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第一卷 上焦篇 濕溫、寒濕
四六、太陰濕溫,氣分痹郁而噦者(俗名為呃),宣痹湯主之。 上焦清陽膹郁,亦能致噦,治法故以輕宣肺痹為主。 宣痹湯(苦辛通法) 枇杷葉(二錢) ,郁金(一錢五分), 射干(一錢), 白通草(通草,一錢), 香豆豉(一錢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宣痹湯( 上焦宣痹湯):枇杷葉10克,郁金10克,射干5克,木通5克,香豆豉8克。5味,加水1000毫升,煮取350毫升許,分2次溫服。
適用范圍頑固性咳嗽、慢性咽喉炎、濕熱性胸痹、心悸、多汗和眩暈的疑難雜病,上焦?jié)裼粲袩岬暮芏嗖∽C都可以適用 方劑名 上焦宣痹湯 組成 枇杷葉、郁金、射干、通草、淡豆豉 用量 枇杷葉(刷去毛)10g、郁金10g、射干6g、白通草3g、香豆豉6g 用法 水煎,分2次服。(水五杯,煮取二杯,分兩次服)
方解 方中枇杷葉味苦降泄,性寒清熱,入肺經(jīng)善清肺熱,降肺氣,化痰止咳平喘,入胃經(jīng)能清胃熱,降胃氣而止嘔逆,故能理氣化痰;郁金味辛能散能行,入血分能行血涼血,入氣分可行氣解郁,化濕解郁;射干泄熱利咽,善降火祛痰;通草輕清淡滲,善走上焦入肺經(jīng),能開泄水之上源而通調(diào)水道,引熱下降而利小便,故利上焦之濕。正如葉桂所言:“....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博,勢必孤矣?!笔?jié)駨南路掷?,不與熱相搏,熱自易解;香豆豉質(zhì)輕辛散,善宣郁熱。枇杷葉與射干配伍能降氣化痰濁;郁金配豆豉,宣痹通陽化濁;諸藥合方,宣泄上焦而祛濕熱之邪,理氣化痰能除胸咽之疾。綜上所述,枇杷葉、射干微苦降逆,郁金、豆豉,微辛通痹,加上通草利上焦之濕,諸藥共奏解郁開氣,化濕清熱之功。
方義 肺氣痹而不宣,故用枇杷葉、射干、香豆豉清宣肺氣,開肺氣之痹結(jié)。郁金行氣解郁,又能行血而開血分之痹結(jié)。通草清利濕熱,導(dǎo)水下行,與枇杷葉等宣肺藥物同用,又有開源截流之意。
配伍分析 癥狀就抓住喉嚨不適就行了,不管診斷什么病。只要有喉嚨的干癢痛、咽部異物感、有東西堵住的感覺(非實(shí)物阻塞)、咽癢導(dǎo)致咳嗽、喉嚨有痰粘著出不來、喜歡清嗓子這些癥狀,包括條文提到的因咽喉刺激引起的打嗝、想嘔等情況,都可以用上焦宣痹湯,雖然方子主要是處理“濕熱”的,但是有多種邪氣絞結(jié)的情況,也同樣適用,不管它是濕、熱、寒、風(fēng)什么邪氣,都可以用,都會有效。 如果整體病機(jī)偏寒一點(diǎn),感覺方子沒有什么溫藥的話,可以加點(diǎn)辛溫的藥,細(xì)辛、石菖蒲等。 如果喉嚨非常痛,到了扁桃體腫大化膿的程度,則到了火毒階段,用銀翹馬勃散更合適,也可以兩方合用。
