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投資收益有種錯誤的理解,仿佛把錢放進股市才是投資,錢沒進股市就不是投資。在這種思想的誤導下,他可以接受很大比例的資金躺在銀行賬戶里,之后為自己股票賬戶有20%的投資收益而沾沾自喜,甚至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股神戰(zhàn)績。 這其實完全是自己騙自己。 你買入股票是投資,你將現(xiàn)金放在保險柜里吃灰是投資,你買了3.5%利率的三年定期存款是投資,你開了一家奶茶店是投資,你在自住之外買的房子也是投資。 從擁有第一筆消費剩余時,我們的投資生涯就開始了,而且365天x24小時從不休息,一直持續(xù)到離開人世才算罷手,區(qū)別只是投資了不同類型的資產。 將我們生活必需之外、消費剩余之后的資產全部視為投資投資,讓這些投資資產永遠以收益率更高的狀態(tài)存在,才是正確的投資態(tài)度。 長期來看,股票是收益率最高的資產,這應該是投資者的常識。 《股市長線法寶》中的這張神圖無可爭議地證明了這一結論。 在此思想的指引下,我們應該盡量將投資資產,尤其是現(xiàn)金,轉化為股票形式。這也是為什么不少知名投資人說到此時都會強調,其99%的投資資產都是以股票形式存在。 但對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來說,這個轉化的過程不是一件簡單或有清晰路徑的事。 大多數投資者都不是全職投資,每月有工資收入,年底有年終獎,偶爾有些一次性收入,如果股價不在理想買點以下,如何買入總會有些糾結。 股價不在理想買點以下時,有錢時應該怎么買? 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本文中說說當下我對此的思考。 1、大師的模板 首先看看唐朝老師是怎么做到。 唐朝老師將自己的投資實戰(zhàn)體系簡化為三句話: ①符合三大前提的企業(yè),三年后合理估值=第三年預計自由現(xiàn)金流x(1-無風險收益率),高杠桿企業(yè)打七折。 ②三年后合理估值的 50% 為目前的理想買點。三年后合理估值x150%或者當年50 倍動態(tài)市盈率,二者中較低值為一年內賣點。 ③買點買入,賣點賣出,中間呆坐不動。 第三點就是唐朝老師建議的買入方式:買點買入。 如同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建議“普通投資者”只買寬指數基金,買入個股是格雷厄姆、巴菲特這類專業(yè)投資者的事。只在買點買入,基本可以看作是唐朝老師給“普通投資者”的建議,對于他這種專業(yè)投資者,從合理估值就開始下手了。 2021年下半年時,在說到買入分眾的步驟時,唐朝老師說道: “2012~2021年,分眾十年總利潤是369億,年度平均利潤是36.8億,合理市盈率區(qū)25~30倍,分眾傳媒的合理估值視為1000億±10%。 7折為理想買點,理想買點為700.估值上限的150%為一年內賣點,賣點數據為1000×1.1×150%=1650。 目前為2021年下半年,買賣點上調10%。即理想買點770億元,合理估值1100±10%。價投不搞一毛換一毛,買入起點設定為1000億元,此價位買入5%,每下跌100億增加5%的倉位,在770億市值將倉位加滿至15%。 7元——5% 6.3元——10% 5.4元——15%” 2021年,唐朝老師給洋河的買入步驟: “今天開盤買入約3%的洋河,成交均價165.99元。買入的原因很簡單,跌到了當年合理估值區(qū)間中值(90×27.5=2475,對應股價約164元出頭)。后續(xù),如果洋河能從當前市值繼續(xù)下跌,大約每跌100億,我會增加2%持倉。目標在2100億之前,配滿洋河預計倉位的上限25%(現(xiàn)在19%)?!?/span> 老唐基本上是不會等到理想買點才開始買,而是合理估值和理想買點之間設置買入梯度,一路從合理買到低估。 這種買入步驟,用老唐自己的話總結就是: “確定性越高的企業(yè),越偏向于合理之下就買。確定性越低的企業(yè),越偏向等到買點再下手。如果更傾向于對波動無感、更在意最終的收益率,偏向于合理就買;如果更傾向于寧愿收益低點,也不想承受大幅波動,就偏向于等到買點。