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東萊文史姓氏篇·民國修《趙氏家乘》

 姓氏文化藏譜館 2023-01-30 發(fā)布于山東

                 《東萊趙氏家乘》

                              世譜卷一

一世:

守義,字立甫,原籍四川,明初任金州衛(wèi)經(jīng)歷,以防御??芄?,擢僉事,因家東萊,敕授徵仕郎,配蔣氏,封孺人,子一:禮。緣勝國兵燹離亂,年壽、墳?zāi)垢挪豢煽?。相傳西北壩頭為吾氏老塋,荒邱累累,莫與適從未知為立甫公以上之墓,亦未知即立甫公之墓也。行誼入《姓氏大全》見藝文。


二世:

禮,字敬三,明禮部儒士,貤贈承德郎、布政司都事。配王氏,貤贈安人,子二:勝、秀。按父名守義,伯名守信,不宜名禮查,伯父影守信子名:璲,則″禮"當(dāng)是"理"字,傳寫之誤耳。然不敢遽改也。


三世:

勝,字捷臣,明庠生,貤封承德郎,河南彰德府通判。配王氏,貤封安人,子一:資。

秀,字嵩毓,明增生,享壽百有八歲。恩授七品壽職,累贈光祿大夫,吏部尚書。配仲氏,累贈一品夫人,子三:賢、惠、恕。墳?zāi)故Э?,太宰謂葬于乾河北塋者,自敬三公始,但無碑記可尋,未敢信為確據(jù)。


四世:

資,字仁山,正德乙亥選貢,任南直布政司都事,敕授承德郎。配王氏,封安人,子三:藺、簡、策。

賢,字德齋,明廩生,舉鄉(xiāng)飲正賓,貤封文林郎。唐府教授。配王氏,貤封孺人,子一:盈。著述入《世美堂詩鈔》。

惠,字大寬,明庠生,考充司義官,累贈光祿大夫、南京吏部尚書,崇祀鄉(xiāng)賢。配吳氐,果贈一品夫人,子二:魏、孟。著述入《世美堂詩鈔》,行誼入《掖縣志》,見藝文。萬歷十七年敕建《三世天卿》坊于南門里大街之央。葬于郡城北解家莊頭疃南乾河北崖,有碑記。大寬府君,四月二十三日卒;吳太君,八月十三日卒。

恕,字圣猷,明七品壽官,貤封文林郎,衡府教授。配王氏,貤封孺人,子一:爵。


五世:

藺,字相卿,明增生,貤封承德郎。配高氏,貤封安人,子一:秉。

簡,字竹書,明王府紀(jì)善,貤封承德郎。配王氏,系嘉靖丁亥歲貢、直隸曲陽縣訓(xùn)導(dǎo)峰公女,貤封安人,子一:東。

策,字少山,嘉靖乙未選貢,任河南彰德府通判,敕授承德郎。配張氏,封安人,子二:可變、可田。

魏,字晉卿,號巷菴,正德辛巳歲貢,任成安縣訓(xùn)導(dǎo),漷縣教諭、唐府教授,貤封光祿大夫、刑部尚書,年九十一歲。配顏氏,貤封夫人,子一:重頗。著述入《世美堂詩鈔》,葬于郡城北解家莊頭疃南乾河北崖,有碑記。

孟:字晉臣,號西垣,嘉靖丁未歲貢,任禹州訓(xùn)導(dǎo)、洧川教諭、衡府教授,以知縣擢用致仕歸里,舉鄉(xiāng)大賓,累封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南京吏部尚書,年九十七歲卒,諭賜祭葬崇祀鄉(xiāng)賢。配張氏,累贈一品夫人,繼孫氏,累封一品夫人,年九十一歲卒,諭祭祔葬,子三:耀、煥、燦。著述入《世美堂詩鈔》《高泉封翁百歲詩引》,續(xù)《萊子詩鈔補遺》。行誼入《掖縣志》《禹州志》《洧川縣志》《麗草亭集》《壽考寄園寄所寄》《姓氏大全》《識小錄》《掖海雜志》《掖事知錄》《十二筆舫雜錄》,見藝文。萬歷二十九年敕建《百齡四錫》坊于大十字囗街南之央。葬于郡城北解家莊頭疃西北。翁仲石獸羅列墓前,有大學(xué)士沈鯉手書《天恩特卹》四字鐫于坊表。西垣府君:正德二年閏正月十六日寅時生,萬歷三十年三月三十日巳時卒。孫太君:正德十二年正月初三日巳時生,萬歷三十四年二月十三日卯時辛。

盈,(原譜未詳)

爵,字錫封,明處士,配崔氐,子一:遷。


六世:

秉:字直之,明省祭讀祝官,敕授修職郎。配王氏,封孺人,子三:良輔、良弼、良佐。

東,字震生,明郡庠生。配徐氏,合葬于城東七里河子侯家村后東坡上,艮山坤向,今立有碑記。子三:永祥、永禎、永吉。

可變,字誠菴,明廩生,考充王府贊禮,敕授修職郎。配李氏,封孺人,子三:維翰、文翰、維城。

可田,字心齋,明庠生,配周氏,無嗣。

重頗,字繼菴,明司義官,敕授登士郎。配于氏,封孺人,子四:祚昌、嗣昌、永昌、允昌。

燿,字文明,號見田,隆慶丁卯舉人,辛未進(jìn)士,翰林院庶吉士,授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奉命驗收陜西茶馬、巡按江西,以忤權(quán)相,調(diào)河南衛(wèi)輝府推官,升兵部主事員外郎、河南按察司提學(xué)僉事、浙江按察司副使、山西按察司、按察使布政司左參政、大理寺卿,癸酉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甲戌鄉(xiāng)試同考官,己卯順天鄉(xiāng)試正考官,詹事府詹事經(jīng)筵講官,兵部侍郎,遼東巡撫兼華攝經(jīng)略,倭變召署兵部尚書,建節(jié)東征事平,晉太子太保,準(zhǔn)告終養(yǎng),起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撫保定總理漕運事,時年七十三一歲卒于任所,贈右都御史,晉贈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諭賜祭葬,崇祀名宦、鄉(xiāng)賢。著有《樂山亭詩稿》,并有選輯《古文雋刻本》行世。配馬氏,誥封一品夫人,諭祭祔葬,子二:胤昌、壽昌。著述入《世美堂詩鈔》《山左明詩鈔》《萊子詩鈔》《萊風(fēng)集》《掖海詩鈔》《萊州府志》《識小錄濤音集》《掖詩采錄》《七律精選世美堂古文匯抄》《掖縣志》,行誼有,衍圣公孔尚賢書,并藩王宗室題詠清澂海宇冊,并入《明史.通紀(jì)》,山東前后《通志》《遼東志.姓氏大全》《萊州府志》《掖縣志》《明圣經(jīng)》第八十一箋壬申占驗,《萬錦堂》《掖事知錄》《掖海雜志十二筆舫》,見藝文。萬歷元年敕建《東萊三鳳》坊于大十字口街南之央,系司農(nóng)劉重慶手書,葬于郡城西五里山張家疃西北釜山之陽,土人名為趙家山,翁仲華表班聯(lián)襲前有參政衛(wèi)三省手書"敕建佳城"四字,鐫于墓門。見田府君:嘉靖十八年二月二十九日丑時生,萬歷三十七年四月十六日戌時卒。馬太君:嘉靖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亥時生,萬歷四十五年三月十五日未時卒。