銀翹馬勃散?連翹、牛蒡子各一兩(各30克),金銀花半兩(15克),射干三錢(9克),馬勃二錢(6克)。?上杵為散,每服6錢(18克),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清熱利咽。主治濕溫喉阻咽痛,癥見發(fā)熱,口渴,咽痛,吞咽受阻,脈浮。?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手足口病、急性化膿性扁桃炎、喉源性咳嗽等病癥。?本方原治濕熱之邪郁肺,而化火上阻咽喉,方用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開泄肺氣;牛蒡子疏散風(fēng)熱、利咽散結(jié)、射干解熱毒、利咽喉,二藥開氣分之閉阻;馬勃解毒消腫,清利咽喉為治喉痹喉痛專藥,用之以開血分痹結(jié)。諸藥合用共奏解毒利咽的功效。臨床如見咽喉不利較甚者,加滑石、桔梗、蘆根宣肺清熱化濕;呼吸急促多痰,加杏仁、車前子肅降肺氣,化痰利濕。?銀翹馬勃治喉咽,牛蒡攻毒合射干,不痛阻塞加滑石,桔梗葦根妙如仙。?《溫病條辨》卷一
為什么這么武斷的教大家用呢?因?yàn)檫@幾個藥的配伍確實(shí)非常精妙。 ①郁金:辛、苦,氣寒。純陰之品。宣,形氣解郁;瀉,涼血破瘀。郁金,既能形氣又可破瘀,局部的氣郁血瘀都可以清理。 ②枇杷葉:味苦,性平無毒。主除嘔和胃,解渴止嗽,下氣清痰。枇杷葉,下氣清痰,可以把氣往下順,又可以祛痰。 ③射干:味苦,微寒。利咽喉而開閉塞,下沖逆而止咳嗽,最清胸膈,善掃瘀濁。射干,開喉痹,降沖逆,掃瘀濁。 ④通草:味辛,平。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guān)節(jié),令人不忘。行血脈之瘀澀,利水道之淋癃。通草,通利九竅,可以通喉痹,利水道,局部的水濕之邪可以往下疏通。 ⑤淡豆豉:味苦,寒,無毒。主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又殺六畜子諸毒。 調(diào)和臟腑,涌吐濁瘀。解表,除煩。發(fā)汗解肌,調(diào)中,治風(fēng)溫癥懊憹。淡豆豉,有輕度發(fā)汗作用,又能除煩悶。 咽喉這塊的問題,就是要上下疏通,不要發(fā)生擁堵,這是基本治則。《黃帝內(nèi)經(jīng)》講“一陰一陽結(jié)謂之喉痹”,這塊的各種邪氣,病理產(chǎn)物絞結(jié)在一起是很常見的,病機(jī)不單一。 局部的氣郁、痰阻、血瘀、水濕都有了處理,再上下疏通,中間開喉痹。加上郁金、枇杷葉都有涼潤作用,可以對抗局部的干癢癥狀,咽喉不能燥。 枇杷葉、淡豆豉的組合:一個氣機(jī)往下走,加祛痰。一個往外發(fā)散,還能護(hù)胃和中。一升一降,還可調(diào)中。 (作者:bettyli 微信訂閱號:遠(yuǎn)志會) 適用范圍頑固性咳嗽、慢性咽喉炎、濕熱性胸痹、心悸、多汗和眩暈的疑難雜病,上焦?jié)裼粲袩岬暮芏嗖∽C都可以適用。
用藥特點(diǎn) 本方藥味平淡,貴在輕靈取勝。 郁金芳香氣竄,舒氣透濕,專開上焦郁滯; 枇杷葉清涼甘淡,清熱而不礙濕,肅降肺氣以助調(diào)通水道; 射干性寒昧苦,散水消濕,化痰利咽; 通草淡滲通經(jīng),導(dǎo)濕下行; 豆豉清香,也助解郁開胃以利運(yùn)濕。 五味相佐,共達(dá)宣透上焦?jié)癖?、清解上焦郁熱之功?br>郁金為血中之氣藥,兼入營血,欲行血中濕滯,非其莫屬,故其與枇杷葉清肺利氣之品配伍,一氣一血,心與肺兼顧,可為上焦?jié)駸嵬ㄖ沃A(chǔ)。