不存在完美的策略,關鍵是想明白自己所做決策的依據及利弊,并坦然接受結果?!?/span> “我對波動基本無感,更偏向于合理之下就開始買入,買點位置要出清現(xiàn)金的。資金比例分布更多的與確定性關聯(lián)。在個股上,對于茅臺、騰訊、洋河、古井這四只股票,我個人認為增長確定性相當高。如果我賣出了全部或部分,我更傾向于在當年收益的25倍之下就開始買入,買點位置就出清現(xiàn)金。對于確定性相對稍低的企業(yè),比如分眾和海康,我如果賣出了,會考慮在當年凈利潤的20倍以下買入,同樣到買點出清現(xiàn)金?!?/span> 投資中沒有絕對的完美主義,不是非黑即白的。我們當然希望股價一直處于理想買點以下,但從時間比例上來說,這個時段占比很小,而且常常與我們的資金錯配。當我們有錢時,絕大部分時刻都是處于買點和賣點之間的灰色地帶。 “股價不在理想買點以下時,有錢時應該怎么買?” 這個問題推到盡,可以簡化成兩個具體問題:一是你意圖在股市中掙什么錢,二是你對于波動的承受能力如何。 2、我們在股市中掙的是什么錢 絕大部分人是厭惡下跌的,那種感覺就像賺到的錢又被搶了回去。下跌之所以讓很多人難受,是因為人們在心中把“市值”等同于“銀行存款余額”,把“浮贏”等同于“已經實現(xiàn)的盈利”。 要想減輕甚至消除回撤帶來的痛苦,首先需要有正確認知,把“市值”與“銀行活期存款余額”區(qū)分開,把“賬面浮動盈利”與“已經實現(xiàn)的內在價值”區(qū)分開,把“股價波動”與“永久性損失”區(qū)分開。 長期來看,優(yōu)秀企業(yè)股權的投資回報是最高的,遠高于黃金、債券等投資手段,甚至超過一線城市的房產。企業(yè)股權投資者,通過股票占有的是優(yōu)質企業(yè)的一部分所有權,是整個經濟體系中有生產力最高的一類資產,完全可以不依賴牛市變現(xiàn),也能獲得優(yōu)異回報。如果企業(yè)真實盈利增長,股價不斷下跌,投資者將獲得難以想象的高回報。因為資本是逐利的,所以企業(yè)真實盈利保持增長的情況下,妄想遇到股價長期、持續(xù)地下跌的美事,幾乎是不可能的,其他資本一定會逼你在股價上賺錢。 朋友 @門前一棵大楊樹 分享給我這張圖: 8家酒企中,5家是十年十倍以上的牛股。找到優(yōu)質企業(yè)之后呆坐不動的收益已經非??捎^了,你甚至在偏貴的價格買入也能暴富。 投資者真正要關注的,應該是企業(yè)真實盈利的增長,只要它是增長的,你的回報就不會差。 所以說,走巴神一路陪伴優(yōu)質企業(yè)成長的投資者,追求的投資收益應該是來自于優(yōu)質企業(yè)自身增長,是盡量占有更多的優(yōu)質公司股權。 現(xiàn)金是最垃圾的一種資產,除了應付日常生活所需(這種錢根本就不應該成為投資資本)之外,財富應該盡量避免以現(xiàn)金及類現(xiàn)金資產存在。投資者在股市的核心目的,是在合理的價格參股成為優(yōu)質企業(yè)的股東,享受企業(yè)經營帶來的不斷增長的凈利潤(自由現(xiàn)金流),保證我們的購買力不斷增加。 從投資的底層邏輯上來說,只要企業(yè)的市值在合理估值之下,用現(xiàn)金去交換股權,邏輯上都是正確的。 3、留有安全邊際,也要利用市場先生 但我們可能會看錯,所以我們投資時要預留安全邊際,要考慮到可能某些假設會出現(xiàn)偏差,并給自己沒有預料到的意外事件留有余地。 這也是我們設定一個理想買點的作用:在當前價值的某個折扣值以下買入,預留一定的安全邊際,給假設出錯或沒有預料到的意外事件留下緩沖空間,并意圖在出現(xiàn)這些錯誤或意外后,依然能夠獲得較好的投資收益。 目標三年一倍,預留的26%的年化收益率中包含了很大的安全邊際,保證部分投資對象較預期出現(xiàn)較大偏差時,仍然能夠獲得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10% ±2%視為市場平均回報水平,即長期投資指數應該獲得的收益率),三年依然能至少賺26%。 意圖在合理的價格參股成為優(yōu)質企業(yè)的股東的時候,我們要留有一定的安全邊際,同時,我們也要利用市場先生的瘋癲。 所謂“市場先生”,來自巴菲特的老師、證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的寓言。 