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6記錄丨我的中醫(yī)之路第158期 小青龍湯出自《傷寒論》,本方為桂枝湯去生姜、大棗加干姜、麻黃、半夏、細辛、五味子而成。 原方:麻黃(去節(jié))、芍藥、細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方中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發(fā)汗解太陽之表,半夏、干姜、細辛、五味子溫中逐飲,故本方治療外邪里飲所致咳而微喘,發(fā)熱無汗,或嘔逆者。 小青龍湯出自《傷寒論第40條、41條,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35條、23條,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七條》 《傷寒論》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論》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35條: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23條: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7條:婦人吐涎沫,醫(y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歸經(jīng):太陽太陰合病。 《神龍本草經(jīng)》言: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 細辛:味辛,溫。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jié)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 ![]() 細辛這味藥在臨床上經(jīng)常用到,細辛屬馬兜玲科,其有毒成份為揮發(fā)油黃樟醚,自古就有“細辛不過錢”之說法,實則在《神龍本草經(jīng)》中將其列為上品之列,言其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其實此藥使用在湯劑中,煎煮半小時后黃樟醚幾乎揮發(fā)殆盡,故此藥不要加蓋煎煮,常量也很安全。但用于散劑時則要注意其用量。 五味子:味酸,溫。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 ![]() 五味子雖以酸為主,但并不“主收”,而是益氣。 半夏: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 半夏有毒,主要為刺激口腔、咽喉,出現(xiàn)麻痛,現(xiàn)代多炮制后入藥,根據(jù)炮制方法的不同分為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等。炮制后,雖麻舌感減弱,但藥效也降低。古人多用生半夏,久煎后麻舌感消除。 干姜: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僻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 甘草:味甘,平。主五藏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chuàng)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 現(xiàn)代用法:麻黃(去節(jié))、芍藥、細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5克,半夏(洗)15克。 用于急慢性虛寒性咳喘。 ![]() 盛小財,主治醫(yī)師,來自都勻小城,師從廣西欽州市名中醫(yī)、胡希恕經(jīng)方醫(yī)學欽州傳承基地負責人林佳明,此筆記為個人學習筆記,僅供參考。 |
|
來自: 花無缺3myj1j3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