治病機(jī)制
上焦宣痹湯方以豆豉、枇杷葉、射干清宣郁熱;以郁金、通草宣利濕濁,也屬濕熱并治之法。但該方用藥比較奇特:取梔子豉湯,但不用梔子苦泄,而以豆豉合郁金宣郁以解濕熱或氣火之郁閉;因“屬肺氣賸郁”,故遵喻昌清燥救肺湯意,取枇杷葉清降肺胃,平咳止噦;射干清熱解毒利咽,《本經(jīng)》謂:“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通草淡滲利濕,可使上焦?jié)駸釓南露鴮?。全方輕清宣透,既宣散郁火,又通降肺胃之逆,且宣利三焦?jié)駸?。吳瑭自注說:“上焦清陽賸郁,亦能致噦,治法故以輕宣肺痹為主?!秉c(diǎn)出了本方治噦的機(jī)制。
辨證要點(diǎn) 有胸咽自覺痹阻與輕度郁熱的現(xiàn)象 具體如: ①自覺咽梗或喉阻,局部或有微痛,或有漫腫暗紅,或咽干不欲多飲; ②自覺胸悶不舒,或有微咳不爽,或胸微痛,或喜深透氣或嘆氣; ③常喜咳咯清嗓,有痰感,但咳咯不爽,痰白而粘稠不易咯出(因?yàn)樘翟诮鼓だ锩?,不在氣管里面,所以固著在那,很難搞出來,也是病在焦膜的一個特點(diǎn)); ④舌象、脈象不一定有突出改變,比較常見的是:舌質(zhì)稍暗紅,舌苔薄白膩;或脈兩寸獨(dú)沉,或一寸沉而另一寸浮。(如果兩個都浮,那可以考慮下銀翹馬勃散) 特征性證呃逆頻頻,咽中不爽,舌紅、苔薄黃白相間而膩者。
鑒別要點(diǎn) 與外感風(fēng)熱相較,經(jīng)脈、表證不典型;與心肺臟病比較,里證不突出;多屬與上部胸膜比鄰兼涉之癥。 具體如: ①或有寒熱外癥,但并不顯著;或微發(fā)熱而不惡寒,但口不渴;或微惡寒而不發(fā)熱; ②或有咳喘,或有心悸。但均不嚴(yán)重;或看似急重,但心肺并無顯著器質(zhì)性改變; ③或與外感史有關(guān),但多為后遺病癥,久久難愈。
主治 濕中夾熱,郁痹上焦。宣透上焦的濕熱,清解上焦的郁熱?;蛑畏谓?jīng)濕熱,氣分痹結(jié)而噦者。亦治肺氣痹郁,胸悶不舒,皮膚蒸熱者。亦治濕中夾熱,郁痹上焦。常用以頑固性咳嗽,慢性咽喉炎,濕熱性胸痹、心悸、多汗和眩暈等病癥,癥見上焦?jié)裼粲袩幔匮首杂X痹阻,或有輕度的郁熱現(xiàn)象,臨床亦適用于符合上癥的流行性感冒、肥厚型慢性咽炎(病程半年以上,咽部粘膜充血肥厚,咽后壁或咽側(cè)束有呈顆粒狀或片狀隆起的淋巴濾泡)、鼻炎(鼻后滴流)、咳嗽、咽喉炎、梅核氣、甲狀腺問題、頸椎問題、食管炎等等,要注意四診合參,準(zhǔn)確辨證。
適應(yīng)癥 發(fā)熱,四肢關(guān)節(jié)灼痛,有汗,口渴,胸脘痞悶,小便短,舌紅,苔微黃,脈滑數(shù)等。 ①吳瑭原治證:太陰濕溫,氣分痹郁而噦者。 ②從臨床經(jīng)驗(yàn)看,本方可用于治療濕熱郁閉肺絡(luò)而引起的咳喘;濕熱郁阻咽喉引起的咽喉疼痛、梅核氣;濕熱阻痹上焦、肺胃失于清降而引起的呃逆等證。