其故事說,當你在股票市場中,會遇到一個叫“市場先生”的人與你進行交易。每天“市場先生”一定會向你報出一個他樂意購買你的股票,或將他的股票賣給你。 在他認為世界末日快要降臨的時候,他會不惜血本拋售一切,以換取他認為安全的現(xiàn)金,這時股票價格就會被壓低到一個難以置信的低位。 在他認為世界快要變?yōu)樘焯脮r,他會不計代價搶購一切,以換取他認為可以快速增值的股票,這時股票價格就會被哄抬到一個難以置信的高位。 另外,“市場先生”還有一個可愛的特點,他從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市場先生”所說的話被人忽略了,明天他還會回來,同時提出他新的報價。 市場先生的瘋癲就是股市的波動,波動是股市永恒的狀態(tài)??v觀人類投機歷史,資本市場的瘋狂從來不會“恰到好處地在合理位置停下”。人們的情緒總是在過度恐懼和過度貪婪之間搖擺,就好像一個鐘擺圍繞著中點(合理估值)蕩來蕩去。投資者來到這個市場,利用人們的過度恐懼買入。同時也別放過人們的過度貪婪,在鐘擺蕩向另一邊賣出,獲取更大利潤,才對得起自己的研究時間和投入成本。 理想情況是我們只在理想買點以下買入股票,但股市里很少提供這樣的機會,可能還沒跌到買點就轉頭向上,之后很長時間股價都高高在上,導致我們錯過了最重要的企業(yè)自身增長帶來的收益。 如果我們的買入策略是只在理想買點買,實際上是在預測市場先生的出價。 市場先生是瘋的,市場先生的出價,只能(等他出價后)無情地利用,不能(在他出價前)預測(并根據預測采取行動)。 投資者在股價下跌到合理區(qū)間后開始買入,一路買到理想買點,越跌越買,才是最合乎邏輯的操作。 這套邏輯里,唯一需要克服的是如何坦然面對理想買點之后的繼續(xù)下跌。 如果不是企業(yè)生存土壤鹽堿化了(企業(yè)盈利能力下降甚至消失),那么買點之后股價的繼續(xù)下跌,有錢就繼續(xù)笑納,沒錢或已經買到了倉位上限,呆呆地看著就好 有人問唐朝老師:“同樣的資金,700買入和400買入,股數少了近一半,未來的收益會也差了近一倍,那些700左右買進騰訊的人,心情應該很煎熬吧?” 唐朝老師回答說: “其實也不算多嚴重。記得2013年前后,我在220元開始加倉茅臺時,最低跌到過118,持續(xù)了大概兩年時間,和今年700加倉跌至400的也差不多。后來回望,無論是220還是158,118,都是送錢,差異并不是很大。差異真大的,反而是那個過程中,有沒有買進并持有。當然。如果知道400能買到,傻子才700買!只是殘酷的現(xiàn)實告訴我,大部分等400買的人,等股價4000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僅400沒買,800也沒買。就好比我200買茅臺的時候,很多人等150,其實到了150,他們又等100,然后到1500的時候,后悔自己沒有在118.01買入?!?/span> 投資者在股市的核心目的,是在合理的價格參股成為優(yōu)質企業(yè)的股東,享受企業(yè)經營帶來的不斷增長的凈利潤,這是我們投資思想的底層邏輯,市場先生的饋贈只是順手拿著的,而不要為了他的饋贈,而成為了市場先生的牽線木偶。 想清楚了掙什么錢,我們得出這樣的投資底層邏輯:一是我們的目的就是獲取長期的企業(yè)增長,優(yōu)秀企業(yè)的增長本身已經足夠令我滿意。二是適當利用市場先生的饋贈。價投不做一換一的交易,要在便宜的價格買入;但我們不可能準確預見市場先生的癲狂程度,不能跟隨他的瘋癲情緒而行動。 我們在今天買入,伴隨著優(yōu)質企業(yè)經營利潤的不斷增長,我們的財富增長水平會高于社會財富平均水平,這部分財富是我們必須確保自己賺到的。同時,股市的存在,讓我們額外有機會在低于25倍,比如20倍、15倍甚至更低水平參股,以及偶爾給我們創(chuàng)造機會在50倍甚至更高市盈率賣出,再贈予我們部分利潤。這是市場給我們的意外之財。得到了,錦上添花;錯過了,不影響我們的良好收益。 投資體系,不應該建立在對可能的小概率失敗的躲避上,應該建立在大概率的必然勝利的追逐上。 4、對買入步驟的設定 綜合以上思考,我得出了我對買入步驟的結論: 買入起點=理想買點×1.2(或當年合理估值,取低者),買入起點和理想買點之間設置買入梯度,買入起點開始買入,理想買點位置出清現(xiàn)金,買足倉位。