煥:字文光,號吉亭,嘉靖甲子舉人,乙丑進(jìn)士,授浙江烏程縣知縣,行取工部營繕?biāo)局魇?,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江西擢順天府府丞,大理寺左少卿,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兼管巡江左僉都御史料協(xié)理院事,遷工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刑部尚書,壬子升吏部尚書,請終養(yǎng),戊午起吏部尚書總攝六部事務(wù),時年七十八歲卒于官,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諭賜祭葬九壇,崇祀名宦、鄉(xiāng)賢。著有《怡真亭詩存》并行文八卷傳世。配錢氏累贈一品夫人,繼周氏又繼方氏,累封一品夫人,諭祭祔葬。子一:祐昌。著述入《世美堂古文匯鈔》《世美堂詩鈔》《山左詩鈔》《掖縣志》《識小錄濤音集》《掖詩采錄》《十二筆舫》《七律精選》,續(xù)《萊子詩鈔》,書法入《肅王淳化閣帖跋文》。行誼入《國史名臣錄》《明史御選通鑑資治綱目》三編,御批《通鑑輯覽》《龍門綱鑑》《明史稿紀(jì)綱鑑》《易知錄》《史略名臣傳一統(tǒng)志》《萊州府志》《山東通志》《掖縣志》《平度州志.姓氏大全》《北海集萬錦堂集》《掖事知錄》《識小錄》《掖海雜志》,見藝文。萬歷四十三年敕建冢宰坊于大十字囗街東之央,吳人顧朗哉手書并見《東萊三鳳》坊表。葬于郡城東里許趙家塋疃東南,諭葬被孔叛殘毀,后人立有碑記。

燦:字文倬,號見素,萬歷癸酉亞魁,丙子監(jiān)元,甲申明通選授國子監(jiān)司業(yè),年三十未仕遽卒,敕授承德郎,貤封通議大夫,按察司副使,晉贈奉政大夫,從二品都指揮同知,著有《式古亭詩草》。配王氏,封安人,貤封淑人,晉贈夫人,旌表節(jié)孝,子三:宗昌、禧昌、履昌。著述入《世美堂詩鈔》《掖海雜志》《掖詩釆錄補遺》《續(xù)萊子詩鈔補遺》,行誼入《掖縣志》姓氏大全、《識小錄信手鈔》。王太君貞節(jié)入《萊州府志》《掖縣志》。見藝文,并見《東萊三鳳》坊表。葬于郡城北解家莊頭疃南乾河北崖,有碑記,壬山丙向。見素府君:嘉靖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一日戌時生,萬歷七年五月二十三日酉時卒。王太君:嘉靖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辰時生,萬歷二十八年五月初六日未時卒。

遷:字文升,明茶引批驗大使,敕授登士郎。配張氏,封孺人,子一:志。


七世:

良輔:字南樓,明禮部儒士,敕授登士郎,年九十二歲卒,配解氏,封孺人,子一:世顯。

良弼:字南泉,明鄉(xiāng)飲介賓,年八十五歲卒。配徐氏,子一:士顯。

良佐:配姜氏,無嗣。

永祥:字松石,明庠生。配楊氏,子一:士璧。

永禎:配張氏,子一:士奎。

永吉:字磐石,明處士。配蔡氏,子二:士瑜、士堯。

維翰:字獻(xiàn)夫,配孫氏,子一:鑑。

文翰:字西溪,明增生。配李氏,子一:士恭。

維城:字北宗,明王府禮官。配王氏,子二:士儉、士讓。

祚昌:字復(fù)岡,明庠生。配劉氏,子一:士俊。

嗣昌:字振軒,明增生。配任氏,無嗣。

永昌:字恒軒,明超貢生。配張氏,子二:士任、士仰。

允昌:字孚軒,明廩生,孔叛以守萊功,準(zhǔn)與超貢。配王氏,繼王氏,子二:士迅、士選。行誼入《掖縣志.姓氏大全》

胤昌:字世茂,號芝庭,萬歷壬子舉人,丙辰進(jìn)士,授直隸沐陽縣知縣,調(diào)曲周縣知縣,考選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福建以忤權(quán)相,調(diào)河南行人司司副,升南京兵部車駕司主事方司員外郎,互駕司郎中,天啟甲子,陜西鄉(xiāng)試監(jiān)司官,陜西莊浪兵備,道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參議,擢太仆寺卿,軍功授川陜兩省經(jīng)略,年六十七歲辛于官,誥授通奉大夫,崇祀名宦、鄉(xiāng)賢。著有《嘉村園詩集》。配毛氏,封夫人,子五:士元、士亮、士寬、士完、士冕。著述入《世美堂詩鈔》《山左詩鈔》《萊風(fēng)集》《萊子詩鈔》《掖海詩鈔.濤音集》《掖詩采錄.七律精選》《掖縣志》,行誼入《明紀(jì)》《萊州府志》《掖縣志》《平叛記》《歸圍日記》《姓氏大全.三賢文集》信手鈔《識小錄.十二筆舫雜錄》大學(xué)士張瑞圖題贈″繡斧擎天"匾額,見藝文。葬于郡城七里飲馬池疃前趙家埠子南面,有碑記。芝庭府君:隆慶五年四月初九日丑時生,崇禎十年十月十二日卯時卒。毛太君系隆慶庚午恩貢、真定府同知似筍公女,萬歷二年十二月初一日戌時生,祟禎十年八月初十日亥時卒。

壽昌:字靜之,號南山,萬歷庚申選貢,蔭詹事府主簿授直隸霍山縣知縣,即補同知行取工部主簿,卒于官,誥授奉政大夫,貤封中憲大天、順天府府丞,配毛氏,誥封宜人,子二:士端、士瑞。著述入《世美堂詩鈔》,見藝文。續(xù)《萊子詩鈔補遺》,葬于郡城西陽關(guān)。毛太君系嘉靖丙午舉人、鎮(zhèn)江府同知似蘇公女。

祐昌:字延吉,萬歷丙午副貢,蔭授右軍都督府都事中書科中書舍人,敕授承德郎,誥封奉政大夫、工部營繕?biāo)纠芍?。配徐氏,繼袁氏,敕封安人,誥封宜人,子一:士祎。著述入《世美堂詩鈔》《續(xù)萊子詩鈔補遺》,葬于郡城東里許趙家塋疃東南北向,民國二十四年重立碑記。

宗昌:字世蕃,號蘭階,明增生,誥封正奉大夫,從二品都指揮同知,配王氏,誥封夫人,孑三:士達(dá)、士適、士邁。葬于郡城西北郊之南朝西向。

禧昌:字世楨,號秦階,萬歷戊戌歲貢,授國子監(jiān)助教,敕授徵仕郎,貤封正奉大夫。配楊氏,貤封夫人,子四:士喆、士嘉、士彭、士周。著述入《世美堂詩鈔》,葬于郡城北解家莊頭疃南乾河北崖朝西向,有碑記。秦階府君:萬歷二年七月初十日子時生,崇禎四年四月十三日未時卒。楊太君:萬歷三年正月初四日戌時生,天啓元年二月二十六日亥時卒。

履昌:字九階,明庠生,蔭授萊州衛(wèi)指揮僉事,敕授承德郎,貤封正奉大夫,配孫氏,封安人,貤封夫人,無嗣。

志,字立齋,明守御所千總,誥授武德騎尉。配馬氏,封宜人,子二:士光、士美。


八世:

世顯:明武生,配高氏,子一:弘。此支徙居城北柳林頭疃,相傳為吾氏發(fā)源之地,荒廬舊井,至今尚有居人。

士顯:字明吾,明增生,舉鄉(xiāng)飲大賓。配毛氏,子五:玉錫、王珩、玉瑚、玉璉、玉瑛。此支居城南平度西北鄉(xiāng)長樂疃,原自府城移去,今復(fù)遷之不一其地。