證析 呃逆的基本病理是膈膜痙攣,引起痙攣的原因卻與五臟功能失調(diào)和氣血津的盈虛通滯有關(guān)。舉凡上焦氣痹,陽明實(shí)熱,痰飲停滯,瘀血阻隔,肝氣郁結(jié),中焦虛寒,真陰欲竭,腎陽衰微,均可引起呃逆。本方證屬上焦氣痹機(jī)理。三焦膜腠是津氣運(yùn)行通道,設(shè)若外邪相侵,肺氣失宜,濕凝氣痹,引起膈膜痙羍,即呈呃逆。胸悶不舒,皮膚蒸熱,亦是肺氣失宣,濕凝氣痹證象。
病機(jī) 上焦?jié)駸帷裼艚蠲},肺衛(wèi)失宣。 治則 宣痹,清熱,利濕。 治法 輕宜肺痹,開源截流法。 葉桂在《幼科要略》中所言“治肺痹以輕開上” ,為肺痹的治療提供了治療思路。吳瑭在此基礎(chǔ)上,演繹成“治上焦如羽,非清不舉”。故治療上焦?jié)駸峥人?,宜以微辛以宣透,微苦以肅降為原則。選方方面,若選用清金化痰湯、千金葦莖湯湯雖能化痰卻不能宣肺氣,用桑菊飲雖能輕宣肺氣卻不能化痰濕。故選用上焦宣痹湯為治療濕熱咳嗽的主方尤為適宜。
評價 (一) 上焦宣痹湯的組成很簡單,只有五味中藥。藥物平淡,輕靈取勝,此五味,能宣透上焦的濕熱,清解上焦的郁熱。本方宣散而不耗氣,化痰而不溫燥,止咳而不收斂,肺本為嬌臟,小兒又為稚陰稚陽之體,故本方溫和之性恰適合小兒之性。本方還可用于濕熱痹阻咽喉、鼻竅,凡是病機(jī)屬于上焦氣機(jī)痹阻都可考慮(在對癥的前提下)用本方宣暢氣機(jī)。 (二) 本方以苦辛之枇杷葉、郁金行氣解郁,和胃降逆;以苦寒之射干宣散胸中熱氣;以辛甘之豆豉開表透達(dá);配入一味甘淡之通草引熱下行,該藥能升能降,可入肺清熱,也能上行而通胃,在大堆辛通中獨(dú)起淡滲作用。這樣的配伍可使郁滯之邪氣在辛通流動中得到宣散,其病理產(chǎn)物濕邪則可在氣機(jī)宣達(dá)的運(yùn)轉(zhuǎn)過程中得以蠲除。 (三) 上焦宣痹湯雖原為溫?。ㄉ辖?jié)駵兀┒O(shè),但其重在舒氣透濕、宣達(dá)上焦的立方特點(diǎn),使其也可以在傷寒、雜病中得到推廣運(yùn)用。即凡是以濕邪郁阻上部氣機(jī)為主者皆可以此方加減化裁,如濕兼風(fēng)熱而發(fā)熱咽痛者,可合銀翹馬勃散;濕兼風(fēng)寒而惡寒頭痛者,可合小柴胡湯;濕兼痰阻而胸脘痞滿者,可加溫膽湯;兼部熱較重而胸中煩熱者,可并用梔子豉湯等。另外,臨床上因濕邪致病疑惑難辨,而少陽病機(jī)水火夾雜,尤其是三焦病位易與他臟互相牽涉,因此,臨床診治每多混淆,失治誤治,遷延日久。致病因夾雜、病位相兼的機(jī)轉(zhuǎn)頗多,故臨床上需要臨證察機(jī),靈活應(yīng)變,使藥和合。 上焦宣痹湯之所以可以在溫病、傷寒、雜病中靈活化裁而推廣應(yīng)用,其關(guān)鍵在于抓住主要病機(jī)的通約性,即六經(jīng)、臟腑、衛(wèi)氣營血、三焦等辨證綱領(lǐng),它們的生理病理基礎(chǔ)是自然相通的,是對不同層次、不同側(cè)面生命規(guī)律的側(cè)重表達(dá);不同的辨遷方法之問是可以融為一體、相互貫通的。如對上焦宣痹湯的主治病證,即可認(rèn)定位為少陽三焦氣分濕郁而偏于上焦之證。因此,若中醫(yī)同道能尋此所思,鍥而不舍地將中醫(yī)豐富而有效的方證內(nèi)容加以系統(tǒng)整理與臨證挖掘。在不久的將來,構(gòu)建一個寒溫溝通、內(nèi)外統(tǒng)一的辯證論治體系是完全可以預(yù)見的?。▌⒂h)