個人習慣是均分的三梯次,兩者之間設置一個買入中點。 小于5%的新資金,丟給當時股價在買入起點以下、并且沒到倉位上限的企業(yè)。 大于5%的新資金,耐心等待,按照三梯次買入。 如下圖所展示的: a.為什么要梯次買入 假設我們準備投資X股,其理想買點的股價是1元,買入中點的股價是1.1元,買入起點的股價是1.2元,X股的倉位上限是15%。分三次各5%買入,每次買入5萬元,則買入起點買入了41666股,買入中點買入45454股,理想買點買入50000股,合計137120股。 平均下來每股成本是1.094元。比都買在理想買點的成本高了9.4%。 在我看來,相對于看對或是看錯還說,這9.4%的差距并不那么重要。 如果看錯,腰斬和虧9.4%沒啥區(qū)別。如果看對,翻了幾倍時有沒有那9.4%在手,對我來說也啥感覺。 如果我為了貪圖這9.4%的便宜,而錯過了這只優(yōu)質公司,錯過了之后的10年5倍、8倍、10倍,那才真是虧大了。 市場先生正常表現(xiàn),我一定有機會在買入起點買上1/3的預設倉位,不枉我費心研究企業(yè),這部分是我該賺的;市場先生加把勁,我可以在買入中點買入2/3的倉位,分量十足,我在這家企業(yè)上也能賺夠;市場先生瘋癲起來,我能幸運地在理想買點以下買足倉位,有錢就買,賺得盆滿缽滿。 b.為什么不只在理想買點買的數學分析 越是優(yōu)質的企業(yè),為理想買點等待越久,你虧得越多。 假設有這樣一個符合三大前提的優(yōu)質企業(yè),其未來十年的凈利潤增速的20%,當前的理想買點是N+3年后合理估值的一半。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優(yōu)質企業(yè)的理想買點是隨著合理估值的增長而增長的,在復利效應的催化下,時間越久,理想買點的提升越多。 如果我們在第一年,以合理估值“1”買入,是優(yōu)于在第二年的理想買點“1.04”買入的。如果理想買點在第三年或者第四年才姍姍來遲,意味著投資者的等待讓他錯過了之前的24%和49%的回報。 如果這家企業(yè)是未來十年年增速25%的大牛股,那等待理想買點帶來的機會成本更大。你所放棄的東西才是成本??嗫嗟却龑е履惴艞壛吮緛砜梢再?4%的機會,那就是損失了24%收益,雖然這損失并不會體現(xiàn)在你的持倉市值上,但它是真實存在的。 如果只等理想買點,這家企業(yè)越是優(yōu)質,等待時間越久,虧得越多。 理性的投資者應該占高估的便宜,不占低估的便宜。高估的便宜如果占不到,持有優(yōu)質企業(yè)的股權本身的回報已經很滿意了。而如果沖著低估的便宜去,卻沒有占到,持有類現(xiàn)金資產會導致我“一生窮,窮一生”的。作為走巴神一路陪伴優(yōu)質企業(yè)成長的投資者,我愿意承受合理到低估的波動。 c.找到理想的企業(yè)不容易 據我了解,有部分朋友對在合理估值開始買入是很有意見的,他們認為,價值投資者就應該等到理想買點,如果不想等太久,對應措施不應該是放松買入條件,而應該是擴大能力圈。 對某些優(yōu)質公司來說,很多年(3~5年以上)都到不了理想買點是常態(tài)。不在一棵樹上吊死,尋找其他目標,當然也是一個理性選擇。 但是,在我看來,擴大能力圈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砍柴的以為皇上都挑著金扁擔, 陜北老農以為領導每天吃最好的辣椒,星際科幻小說里想象的還是帝國和宮斗戲。想來可笑,對吧?但如果我們超出自己的能力圈,我們也是一樣可笑。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還不知道的。 世界上大多數東西我們并不懂,或者一知半解,懂得很膚淺。只有少數東西,由于我們可以有過深入的接觸和了解,才有深刻的理解。將能力圈限定在自己真正理解的、擁有穩(wěn)定的行業(yè)環(huán)境和商業(yè)模式的公司,往往是投資者獲取高額回報的關鍵。 許多聰明人,容易落入的陷阱是,覺得自己在某個領域成績不錯,誤以為解決別的領域的問題也駕輕就熟,沒有做太多功課,就冒然的對別的行業(yè)、別的公司下結論,結果變成了送財童子。 