趙樞和康王趙構(gòu)二人,蹈險入質(zhì),必是他們中的一人。兩人中的弟弟康王趙構(gòu)挺身而出,私謁欽宗,毅然自請前往。 從金營談判帶回來屈辱協(xié)議的宰相李棁也許是想安慰康王不要害怕:“金人不過是擔心我們違約,要親王送他們過河罷了。 趙構(gòu)正色道:“國家有急,死亦何避!”聞者悚然,李棁更是羞愧不已。 這位未來的天子自幼是以博聞強記而受夸贊,據(jù)載他天性聰明,博覽群書,記憶力很強,每日能讀誦書籍千余言。不過連欽宗亦不知這個弟弟竟有著這等膽色。 然而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式的勇氣應該更多的是因為青春沖動或缺乏閱歷。 他是否真的意志剛強無畏,還須在未來以時間和事實來證明。 不管如何,康王此刻展現(xiàn)出的慷慨赴難的英雄氣概的確遠勝他的父兄。 欽宗命少宰張邦昌為計議使,與趙構(gòu)同去金營。 臨行之時,張邦昌嚇得兩股篩糠,涕泗并流,康王斥道:“此大丈夫本分,相公不必如此?!?帶著這位失魂落魄的副使張邦昌乘坐上一艘小船,康王在凜冽北風中渡河到了金營。 張邦昌影視劇形象 到達金營之后,在深宮長大的康王終于見識到了刀山槍林,甲山戟陣,在金兵野獸一樣的目光逼視下走入了斡離不(完顏宗望)的帥賬。 帳內(nèi)兵士露刃環(huán)列,刀劍林立,斡離不也是一臉殺氣。 張邦昌嚇得幾乎無法邁步,而康王整束衣冠,昂首步入。 斡離不別有用心地邀請康王射箭。令金軍上下驚訝的是,康王連發(fā)三矢,雖未中紅心但竟然都沒脫靶,“三箭三中”。隨后斡離不又安排觀看蹴鞠、角抵、歌舞雜技表演、。因為見康王一直保持鎮(zhèn)定自若,斡離不開始對他的皇室身份產(chǎn)生了懷疑。 二月初一,適逢京畿宣撫司都統(tǒng)制姚平仲自行決定率步騎萬人,在夜里襲擊金人的營壘,企圖上演“驚天大營救”以劫回康王,最好還能生擒斡離不, “斫營擒帥以獻功”。 宋軍的攻勢還沒等展開就被金兵察覺。斡離不將計就計設(shè)伏將宋軍打敗。 姚平仲這個草率冒失的行動雖稱勇敢,但卻給作為人質(zhì)的康王等人帶來了巨大的危險。 金人將宋軍俘虜全數(shù)斬殺后仍怒氣不平,惱羞成怒的斡離不責備宋朝一干使臣,何以用兵劫寨,大有斬之以徇的意思。張邦昌十分恐懼,伏地痛哭告饒,康王已經(jīng)無法像開始那樣平靜,但仍勉強回答:“孤亦不知。”然后低聲對張邦昌鼓勵說: “既為社稷安恤此身?!保与x不更加感到詫異,作為長期對宋作戰(zhàn)的金國二太子,早看慣了宋朝王貴的怯弱,更深信趙構(gòu)不是真正的親王,“敢不是使一將門后子誆我”。于是令宋隨員王汭回去責問宋欽宗為何遣兵劫寨,是否誠心議和。如果是想真心議和,就須另派一個親王為人質(zhì),不得假冒。 王汭回去后將斡離不的話如實奏告欽宗。欽宗急忙召集大臣商議對策,欲派一位大臣前去金營辯解。老爺們一聽個個面如死灰,都極力推辭,只有宇文虛中慷慨應諾。二月七日,欽宗下詔割黃河以北三鎮(zhèn)與金人,另由肅王出質(zhì)代替康王,派秦檜、程瑀為割地使陪同??低跖c張邦昌一同被放還。當趙構(gòu)等人離開金營后,斡離不又懊悔不已,急忙派兵追趕,但是為時已晚??低趸貋砹?,肅王則倒了血霉,自此被挾持一去不回。 欽宗以康王此行勞苦功高,遂任為太傅。太學正吳若上書反對,理由是康王實際是去送金兵過河豈能算做什么功績,為此而重加獎賞是從來沒有的,希望趙構(gòu)主動辭去這一官職。欽宗正在為金兵退去而高興,對吳若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上書根本未予理會。 此去金營一行,康王面對夷虜始終能夠自持,不曾倉皇失態(tài),也算保住了大宋皇室最后的顏面,比起號啕痛哭的張邦昌,可以說不辱使命。 這個吳若確實是看人挑擔不吃力,你行你上???! 當年冬,金兵再次南侵,欽宗只會遣使求和。金人提出索五輅以上的尊號,另外必須讓康王前來和談。上尊號僅是名義上順從,五輅即皇帝所乘的車駕,實在都是是小事一樁,一看便知實非金人用意所在。實則金人就是想把看起來有膽量反抗的康王(金人看錯了)借機擄走。 但欽宗哪顧得上這些,于是趙構(gòu)再次奉命出使金營求和,在抵達河北磁州(今屬河北?。r,金兵早已于七天前渡過黃河呼嘯南下。知州宗澤料定金人根本無意和談,力阻康王前行。結(jié)果康王被老臣宗澤勸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虜。隨員耿延禧給欽宗寫了一個奏章,做了匯報。 到了十一月,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情知和談無望的欽宗又任康王趙構(gòu)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宋史·本紀》載稱天下兵馬大元帥),宗澤為副帥。欽宗令九弟率河北兵馬救援京師,但康王集合人馬后沒有南下馳援汴京,而僅是移屯北京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市),明顯是在躲避金兵鋒芒。 十二月汴京城破,徽欽二帝被擄往東北??低鯚o比慶幸自己躲過了父兄的悲慘命運。 康王在徽宗諸子中排行既末,又是庶出,本來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入繼大寶,但此時,康王卻意識到了什么,他決定好好把握上天珍賜的這個禮物。他更不向汴京移動,而是掉頭又轉(zhuǎn)到東平府(今屬山東省),僅令宗澤獨自率軍一部開往李固渡(今河南滑縣西南)津隘,作勢北渡迎敵。途中遭遇金軍游騎,宗澤大破之。 隨后宗澤又從大名府渡河據(jù)阻金兵退路,意欲奪回二帝,可惜寡不敵眾而事敗。 可以看出,趙構(gòu)和被擄走的父兄不僅自幼感情冷淡,更隱藏有不少負面情緒。興師動眾解救他們回來,對于趙構(gòu)而言肯定是沒有什么動力的。 但還是要說清楚,這絕不是向侵略者奴顏婢膝,甚至殺害忠良的理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