應(yīng)用 ①此方加木賊、半夏、黃芩、青皮、檳榔片、蘆根等藥,治療濕熱初起,頭部兩側(cè)脹痛,胸脅苦悶或痛,咽痛,苔黃而膩等證,每獲良效。是上焦兼少陽三焦并治的配伍形式。 ②對氣分痹結(jié),呃逆,胸悶較甚者,可與四逆散合用,增強(qiáng)行氣解痙功效。枇杷葉有解痙降逆作用,宜重用。
加減化裁治療 對于慢性肥厚型咽炎的患者,若咽中似有物阻,咽干微痛,咳灰色痰,胸悶,善太息,舌苔膩,脈弦。這些癥狀不能用風(fēng)熱犯上和陰虛火旺來解釋,應(yīng)考慮其主要病因是濕邪,由于濕蘊(yùn)上焦,肺氣胸陽不得宣達(dá),郁而化熱,煎熬津液成痰,凝痹于咽,則成此疾。 此疾多以濕邪為主,所以病勢纏綿,即使長期服用清熱、解毒、滋養(yǎng)之品,卻難達(dá)到根除的目的。宣痹湯則不然,方中郁金化濕解郁,枇杷葉理氣化痰,射干泄熱利咽,通草輕清淡滲,四藥合方,宣泄上焦而祛濕熱之邪,理氣化痰能除胸咽之疾,與是證頗為合拍,故能收到較好療效。
對比鑒別 對比半夏厚樸湯證候,上焦宣痹湯的癥狀表現(xiàn)是:一個是清嗓子,患者喜歡清嗓子,但是呢,又不會太不舒服,有時候感覺胸里面有個東西,想要咳嗽出來,但是用不上力,感覺不在喉嚨里面;一個是有梗阻感。怎么分辨梗阻感呢?患者覺得胸咽部位有點(diǎn)不通,或者?;蛘邜灒蛘哂袎浩雀?,或者感覺胸前有點(diǎn)東西,但是病人自己也搞不清楚。 梗阻感需要和梅核氣的半夏厚樸湯鑒別,咽喉異物感,不等于梅核氣,用半夏厚樸湯可能是沒有效果的。一般而言,梅核氣無形,如果用電筒照看咽壁,若可以看到濾泡或者漫腫大(就是有形了),則往往不是梅核氣。 喉痛的梗阻感病人其實(shí)特別多,問咽喉一定要問梗阻感?;颊呷粲梦魉帲赡芡匆蚕?,癢也消失了,但是呢,遺留下來了梗阻感,而且越用抗生素,梗阻感越重。這個時候就要想到這個是不是濕熱上焦了。如果用上了半夏厚樸湯,那么你喉嚨可能就更干,然后更痛了。 郁熱現(xiàn)象,比如會有點(diǎn)煩,有點(diǎn)口干,咽喉有點(diǎn)紅,睡覺有點(diǎn)不踏實(shí),或者摸這個脈搏,會有點(diǎn)快,或者一吃點(diǎn)辣的東西就喉嚨痛等。 喜歡咳咯清嗓子,有痰感,但是咯痰不爽,痰白而粘稠不易出(因?yàn)樘翟诮悄だ锩?,不在氣管里面,所以固著在那,很難搞出來,也是病在焦膜的一個特點(diǎn))。需要講話多的職業(yè),教師,講師,說話多的領(lǐng)導(dǎo)等都有可能有這些癥狀。 舌象脈象可以沒有什么特殊,或者舌質(zhì)有點(diǎn)暗紅,舌苔薄白膩,或者脈兩寸都是沉的,或者一寸沉一寸浮的(如果兩個都浮,那么就可以考慮下銀翹馬勃散)。碰到所謂的梅核氣,不要只想到半夏厚樸湯,還有個濕熱上焦的上焦宣痹湯。(中醫(yī)陳亮)
注意事項(xiàng) 由于濕熱互結(jié),如油入面,所以具有纏綿性,一般病程較長,切忌用收澀止咳藥,以免閉門流寇,也需與內(nèi)傷久咳進(jìn)行鑒別。 歌訣 《條辨》上焦宣痹湯,豆豉郁金杷葉嘗, 射干通草共五味,輕宣肺痹呃能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