當我們能夠高度自控,把自己大部分的投資老老實實限定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和公司內,限定自己能力的邊界,你就比99% 的投資者的起點要高了一大截。否則,就和去賭場里賭徒沒有任何差別。 所以,與其尋找其他新目標,我的選擇是優(yōu)先提升對波動的承受能力,讓自己有能力在合理估值以下就買入熟悉的公司。 d.新資金的買入 新增資金量比較大時,加倉和新買入時考慮的問題一模一樣,而與手中已有的持倉浮虧或浮贏都沒有關系。 多少的新增資金量算是比較大? 唐朝老師認為:“新加入的資金量多小算比較小,自己定。我個人覺著5%以上就屬于比較大了。如果你年齡比較?。?小于四十歲),或者總資本比較小,這個比例我覺著還可以放大點兒?!?/strong> 學習首先要假設大師是對的,我直接取5%這個值。 價值投資者多少都會厭惡持有現(xiàn)金的思維。當新增小于5%時,例如我們每月的收入相較于投資總額來說很小,消費剩余之后錢,直接丟給當時股價在買入起點以下、并且沒到倉位上限的企業(yè),對我來說是省心省力的操作。對我來說,生活必需之外、消費剩余之后的資產全部都是投資投資。當這筆錢比較小,不值得去浪費太多精力的時候,讓這些投資資產以收益率更高的狀態(tài)存在,我認為邏輯上是對的。 這是一個投資的灰色地帶,我不清楚這是不是最優(yōu)的操作。但我想更重要的是,不管做什么決策,接受就好了,不患得患失。 e.所有投資對象都是統(tǒng)一的買入步驟 不同的企業(yè),其獲取現(xiàn)金的確定性、能持續(xù)獲取現(xiàn)金的數量、面臨的競爭環(huán)境以及持續(xù)獲利所需的資本投入是不一樣的。對此估值過程需要有所反應,即估值要反應對企業(yè)的成長預期。這些區(qū)別,在老唐估值法中通過兩個途徑去反映。 首先,在無風險收益率取值區(qū)間內,通過取上限、中間值或者上限,體現(xiàn)少許的保守或樂觀,反映自己對企業(yè)盈利質量、確定性及成長性的看法。 其次,老唐估值法計算的是三年后合理估值,變量不是當年自由現(xiàn)金流。這個三年,就是為了容納和反映投資者對不同類型企業(yè)的理解和認知。投資者對不同企業(yè)面臨的競爭環(huán)境、獲利的確定性、成長性的不同看法,就落實在對三年后凈利潤的預判里。 因此,我認為在買入步驟上可以統(tǒng)一步調,不需要對不同企業(yè)再進行區(qū)分。 f.不要受近因效應影響 短短三個月,騰訊的股價從200漲到了400,如果近期有筆新資金,你的騰訊倉位還沒到上限,你會買入依然在買入起點以下的騰訊嗎? 我會。 但我相信很多人不會買了 。人性中有個根深蒂固的習慣:總是朝后視鏡里看風景,而不是從前擋風玻璃中觀察。他們不是根據內在價值做判斷,而是根據感覺去調整,會把不久前出現(xiàn)的低價當做理想成本,高于那個低價買入就覺得自己虧了。 理性的投資者不應該看漲了還是跌了,應該只看內在價值只看實時市值和估值之間有沒有明顯的便宜占。有,就交易;沒有,就不交易。 我們應該牢記,一家企業(yè)便宜還是貴,跟它過去曾經到過多少市值完全沒有關系,只跟它當前及以后的盈利能力有關。 這點是投資常識,但很多人卻有意無意地在此犯錯,這里再強調下。 g.重要的是有一個標準 唐朝老師一直強調,準確估值是整個體系里最不重要的一部分。 相較于估值的準確,投資中更重要的是——要有個價,設定好買點和買入步驟,且必須是提前很久設好的,不是被近期的市場波動干擾出來的。 嚴格而清晰的買入步驟,就像褚時健給農民規(guī)定的樹坑尺寸一樣,本來稍大點或稍小點都沒啥問題,但必須規(guī)定成準確的、呆板的、不知變通的標準。若沒有明確的規(guī)則,投資者大概率會在近因效應的干擾下,根據主觀相機而動。 前進的道路上,我們在當時經過嚴密地分析,從事實和邏輯上認為沒錯,就這么干了,一只腳就可以跨進去了。 有人會說,那這樣可能不是最優(yōu)的路吧? 肯定有更好的路,但我這條路已經有八成勝率了,已經是足夠我變富、未來暴富的康莊大道了,走下去我不虧。這遠比鬼打墻不知道怎么走強多了。 注:本文是在老唐估值法下的思考,為求論述清晰完整,文中藍色文字是摘自唐朝老師的原文。 點擊“贊”和“在看” 您的認可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