士璧:字周瑞,明太學(xué)生。配張氏,子三:之珍、之璣、之玠。

士奎:配氏,無嗣。

士瑜:字瑞生,明庠生。配彭氏,子一:之璠。

士堯:字瑞廷,明庠生。配李氏,子一:之琚。

鑑:字鏡海,明太學(xué)生。配任氏,子四:玉振、玉溥、玉華、玉潤。此一支居城南曹村。

士恭:字儉堂,明營千總,敕授武略騎尉。配丁氐,繼王氏,封安人,子三:玉軫、玉徽、玉音。

士儉:配劉氏,子一:玉章。

士讓:字立五,明庠生。配劉氏,子一:玉佩。

士俊:字彥夫,明庠生,孔叛以守萊功,準(zhǔn)與廩生。配周氏,子二:鼎、勗。

士任:字弘居,明庠生。配徐氏,子二:震生、聯(lián)生。

士仰:字景韓,明廩生,孔叛以守萊功,授超貢,配王氏,繼李氏,子三:麒生、鶴生、鑾生。著述入《世美堂詩鈔》,行誼入《掖縣志》姓氏大全。此支居城北平里店柳行疃。

士迅:字子興,明庠生,配李氏,嗣子一:象生。

士選:字國璋,明批點所大使,敕授登士郎。配姜氏,封孺人,子二,次子出嗣:麟生。

士元:字汝長,號青丘,天啟甲子恩貢,授夏津縣訓(xùn)導(dǎo),起復(fù)浙江嘉善縣訓(xùn)導(dǎo),升山西泌水縣知縣,改江西新建縣知縣,丙子鄉(xiāng)試同官考,升福建泉州府同知,即用知府,誥授朝議大夫,明亡隱居不仕。著有《竹石居詩稿》。配楊氏,繼官氏,子一:玉琯。著述入《世美堂詩鈔》《萊風(fēng)集》《萊子詩鈔》《山左詩鈔.半唐唱和》《掖海詩鈔.椒園唱和.濤音集》《東萊詩鈔》《掖詩采錄》《掖縣志》,行誼入《掖縣志.姓氏大全》《識小錄》,見藝文,按青邱公昆季五人,并有才名顧亭林先生傳云:時稱趙氏五龍。葬于郡城北解家莊頭疃東北新阡塋地,震山兌向,有碑記。青邱府君:萬歷十七年五月初七日辰時生,順治十四年五月初十日亥時卒。楊太君:萬歷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午時生,萬歷四十年五月三十日辰時卒。官太君:萬歷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卯時生,康熙二十一年二目二十六日子時卒。

士亮:字汝寅,號丹澤,崇禎戊辰恩貢,丁丑制科廷試,賢良方正,特授東安縣知縣署理,順天府府丞,誥授中憲大夫,明亡不仕,偕二子高隱城東楊家村,古跡松山及玉臺邨龍溪別墅,崇祀名宦、鄉(xiāng)賢。著有《龍。詩集》。配宿氏,封恭人,子二:次子玉瓚出嗣、玉藻。著述入《世美堂詩鈔》詩源明十七家詩選,《山左詩鈔》《萊子詩鈔》《萊風(fēng)集》《掖海詩鈔.濤音集》《東萊詩鈔》《大澤山廣鈔》《掖詩采錄.七律精選》《萊州府志》《掖縣志》,行誼入《掖縣志》《東安縣志》《萊州府志.姓氏大全》《漁洋山人懷舊集》《古夫于亭雜錄》《識小錄》《十二筆舫雜錄》《掖海雜志》,見藝文。葬于郡城北解家莊頭疃北封君。西垣祖諭葬塋東,民國二十四年重立碑記。丹澤府君:六月十一日卒。宿太君系貢生、直隸金州衛(wèi)教授爾孝公女,六月初六日卒。

士寬:字汝良,號菉斐,天啟丁卯選貢,授安徽鳳陽府通判,乙亥闖寇之亂,題守穎州代理廬風(fēng)穎道兵備,城破全家殉節(jié),誥授朝議大夫,贈光祿寺丞,崇祀忠義祠。清乾隆四十一年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賜謚"節(jié)愍。著有《蕓窗詩存》。配崔氏,封恭人,寇陷穎州,挾二女登樓自焚,事聞敕旨穎州建祠崇祀,子二:玉衡、玉璜。著述入《世美堂詩鈔》《掖海雜志》《掖詩采錄補遺》續(xù)《萊子詩鈔補遺》。行誼入《明史.忠義傳》《明紀(jì).明季稗史》御批《通鑑輯覽》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穎州志》《萊州府志》《掖縣志.姓氏大全》《亭林詩文集》《掖水忠節(jié)錄》,信手鈔《識小錄》,自笈草起書樓遺詩《十二筆舫雜錄》并入《山左詩鈔.芝庭公小傳》。崔太君系平度州貢士偕公女,烈節(jié)暨二女事跡并詳以上諸書,見藝文。葬于郡城北解家莊頭疃西北封君,西垣祖諭葬塋西,民國二十四年重立碑記。

士完:字汝彥,號琨石,崇禎壬午舉人,癸末明通授福建清流縣知縣,明亡不仕,閩中徵授少司馬兼東閣大學(xué)士,誥授光祿大夫,與權(quán)臣不合,未幾致仕,隱逸自適。著有《璞庵詩集》。配林氏,誥封一品夫人,子三:玉鉉、玉鎮(zhèn)、玉銘。著述入《世美堂詩鈔》《詩源山左詩鈔》《萊風(fēng)集》《萊子詩鈔》《掖海詩鈔》《同社集半塘唱和、椒園唱和濤音集》《東萊詩鈔》《掖詩采錄.七律精選》《掖縣志》。行誼入《閩史.南疆繹》《繹史.姓氏大全》《萊州府志》《掖縣志》蠡《勺亭集西樵集》《竹盧寤語》《識小錄》《掖海雜志.十二筆舫》,見藝文。

士冕:字汝儀,號赤霞,崇禎庚辰超貢,授浙江湖州府推官,升江南鎮(zhèn)江府知府,誥授朝議大夫。著有《稼菴余草》《吳越吟三山草》《白門草半塘唱和》銓次國朝諸家詩名《鼓吹集》行世。配侯氏,封恭人,子一:玉璂。著述入《世美堂詩鈔》《山左詩鈔》《風(fēng)雅鼓吹集》《萊風(fēng)集》《萊子詩鈔》《掖海詩鈔.椒園唱和濤音集》《東萊詩鈔》《掖詩采錄`七律精選》《世美堂古文匯鈔》《掖縣志》《萊州府志》。行誼入《鎮(zhèn)江府志》《萊州府志》《掖縣志.姓氏大全》《竹盧寤語》《識小錄》《海岱文士小傳》《掖海雜志.十二筆舫》王漁洋帶經(jīng)堂集。見藝文。葬于郡城東七里飲馬池疃前趙家埠子北面,有碑記。

士端:字汝正,明庠生,孔叛以守萊功,準(zhǔn)與增生,保授鴻臚寺序班,轉(zhuǎn)升鳴贊敕授登仕郎。配胡氏,封孺人,嗣孫一:壯。胡太君系大同巡撫來貢公孫女。

士瑞:字汝輯,明庠生,孔叛以守萊功,蒙恩蔭入國學(xué)肄業(yè),任國子監(jiān)主簿,敕授修職郎,配錢氏,繼王氏封孺人,嗣孫一:得茂。著述入《世美堂詩鈔》。行誼入《掖縣志丶姓氏大全》,見藝文。

