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莊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古代離宮,又名承德離宮、熱河行宮。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區(qū)北部,其東面和北面與承德外八廟相鄰。曾是皇帝赴木蘭圍場途中的一處行宮。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后經多次改建、擴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建成。清朝歷代皇帝到此避暑并處理政務,成為第二政治中心。山莊分宮殿區(qū)和景苑區(qū)兩大部分。景苑區(qū)又分湖、平原、山巒三個景區(qū)。共有康熙用四字題名、乾隆用三字題名的景觀各36處。這些風景博采中國各地風景園林藝術風格,使山莊成為中國各地勝跡的縮影,素有“集天下景物于一園”的美譽。 宮殿區(qū)宮殿區(qū)的主要建筑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帝后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已毀)四組建筑。正宮是宮殿區(qū)的主體建筑,包括9進院落,分為前朝、后寢兩部分。主殿題為“澹泊敬誠”,是用珍貴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種隆重的大典都在這里舉行。其后的殿堂分別叫四知書屋、煙波致爽、云山勝地等,是皇帝處理朝政、讀書和居住的地方。其他景點還有:避暑山莊門、勤政殿、下馬碑。 正宮主殿-澹泊敬誠澹泊敬誠殿原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乾隆十九年(1754)改建,殿內立柱、梁檁、隔扇、天花板均為楠木所做,因此俗稱楠木殿。在紫檀須彌寶座的后面,是一扇紫檀木雕的屏風,上面雕刻了163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描繪了四季農耕和絲織生產的場景,表達了清帝勤農安天下的思想。在大殿的天花板和隔扇上雕有各種圖案。大殿回廊的楠木大柱,經燙蠟處理,不施油彩雕鏤,既保持了楠木本色,又與山莊青磚灰瓦的建筑風格相協(xié)調。澹泊敬誠殿和北京故宮太和殿的作用相同,清帝在避暑山莊舉行大典或接見使臣,都在這里進行。殿內正中“澹泊敬誠”匾額上的四個大字源于《易經》,澹,猶淡;澹泊,是恬淡寡欲的意思。 正宮后寢-煙波致爽殿煙波致爽殿是正宮后寢部分的主殿,清帝在這里起居生活??滴醴Q這里“地既高敞,氣亦清朗”,“四周秀嶺,十里平湖,致有爽氣”,故名煙波致爽,位居避暑山莊康熙36景之首。其建筑風格及形制與前朝各殿保持一致,殿內富麗堂皇,僅供皇帝玩賞的各代珍寶即千余件。正中設有寶座,是皇帝接受貴妃朝拜之地。西次間是佛堂,東兩間是皇帝和御前大臣們議事的場所。西暖閣是清帝的臥室,其床后的墻壁為雙層,外層是磚墻,內層為木板墻,中有夾道,連通跨院。入夏,這里晴無酷暑之感,夜無風寒之憂。因此,康熙、乾隆、嘉慶每至山莊必居于此。 正宮后寢-云山勝地樓在煙波致爽殿之后,是一座玲瓏別致的兩層樓房,為正宮區(qū)最高的一座建筑,登臨此樓,清風徐來,爽氣頓生,憑欄北望,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樓內不設樓梯,而是沿樓房前假山上的磴道上樓。樓上西間設有佛堂,佛堂門用柏木雕刻,門呈蓮花形,乾隆題名為“蓮花室”。站在樓上后廈縱目遠眺,磬錘峰、普樂寺、南山積雪,景色雄奇;俯瞰湖區(qū),樓閣亭榭、煙水林木,這里風光獨好?!稛岷又尽酚涊d:“高樓峙起,俯瞰群峰,夕靄朝嵐,頃刻變化,不可名狀。”康熙賦詩:“萬頃園林達遠阡,湖光山色入詩箋?!?/span> 萬壑松風萬壑松風地處正宮的東北角,南依松壑齋,北瀕下湖,是宮殿區(qū)與湖區(qū)的過渡建筑。整組建筑用半封閉回廊連通環(huán)抱,不設主軸線,各殿堂參差錯落,空間層次十分豐富。主殿萬壑松風殿坐南朝北,是山莊內唯一一座打破坐北朝南體制的正殿。在參天古松的掩映下,壑虛風渡,松濤陣陣,猶如杭州西湖萬松嶺,形成一個極其寂靜安謐的小環(huán)境,是批閱奏章、誦讀古書的佳境,故其楹聯(lián)題道:“云卷千峰色,泉和萬籟吟?!鼻≡谄浜蟮钭x書,康熙還選派兩名年輕的妃子住在旁邊的靜住室,照料這位小皇孫。乾隆登基后為懷念康熙當初的賞識寵愛,于1756年將此處改名“鑒始齋”。 湖區(qū)湖泊區(qū)是山莊風景的重點,共分九湖十島,位于宮殿區(qū)之北,是由大小洲嶼分隔成的形式各異、意趣不同的湖面,并用長堤、小橋、曲徑縱橫相連。