士祎:字伯含,號念亭,天啟辛酉副貢,由蔭生授中書科中書升工部營繕?biāo)局魇聽I理,兩窯提督張秋加員外郎,以郎中用癸未告病回籍后,遂告終養(yǎng),誥授奉政大夫。配賈氏封宜人,嗣子一:玉瓚。著述入《世美堂詩鈔》《續(xù)萊子詩鈔補遺》。行誼入《掖縣志.姓氏大全》,見藝文。賈太君系平度州界山都御史毓祥公女。

士達(dá):字伯明,號念素,明庠生由恩蔭授萊州衛(wèi)指揮僉事,孔叛以守萊功,加升都指揮同知,誥授正奉大夫。配徐氏,繼董氏,封夫人,子一:玉琪。著述入《世美堂詩鈔》。行誼入《掖縣志.姓氏大全》,見藝文。

士適:字南宮,明廩生,孔叛以守萊功,準(zhǔn)與功貢。配毛氏,繼由氐,無嗣。

士邁:字子邁,明庠生,孔叛以守萊功,準(zhǔn)與功貢。配張氏,繼孫氏,娶三日夫卒,七日不食而亡,年十七歲有司具題旌表,無嗣。行誼入《掖縣志.姓氏大全》。孫太君烈節(jié)入《萊州府志》《掖縣志》,見藝文。

士喆:字伯濬,崇禎壬午超貢,由軍功薦舉以知縣,用辭不就,甲申偕二子高隱登郡極東之成山,一名松椒山,鄉(xiāng)謚文潛先生。著有《皇綱錄》《建文年譜》《萊史逸史三傳》,藏書論斷正統(tǒng)論辨《東山詩史》,正字蒙求漁樵問,對外篇自擬所南心史《石室談詩》《遼宮詞觀》《物齋詩文集》若干卷。配任氏,子二:濤、瀚。著述入《世美堂詩鈔》《明詩綜詩源.十七家詩選.三十家詩》《山左詩鈔》,欽定五詩別裁集《萊風(fēng)集》《萊子詩鈔》《掖海詩鈔.半塘唱和.椒園唱和濤音集》《平叛記》《東萊詩鈔》《掖詩采錄.七律精選》《錢氏家乘》《世美堂古文匯鈔》《掖縣志》《萊州府志》《漁洋詩話》。行誼入《山東前后通志》《萊州府志》《掖縣志》《登州府》《榮成縣.姓氏大全》《古懼錄》,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亭林詩文集》,靜志居詩話《竹盧寤語》《識小錄.十二筆舫雜錄》《萊郡經(jīng)籍考》《掖海雜志》。見藝文。葬于郡城東關(guān)東嶽廟東南里許,有碑記。顧亭林先生撰書墓表。伯濬府君:萬歷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已時生,順治十二年七月二十六日卒。任太君:萬歷二十一年二月初十日生,康熙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卒。

士嘉:字子美,明庠生,孔叛以守萊功,準(zhǔn)與功貢。配侯氏,無嗣。行誼入《掖縣志.姓氏大全》。

士彭:字叔夏,明增生,孔叛以守萊功,準(zhǔn)與超貢。配孫氏,子一:瀠。行誼入《掖縣志.姓氏大全》。

士周:字季郁,郡庠生,孔叛以守萊功,準(zhǔn)與廩生,舉鄉(xiāng)飲大賓,例封修職郎,嘉祥縣訓(xùn)導(dǎo)。配張氏,例封孺人,子二:澍、法。著述入《世美堂詩鈔》,周太夫人節(jié)烈詩刻,《掖詩采錄補遺》《續(xù)萊子詩鈔補遺》。行誼入《掖縣志.姓氏大全》,見藝文。

士光:明巡宰,例授登仕郎。配王氏,封孺人,子一:玉珂。

士美:字恩明,茶馬大使,敕授登仕郎。配李氏,封孺人,子三:玉璲、玉瑜、王琳。


九世:

弘:字子寬,候選從九,例授登仕郎,配 氏,封孺人,子五:福興、福旺、福隆、福臻、福齊。隨父徙居柳林頭疃。

玉錫:字式周,太學(xué)生。配:徐氏,子一:丕謨。

玉珩:字式楚,廩生。配初氏,子一:丕先。

玉瑚:字式夏,庠生。配王氏,子二:渠、丕承。

玉璉:字式殷,增生。配張氏,子一:棟。

玉瑛:字式古,郡庠生。配 氏,子一:丕辨。

之珍:配程氏,子三:襄、袞、褒。

之璣:配張氏,子一:棻。

之玠:字培成,恩生。配雷氏,子一:代。

之璠:字培宇,庠生。配周氏,子四:樸、純嗣、延嗣、寶嗣。

之琚:配 氏,子一:桔。

玉振:字錫之,庠生。配王氏,子二:彬,彫(周改同)。

玉溥:字振之。配毛氏,子一:楨。

玉華:字寶之,康熙甲戌恩貢、國子監(jiān)肄業(yè)議敘訓(xùn)導(dǎo)署,樂陵教諭,敕授修職郎。配朱氏,繼 氏,封孺人,子二:栻、梅。葬于城南曹家孫家疃朝西向。

玉潤:字壽之,候選刑部司獄,例授登仕郎。配姜氏,繼張氏,封孺人,子二:馨、聲。

玉軫:字 ,庠生。配王氏,子一:樞。以上自錫之俱隨先人徙居南曹村。

玉徽:字幼和,庠生。配毛氏,子一:參。此一支居城北朱由村,敬生公增修族譜,曾載入。今查后人復(fù)遷他處。此時所居之趙氏非吾本宗。

玉音:字幼聲,太學(xué)生、國子監(jiān)肄業(yè)議敘、國子監(jiān)監(jiān)丞,例授文林郎。配秦氏,例封孺人,子一:須。

玉章:配曹氏,無嗣。

玉佩:配林氏,子二:閣、相。

鼎:字象九,庠生。配:劉氏,無嗣。

勗:字象三,增生。配王氏,子一:辰。

震生:字伯起,增生,孔叛以守萊功,準(zhǔn)與廩生,保舉鴻寺序班,敕授登仕郎。配徐氏,封孺人,子二:詮、訢。

聯(lián)生:字仲起,廩貢生,例封修職郎,即用訓(xùn)導(dǎo)。配王氏,例封孺人,子一:訓(xùn)。

麒生:字集瑞,庠生。配張氏,子二:嵋、嶙。按應(yīng)書公支譜所載,此支居平里店北矯家泥溝,原譜未載,今志之,以備查考。

鶴生:字九皐,太學(xué)生。配楊氏,子二:次子出嗣,紀(jì)。

鑾生:字祥吉,號殿臣,原名:鸞生,附監(jiān)生。配李氏,嗣子一:紳。

象生:字濟(jì)公,續(xù)學(xué)早逝。配胡氏,無嗣。

麟生:字子公,圣廟啟事,敕授文林郎。配 氏,封孺人,子一:纘。

玉琯:字搢虞,庠生。配:王氏,子三:咸、宣、臨。繼由氏,旌表節(jié)孝,由太君貞節(jié)入掖縣志,見藝文。葬于郡城北解家莊頭疃東北塋地,震山兌向,有碑記。搢虞府君:崇禎八年九月二十七日辰時生,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初九日子時卒,四十三歲。王太君:崇禎八年七月二十四日戍時生,康熙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未時卒,三十七歲。由太君: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寅時生,康熙四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子時卒,五十三歲。

玉藻:字幼文,號伯虹,康熙壬戍正貢,候選訓(xùn)導(dǎo),貤封徵仕郎,云南趙州分州,著有《柏園詩集》。配羅氏,繼方氏,貤封孺人,子三:三子出嗣,:復(fù)、升。著述入《世美堂古文匯鈔》《世美堂詩鈔》《萊州府志》《掖縣志》《山左詩鈔》《萊子詩鈔》《東萊詩鈔》《識小錄》《瑞瓜吟》《掖詩采錄.姓氏大全》續(xù)編《七律精選》。行誼入《掖縣志》《掖事知錄習(xí)見藝文。葬于郡城西滿家亭子疃西北,今立有碑記。幼文府君:正月初二日卒。羅太君:系萬歷辛酉武舉人、登州鎮(zhèn)游擊彥寰公女,五月初一日卒。方太君:五月二十二日卒。

玉衡:字幼璿,明庠生,承襲官生。配王氏,子二:需、晉。著述入《世美堂詩鈔》。行誼入《顧與治、趙光祿忠烈遺跡傳》。見藝文。

玉璜:字幼飾,庠生。配謝氏,繼李氏,子二:謙、益。行誼入《顧與治、赴光祿遺跡傳》。

玉鉉:字和叔,庠生。配張氏,子二:次子出嗣:漸。

玉鎮(zhèn):字幼安,廩生。配姜氏,子一:相。

玉銘:字幼新,太學(xué)生,考充玉牒館謄錄。配韓氏,子二:節(jié)、恒。

玉璂:字幼邃,庠生。配王氏,旌表節(jié)孝,子一:稱(禾改亻)。

囗囗:(嗣子一):壯。

囗囗:(嗣子一):得茂。

玉瓚:字幼章,號黃中,道號:癡仙,康熙庚申正貢,試用訓(xùn)導(dǎo),辭不就,與兄幼文公高隱城東古跡松山,例封徵仕郎,云南趙州分州。著有《怡園詩集》并趙氏一家言刊本行世。配林氏,例封孺人,子二:觀、裒。著述入《世美堂詩鈔》《山左詩鈔》《掖縣志》《萊子詩鈔》《識小錄》《東萊詩鈔》《周太夫人節(jié)烈詩刊》《掖詩采錄》《掖海雜志》《姓氏大全》續(xù)編《七律精選》。行誼入《掖事知錄》見藝文。

玉琪:字文石,庠生。配王氏,繼劉氏。(子嗣未詳)

濤:字山公,明廩生,甲申后,隨父高隱成山。著有《放鶴園詩草》《后漢書》《札記》。配賈氏,子一:梓。著述入《世美堂詩鈔》《山左詩鈔》《萊風(fēng)集》《萊子詩鈔》《掖海詩鈔》《竹盧寤語椒園唱和濤音集》《掖詩采錄.姓氏大全》續(xù)編。行誼入《掖縣志》《榮成縣志》《識小錄》《白云村文集》《十二筆舫》《掖事知錄》見藝文。葬于郡城北解家莊頭疃南乾河北崖。民國二十四年立有碑記。山公府君:萬歷四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申時生,康熙十九年六月初四日亥時卒。賈太君:萬歷四十一年十月初八日亥時生,康熙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申時卒。

瀚:字海客,明廩生。甲申后隨父高隱成山,著有《蘧菴草東海集》《近詩搜存》。配錢氏,嗣子一:榛。著述入《世美堂古文匯鈔》《世美堂詩鈔》《山左詩鈔》《萊風(fēng)集》《萊子詩鈔》《掖海詩鈔》《濤音集椒園唱和》《識小錄》《東萊詩鈔》《掖詩采錄》《掖海雜志》《七律精選》《姓氏大全》續(xù)編。行誼入《掖縣志》《榮成縣志》《竹盧寤語懷舊集》《十二筆舫雜錄》,見藝文。葬于郡城北解家莊頭疃南乾河北崖。民國二十四年立有碑記。??透?萬歷四十七年十一月初六日申時生,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十四日未時卒。錢太君:萬歷四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丑時生,康四十三年十月初四日子時卒。

瀠:字艦瀾,郡增生。配王氏,子四:模、植、枚、機。著述入《世美堂詩鈔》《周太夫人節(jié)烈詩刻》續(xù)《萊子詩鈔》,見藝文。

澍:字云甫,號曠林,康熙丙寅金復(fù)衛(wèi)掖籍拔貢,任兗州府嘉祥縣訓(xùn)導(dǎo),敕授修職郎。著有《修竹亭詩草》,配徐氏,敕贈孺人,繼王氏,敕封孺人,子一:(子二)權(quán)、楫。

法:字臣甫,郡廩生。配王氏,繼于氏,子一:棠。

玉珂:字 ,從九品,例授登仕郎。配 氏,例封孺人,子一:洞庭。

玉璲:字礪生,配孫氏,子二:臣、成。

玉淪(氵改王):字秀生,郡增生。配蔡氏,子二:維、鵬。

玉琳:字瑯品,庠生。配崔氏,子一:海。此支住夏邱堡南鋪路北。

(以下略)

          ——————————


?附錄             《趙琪家族世系表》


一世祖:趙守義,字立甫,配蔣氏生一子:趙禮。

二世祖:趙禮,字崑毓,配王氏生二子:趙勝、趙秀。

三世祖:趙勝,字捷臣,配王氏生一子:趙資。

趙秀,字晉臣,配王氏生三子:趙賢、趙惠、趙恕。

四世祖:趙資,字仁山,配王氏生三子:趙藺、趙簡、趙策。

五世祖:趙簡,字竹書,配王氏生一子:趙東。

六世祖:趙東,字震生,配徐氏生三子:趙永祥、趙永禎、趙永吉。

七世:趙永吉,字磐石,配蔡氏生二子:趙士瑜、趙士堯。

八世:趙士瑜,字瑞生,配彭氏生一子:之璠。

九世:趙之潘,字培宇,配周氏生四子:趙樸、趙純嗣、趙延嗣、趙寶嗣。

十世:趙純嗣,字圣之,配孫氐生一子:趙嚴(yán)。

十一世:趙嚴(yán),字敬修,配鹿氏生二子:勛臣、趙良臣。

十二世:趙良臣,字惠蒼,配任氏生四子:趙璋、趙琇、趙锠、趙玥。

十三世:趙璋,配 氏生一子:趙中魁。

十四世:趙中魁,字攀龍,配周氏生一子:趙斅程。

十五世:趙斅程,字準(zhǔn)亭,配周氏生一子:趙偉。

十六世:趙偉,字福海,配朱氏生五子:趙連城、連輝、連順、趙連吉、連科。

十七世:趙連吉,字祥齋,配楊氏生五子:趙球、琳、珍、琚、趙琪。

十八世:趙琪,字瑞泉,配翟氏、李氏、鄒氏生一子:趙賢達(dá);五女:

十九世:趙賢達(dá),配氏生三女:

?尹洪林著《萊州歷史大觀 · 羞煞先人》


                           羞煞先人

“羞煞先人”也被說成“羞死先人”、“羞死祖宗”等,  是在萊州傳得較廣的一句罵人話。說的是民國時萊州趙氏幾位  長者答應(yīng)將趙琪續(xù)入祖譜而遭人辱罵的事。因此事流傳甚廣,  一并記入本書。

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趙琪回到萊州,找到本  族的幾位長者,講明自己是明末東萊名士趙士哲的第十一代孫,請求將自己續(xù)進(jìn)祖譜。他請這幾位長者吃飯,又答應(yīng)出資刊印祖譜《趙氏家乘》。幾位長者細(xì)查了他的身世,確系東萊趙氏后人,就很高興地答應(yīng)下來。未想到幾天后的一個夜里,  這幾位長者家中大門上同時被貼上“無頭帖子”(“無頭帖子”是對污辱人、咒罵人,無署名又暗中貼出惡意文字的俗  稱)?!盁o頭帖子”中,指名道姓的寫有“xxx賣祖宗,羞  煞趙氏先人”等話?!靶呱废热恕币徽Z,一時間傳遍萊州。