建筑采用分散布局手法,園中有園,每組建筑都形成獨立的小天地。在較大的島嶼或地段,布置了嚴謹四合院式的封閉空間,如月色江聲、如意洲。這里是皇帝宴飲和會客的地方,需要一定的格局保證安靜的環(huán)境,建筑布局強調內部空間的完整。在較小的島嶼或地段,則結合地勢布置樓閣,如金山亭、煙雨樓等。這里是眺望風景的地方,視野廣闊;同時又是湖區(qū)觀賞視線的焦點,建筑布局著重外部造型的變化。湖泊區(qū)的許多景點是模仿江南名勝修建的,因此,建筑外形豐富多變,回廊粉墻廣泛使用,裝修簡樸適度。但建筑本身又是北方形式,疊石也以北方的青石為主,南北風格的建筑與自然景色和諧統(tǒng)一,形成山莊獨特的園林風貌。 景苑區(qū)景苑區(qū)位于山莊北面,分為湖區(qū)、平原區(qū)和山巒區(qū)。其中湖區(qū)是山莊景苑區(qū)的中心,其內主要建筑有水心榭、如意洲、煙雨樓、金山亭等,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勝建造的。平原區(qū)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樹林,當年這里有“萬樹園”,園內有不同規(guī)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為皇帝的臨時宮殿,乾隆經常在此召見少數(shù)民族的王公貴族、宗教首領和外國使節(jié)。山莊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區(qū),這里峰奇石異,林木繁茂,氣候十分涼爽,來此盡可體會避暑之情趣。山區(qū)內還有棒錘區(qū)、蛤蟆石等奇景。整個景區(qū)湖光山色,兼具“南秀北雄”之特點,樓臺殿閣、寺觀庵廟等古建筑達120多組,它們因山就水,遍布全區(qū)。 湖區(qū)-水心榭水心榭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初建山莊時,這里只是湖區(qū)界墻上的出水閘。山莊擴建,在下湖與銀湖間架石為橋,橋上建筑了一座亭榭??滴跤H筆題額為“水心榭”,為其36景之第八景。當年,榭之東青翠荷葉接天碧,映日荷花點點紅;榭之西銀濤萬疊,波光粼粼,樓臺倒影,恰似空中樓閣,構成一幅色彩繽紛的圖畫。水心榭橋閘使下湖水面高于銀湖,流水不停,入夜靜聽,別有情韻。乾隆皇帝詩中寫道:“一縷堤分內外湖,上頭軒榭水中圖。因心秋意蕭而淡,入目煙光有若無?!彼拈勘滩彰鳎曇伴_闊,南眺羅漢山、僧帽峰,東北可見金山島,西北遙對南山積雪和北枕雙峰亭,西與芝徑云堤、環(huán)碧、萬壑松風隔湖相向。 平原區(qū)湖區(qū)北部是平原區(qū),主要景觀有:水流云在、鶯囀喬木、萍香泮、春好軒、暖流暄波、萬樹園、試馬埭、永佑寺、舍利塔。舍利塔仿杭州的六和塔而建,塔為八角形,9層,通高67米;巍巍寶塔,聳立在綠色的原野上,劃破平野長空,金色的寶頂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閃閃發(fā)光。萬樹園位于平原區(qū)的中部,園中立有石碣,上刻乾隆皇帝題“萬樹園”三字;萬樹園北倚青山,南臨澄湖,地勢坦蕩,綠茵如毯,蒼松、巨槐、古榆、老柳散植其間;叢草林蔭中,山雞野兔出沒,黃鶯啼囀枝頭,寒蟬高歌濃蔭,一派北國草原風光。萬樹園東南一組建筑—春好軒,其殿內懸乾隆帝題的“春好軒”匾額,檐下額曰“花際霞峰”;庭園之內,遍植海棠,棋布山石,花紅草翠,清風微微,雖在夏秋也滿院春暉。 山區(qū)山區(qū)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從西北部高峰到東南部湖沼、平原地帶,相對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環(huán)繞、溝壑縱橫的景象。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當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澗等地形,修建了多處園林、寺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遙相對立的兩個山峰上的亭子,一個叫南山積雪,一個叫四面云山。在亭子上遠眺,山莊的各風景點、山莊外的幾座大廟,以及承德市區(qū)、周圍山上的奇峰怪石,都一覽無余。在另一座山峰上還有一座亭子叫錘峰落照,在這里,磬錘峰首先映入眼簾,每當夕陽西下,磬錘峰被晚霞照得金碧生輝,故名“錘峰落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