據(jù)志書考證,自明嘉靖后,“東萊三鳳”入仕升官,他  們的后代一個個都勤奮讀書求取功名,家中不斷有人中舉或出士入仕。而此時“東萊三鳳”的母親趙二奶奶卻有了心思,她想到“伴君如伴虎”的古訓(xùn),想到歷史上常有“一人犯罪,抄斬滿門”的事,因此定下一條家規(guī),要求:“孫輩及后代出士入仕者,帶著妻兒遷到外鄉(xiāng)、外州或外縣另立門戶?!边@是很明智的規(guī)定,趙家由此開始不斷有遷出者,趙琪的曾祖父也是屬于這種情況下遷到外地的。這次因趙琪要求續(xù)入祖譜而引起的風(fēng)波,有說法是說有人出于對趙門榮耀的嫉妒,稱趙琪本不是趙門子孫,罵幾位老者受賄后賣祖宗;也有說法是因為趙琪為親日派軍閥張宗昌之干將,與日偽交好,沒有民族氣節(jié),出  “無頭帖子”就是為阻止他續(xù)進(jìn)趙氏祖譜。具體是何原因,本書不作考究。




                       《趙琪買祖宗考辨》


                      榮耀之外 質(zhì)疑聲起

1935年,在明代顯宦趙燿、趙煥的“十三世侄孫”,原膠澳(今青島)商埠局總辦趙琪主持下,山東掖縣(今萊州)城里的名門望族——東萊趙氏家族在青島出版了《東萊趙氏家乘》(一套6冊)和《東萊趙氏楹書叢刊》(一套12冊)。

這兩部家族文獻(xiàn),體例完備,內(nèi)容宏富,印刷精美,正文插有趙氏先人像、書法作品、家族牌坊、祖塋、皇帝頒賜的制誥等照片幾十幅。特別是《東萊趙氏楹書叢刊》,竟然有吳郁生、李家駒、陳寶琛、陳三立、薩鎮(zhèn)冰、吳佩孚、顏惠慶、高凌霨、黃郛、齊耀琳、屈映光、王正廷、周學(xué)熙、馬相伯、丁惟汾、汪精衛(wèi)、林森、于右任、閻錫山、孔德成等眾多名人為之題字,被當(dāng)時的民俗學(xué)家金受申先生譽為“家國之光,閻閭之榮”。但在東萊趙氏家族內(nèi)部乃至社會上,一直有趙琪“買祖宗”、趙氏族長“賣祖宗”的說法,質(zhì)疑趙琪的身世。

2009年,筆者在萊州城拜訪一位東萊趙氏后裔,他拿出家藏的《東萊趙氏家乘》告訴筆者:“聽長輩講,趙琪祖上并不是東萊趙氏族人。趙琪發(fā)達(dá)后,想競選青島市長,為抬高自己的出身,花錢賄賂東萊趙氏族長,由他來主持纂修、刊印家乘,便趁機接到一個絕戶支下面,續(xù)了進(jìn)去。”

2012年,萊州一位文史工作者也告訴筆者:“聽說趙琪當(dāng)初花錢'買’了一個趙燿十三世侄孫的身份。”

那么,事情原委到底是怎樣的呢?


                 掖邑望族 東萊趙氏

在昔日的掖縣,東萊趙氏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家族。

一世祖趙守義,祖籍四川成都府紅花市內(nèi),相傳是蜀漢名將趙云后裔,明初到遼東金州衛(wèi)任職,后遷居掖縣城里。

明清時期,東萊趙氏家族簪纓相繼,代有聞人。第六世趙燿、趙煥、趙燦三兄弟,世稱“東萊三鳳”。其中,趙燿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東萊趙氏家乘》稱其曾署兵部尚書,晉階太子太保),趙煥官至吏部尚書。

第八世趙士元、趙士亮、趙士寬、趙士完、趙士冕五兄弟(趙燿長子、太仆寺卿趙胤昌的五個兒子),分別官至泉州府知府、順天府府丞、廬鳳潁兵備道、兵部侍郎、鎮(zhèn)江府知府,世稱“趙氏五龍”。而趙燦之孫趙士喆,是明末清初著名學(xué)者。

從第八世開始,陸續(xù)有趙氏族人遷到掖縣鄉(xiāng)下及附近的招遠(yuǎn)、蓬萊、平度、昌邑、壽光等縣。據(jù)上世紀(jì)30年代統(tǒng)計,趙氏子孫當(dāng)時除在掖縣城四關(guān)、四隅居住外,還分布于掖縣鄉(xiāng)下的若干村莊,分別是:東鄉(xiāng)的鞍子;西鄉(xiāng)的滕哥莊、五里堠子、沙河國家(村)、趙家洼子;南鄉(xiāng)的南曹村孫家、光桂陳家、夏邱堡、黃山后、黃山后蔣家、盆里王家;北鄉(xiāng)的西繇、柳林頭、勝福院、柳行、平里店東崖、賈鄧、朱漢、朱由、朱石、矯家泥溝、北流。


                趙琪其人 如此“名流”

趙琪(1882-1957),字瑞泉,人稱“瑞(舊讀suì)哥”,掖縣西關(guān)村(今萊州市永安路街道西關(guān)村)人。早年畢業(yè)于青島德華特別高等專門學(xué)堂(又稱“德華大學(xué)”),并留學(xué)德國。學(xué)成歸國后,趙琪歷任德占時期青島警察局翻譯、膠濟(jì)鐵路翻譯、淞滬警察廳督察長兼高等外交顧問、龍口商埠局局長、總辦、魯案善后督辦公署顧問、中俄交涉事宜公署顧問、交通部咨議、外交部顧問等職,參與過北洋政府收回青島的外交活動。1925年7月至1929年4月,趙琪任膠澳商埠局總辦兼山東全省戒嚴(yán)高級執(zhí)法官,曾主持修成《膠澳志》,這是青島開埠以來首部現(xiàn)代城市志。

趙琪還曾編纂《開辟龍口商埠紀(jì)事》《青島指南》《掖海叢書》,并重新刊印《萬歷萊州府志》《平叛記》《掖邑鄉(xiāng)賢祠考記》等地方文獻(xiàn)。這一時期的趙琪,儼然是膠東政界、商界和文化界的“名流”。

早在1928年,東萊趙氏家族便醞釀續(xù)修族譜,因經(jīng)費所限,調(diào)查未能普遍,加之受到地方軍閥劉珍年與劉志陸之間的戰(zhàn)爭波及,文稿遂束之高閣。直到1935年,在趙琪的主持和贊助下,《東萊趙氏家乘》和《東萊趙氏楹書叢刊》才得以修成,并以“東萊趙氏永厚堂”(趙琪的書齋號名“永厚堂”)的名義付梓。

日軍侵占青島后,趙琪鬼迷心竅,竟以身事敵,先于1938年1月充任偽“青島治安維持會會長”兼“復(fù)興委員會會長”,強制推行保甲組織,全面實施保甲制度,繼而又于1939年1月充任偽“青島特別市市長”,并兼任偽“華北政務(wù)委員會委員”,無恥鼓吹“中日親善”,瘋狂鎮(zhèn)壓青島市民的抗日活動。對此,1940年6月,國民政府宣布通緝趙琪,并撤銷其“國代”當(dāng)選資格。同年12月29日,趙琪在寓所遇刺受傷,惱怒之余,下令全城戒嚴(yán),大肆搜捕“嫌犯”,被捕者竟達(dá)六七百人。1943年3月,姚作賓接任偽“青島特別市”市長后,趙琪遷居北平,專任偽“華北政務(wù)委員會委員”,又充任偽“華北勞工協(xié)會理事長”、偽“華北棉產(chǎn)改進(jìn)會會長”。

1946年,趙琪被國民政府以漢奸罪逮捕,次年,被河北省高等法院以漢奸罪判處死刑(未執(zhí)行,1957年病亡),并“褫奪公權(quán)終身”(即剝奪政治權(quán)利終身),沒收全部財產(chǎn)。


                 “買祖宗”一說存在漏洞

趙琪當(dāng)過漢奸,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有關(guān)趙琪“買祖宗”的說法,卻存在漏洞。

翻閱《東萊趙氏家乘》可知,趙琪的確是一個虛榮心很強的人。在《世譜》中,由他精心炮制的個人小傳,篇幅長達(dá)500余字,幾乎與身為朝廷大員的趙燿、趙煥同等待遇。趙琪還將他歷年所獲各種任命狀、獎狀、匾額,與明朝皇帝頒賜給趙燿、趙煥的制誥一起,鄭重其事地刊印在家乘里。

在趙琪的好友、清朝遺老吳郁生(清末曾任禮部尚書、郵傳部尚書、軍機大臣)為其撰寫的《臨時政府委員兼青島特別市市長趙琪略歷》(以下簡稱“略歷”)中,不僅強調(diào)趙琪出身“邑之望族”,還極為肉麻地吹噓趙琪自幼“奇嶷英穎,見者即許為大器”,青年時“英才卓犖”,在偽“青島特別市市長”任內(nèi)“遠(yuǎn)矚高瞻”“宏猷偉略”,是所謂“政治家市長”“外交家市長”“豪杰之士,大雅不群者”。

但問題是,趙琪既然有心“買祖宗”,又如此熱衷于包裝、吹捧自己,為何不去“買”一個“東萊三鳳”直系后裔的顯赫身份(“東萊三鳳”直系后裔數(shù)量很多,居住得相當(dāng)分散,許多人相互之間根本不認(rèn)識,其中的絕戶支也為數(shù)不少),而一直以“東萊三鳳”第多少世“侄孫”自稱呢?而且,即便在前面提到的吳郁生為趙琪撰寫的“略歷”中,提到趙燿時,也不得不稱其為“六世從祖見田公(趙燿號見田——筆者注)”。所謂“從”,指堂房親屬。一個“從”字,道出了趙琪與趙燿之間并無直接血緣關(guān)系。但究竟“從”到什么程度呢?“略歷”沒有交代。

查《東萊趙氏家乘》的“世系”部分,東萊趙氏第一、二世各有1人,即一世趙守義、二世趙禮,第三世才有2人,即趙勝、趙秀,始分為兩大支,趙琪(第十八世)這一支居長,是趙勝的后代,而“東萊三鳳”是趙秀的曾孫,即第六世。也就是說,趙琪這一支從第三世開始,便與“東萊三鳳”一系分開。趙琪動輒自稱趙燿、趙煥“十三世侄孫”,是指從與趙燿、趙煥平輩的這一代先人開始數(shù),到他這一代是第十三代。

顯然,與趙燿、趙煥等高官顯宦相比,趙琪屬于血緣最疏遠(yuǎn)的旁支之一,與“名門之后”的高貴身份幾乎不沾邊,在名門望族中的存在感無疑是最弱的。趙琪斥巨資去“買”這樣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身份,對于抬高他的身價又有多少助益?


                 “買祖宗”一說從何而來

筆者認(rèn)為,趙琪應(yīng)當(dāng)就是出身東萊趙氏家族,只不過在血緣上與身份顯赫的“東萊三鳳”支系相比十分疏遠(yuǎn)。而之所以在東萊趙氏家族內(nèi)部和社會上出現(xiàn)趙琪“買祖宗”的說法,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趙琪雖有才,卻無德。他喪失民族氣節(jié),賣國求榮,充任偽“青島特別市市長”、偽“華北政務(wù)委員會委員”等一系列日偽要職,墮落成徹頭徹尾的漢奸,丟盡了東萊趙氏家族的臉面,也為家鄉(xiāng)人民所唾棄。而曾為《東萊趙氏楹書叢刊》題字的汪精衛(wèi),后來更是淪為抗戰(zhàn)史上頭號大漢奸,被永遠(yuǎn)釘在歷史恥辱柱上。因此,東萊趙氏族人以趙琪為恥,紛紛與之撇清關(guān)系,這應(yīng)當(dāng)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是在東萊趙氏家族內(nèi),向來以“東萊三鳳”的后裔“存在感”最強,家族地位最高,但民國時期,“東萊三鳳”的后裔雖然人丁興旺,但卻鮮有入仕為官者,即便有也官職很低,更無有名的文化人,呈現(xiàn)出衰微之勢。而這一時期,趙琪作為旁支中的旁支,竟然異軍突起,名噪一時,由他出面代表整個家族來纂修族譜,許多人心中頗為不快。

此外,在《東萊趙氏家乘》中,趙琪一家的世系看起來頗為“另類”。趙琪兄弟五人,其本人行五;其父趙連吉也兄弟五人,其本人行四,但唯獨趙連吉有親生子嗣,于是便將其嫡長子趙球、嫡次子趙琳、嫡三子趙珍分別按照順序出繼其三位兄長趙連城、趙連輝、趙連順。在剩下的四子趙琚與五子趙琪兩人中,由于趙琚是側(cè)室所生的庶子,趙琪是年齡最小的嫡子,便由趙琚出繼趙連吉的五弟趙連科,只留下趙琪作為趙連吉宗法上唯一的子嗣。而趙連吉這一輩往上三代單傳(十三世趙璋生一子趙中魁;十四世趙中魁生一子趙學(xué)程;十五子趙學(xué)程生一子趙偉;十六世趙偉,即趙連吉兄弟五人之父),趙琪五服內(nèi)除親兄弟外,沒有一位本家堂兄弟。五服外再往上幾代,雖有少量幾個旁支,如十二世趙良臣生四子趙璋、趙琇、趙琩、趙玥,十一世趙嚴(yán)生二子趙勛臣、趙良臣,但奇怪的是,除趙琪的直系先人趙良臣、趙璋外,其他旁支要么陸續(xù)絕嗣,要么外遷后失考。

也就是說,從十一世趙嚴(yán)以來,下傳七代,到十八世趙琪,除趙琪兄弟五人外,趙琪一家在原籍掖縣西關(guān),竟無一位近支本家,給人感覺與獨門獨戶無異。這也難怪會有人質(zhì)疑趙琪的出身。

?

          ——————————


      吳郁生撰《東萊趙琪略歷》· 緒言

緒言:
予友趙君瑞泉,當(dāng)代杰士也。今方任青島特別市市長,兼華北政務(wù)委員會委員,抱經(jīng)世才略,具世界眼光。溯自溯自筮仕以還政聲治績,昭昭在人耳目,有囗皆碑,名馳中外,而瑞泉則自視燄(炎改欠)然不矜不伐,其謙懷撝抑實深欽佩。茲經(jīng)鄉(xiāng)里耆舊周諮博,訪綜其以前行誼事實,輯為略歷并各出所存肖像影印成帙,庶使當(dāng)世咸識其人,而知其事聊慰景仰之忱云爾,爰綴數(shù)言弁諸簡端。庚辰年三月,古元和純齋吳郁生撰于青島寓樓,時年八十有二。


    吳郁生撰《東萊趙琪略歷》· 正文

趙琪,字瑞泉,山東掖縣人也,其先為蜀人,明初遷于掖,遂為邑之望族,其六世從祖見田公,昆仲三人,明萬歷間,仕至卿相,號東萊三鳳,
八世從祖琨石公,明崇禎間,拜東閣大學(xué)士,昆仲五人,俱為顯宦,世稱趙氏五龍,自明迄清,簪纓相繼,考祥齋公,學(xué)優(yōu)不仕,妣楊太夫人,為同邑名家女,幼嫻禮教,以賢孝聞,子五人,惟君最幼,奇疑英穎,見者即許為大器,光緒二十四年,德占膠州灣,祥齋公以外患日迫,非有新知實學(xué),不足以應(yīng)世變,命君負(fù)笈赴青,考入德文學(xué)校,弱冠畢業(yè),初充青島巡警廳翻譯,嗣調(diào)充膠濟(jì)鐵路翻譯,金嶺鎮(zhèn)礦務(wù)公司翻譯,升充濰縣坊子礦務(wù)公司總翻譯兼華洋文案。三十四年,津浦鐵路北段總辦,李公德順調(diào)為翻譯委員,是時象胥之學(xué),士大夫習(xí)者尚鮮,君英才卓犖,素為德人所欽重,是以當(dāng)?shù)栏傁嘌訑垺Py(tǒng)三年,君在津浦鐵路泰安工次,適濟(jì)南德華銀行華記室,挾華人存款數(shù)十萬以遁,德華藉詞圖賴,債權(quán)人憤甚,顧計未有所出也,君乃毅然主與訟,且愿任奔走交涉之難,于是公推為代表,與德華銀行對簿己獲直矣。德華銀行復(fù)上控于其國之最高法院,是時津浦鐵路工程將竣,君為義憤所激,乃于民國二年,決意辭職,遠(yuǎn)涉重洋,與德華銀行辨曲直于柏林最高法院,適德國工學(xué)博士巴賀(曾在膠濟(jì)津浦兩路任職),政治法學(xué)博士謀樂(曾在青島法院服務(wù)),與君為故交,因得介職德國諸名流學(xué)者,交游日廣,見聞益多,更于歐美外交家之方略,心領(lǐng)神會,是以對于德華銀行之債務(wù)訴訟,據(jù)理抗?fàn)帲偌艺鄄粨?,柏林法院卒直其言,判令德華銀行償還本息,義聲榮問,震耀中外,折沖長才,由是嶄然露頭角矣。

          ——————————


?           趙琪好友吳郁生寓居青島別墅

正陽關(guān)路19號吳郁生舊居別墅,20世紀(jì)20年代末,“八大關(guān)”度假區(qū)已開始建設(shè),1930年他又在正陽關(guān)路今19號建一別墅。吳郁生,字蔚若,號鈍齋,江蘇吳縣人,清光緒進(jìn)士,官至郵傳部尚書、軍機大臣,也以書法著稱。

清亡,建立民國,吳郁生舉家來青,筑宅于湖北路33號,人稱“吳公館”,與于式枚等相鄰。

國民黨的國民政府接管青島以后,趙琪也成了寓公,“無官一身輕”,與吳郁生仍常有來往,是吳郁生寓青期間結(jié)識的新朋友。吳郁生臨臨終之前己經(jīng)出書《東萊趙琪略歷》,其書述1938年1月,日本帝國主義二次占據(jù)青島,成立偽青島市公署,令趙琪出任偽市長,趙琪不敢拒,充當(dāng)了漢奸市長,曾向吳郁生訴內(nèi)心之苦。因趙琪不是鐵桿漢奸,1943年3月被免職,由姚作賓任漢奸市長??箲?zhàn)勝利后,姚作賓以漢奸罪被捕,因作惡多端被判死刑,而趙琪未被起訴。他的女兒趙仲玉是中共地下黨的聯(lián)絡(luò)對象,在青島解放前夕發(fā)揮了一定作用。趙仲玉是著名美術(shù)家,青少年時已受惠于吳郁生。吳郁生與劉廷琛兩宅相距僅200余步,因而也有往來,吳郁生為劉廷琛的草書陶詩寫了跋,并為劉廷琛寫《潛樓讀書圖》五律一首,其中有詩:“橫海吹海立,群鷗色然驚。風(fēng)定云自還,喜詠滄浪清……中夜枕書臥,且聽波濤聲?!?/p>

他晚年寓青達(dá)30年,鐘情嶗山,多次往游,并住于山中。商務(wù)印書館編印出版《中國名勝》叢書,第二十二種為《嶗山》,就由吳郁生與次子吳曾壽編纂,吳郁生寫了“弁言”:嶗山位于山東即墨縣東南海濱,峻而險,奇而深,實測海拔三千八百尺,其高蓋相見,故古有“泰山自言高,不如東海嶗”之語。《寰宇記》云:“秦始皇登嶗山,望蓬萊。”其時驅(qū)民修道,群以為苦,其處名也以此。唐、宋上好方士,道家以興,遂以此幽奧之區(qū),為養(yǎng)真之所。元初,丘處機以帝者師,賜號長春真人,休養(yǎng)于此,宮觀之盛,于斯為最,至今已漸呈衰象矣。山中除華巖庵為佛寺外,宮觀道院尚存二十處。余等僑居青島,去其地不百里,暇輒蠟屐往游,尋幽探奇,幾窮其境。私意足跡所及,唯此山差能傳雁蕩、黃山之神,而隴峭雄深,又另辟一面目,不可謂非海內(nèi)勝境也。合前后攝影數(shù)十幀,急付珂羅版精印,以饗世之好游者。


 附錄                  吳郁生

軍機大臣吳郁生 ,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人,居蘇州白塔西路。為嘉慶戊辰科狀元吳延琛之孫。清代進(jìn)士,光緒三年(1877)授翰林,曾為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四川督學(xué),主考廣東,康有為出其門下。戊戌政變,六君子被戮,西太后因康有為出其門而不用鈍齋。及至西太后死,乃任郵傳部尚書,軍機大臣。辛亥革命后,返蘇州故里,遷居三多橋巷。
                    學(xué)識
寓居青島,極愛游覽嶗山,幾乎遍歷其勝,凡所游之處,不僅攝影留念,而且將每一處風(fēng)景及名勝傳說皆用文字作扼要記述,編列了《嶗山名勝目次及旅行須知》,從嶗山獅子峰至嶗東之馬山共32處,每處都有照片和詳細(xì)介紹。該影冊由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影印出版,書名為《中國名勝第二十二種嶗山》,吳郁生在該書冊之扉頁題寫"嶗山勝景"四字,并撰寫序言。青島匯泉灣小魚山頂湛山精舍(佛學(xué)講經(jīng)場所)東側(cè)牌坊原有吳郁生所題“回頭是岸”。
吳郁生善詩文、工書法,為清末民初時著名書法家,在北京故宮與同僚潘伯寅(蘇州人)、翁同和(常熟人)留有黑跡甚多。常作正楷、行書。字體初書歐陽率更,后入李北海之室。能參合鐘、歐、顏、柳,錯綜變化,晚歲喜撫麓山李秀碑體,善書擘窠大字,樸藏剛健,渾厚老當(dāng)。而細(xì)骨豐肌,為共書法特色。曾為蘇州園林、廟宇、磚刻門樓、匾額,題詞不達(dá)意者眾多。如為古典園林獅子林所書“獅子林”三字,綜合歐陽詢、顏真卿字體,頗有古風(fēng)。
                     愛好
其性耿直謙和,晚年好行善舉。1930年后曾以舊作數(shù)件捐贈“蘇州冬季書畫濟(jì)貧會”和“蘇州書畫賑災(zāi)會”。又于1931年1月書“看公倒海取明月,試以銀鋪問梅仙”對聯(lián)捐獻(xiàn)“蘇州孤兒院?!币詴Y,標(biāo)價出售,救濟(jì)孤貧。
他又嗜電影成癖,無論國產(chǎn)片、舶來處(國外片),只要新放片子,幾乎場場必倒,以為晚年的樂趣。
1940年吳郁生病故于青島,享年87歲。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