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本來就是小學生成績的分水嶺,很多小孩子在一年級二年級的時候都是考兩個100分,家長為此興高采烈,而有的小孩子考個95分家長都生氣了,其實家長最該關注的就是孩子三年級之后的問題,成績好不好,主要看三年級之后的表現,甚至這決定的孩子未來所有的學業(yè)表現。 ![]() 我所帶的班級在一二年級的時候,每個班50個人,每次考試滿分的基本上都有25人以上,但是到了三四年級之后,滿分的就比較少了,大部分都是90多分,與此同時也會出現另外一個極端,總有幾個孩子只能考七十幾分,那么這些孩子為什么到了三四年級之后成績突然會產生變化呢? 首先,低年級的孩子的學習基本上是保姆式的,老師上課以及課后作業(yè),都是在老師和家長的全程呵護下完成的,換句話說,學習的質量還是挺高的,基本上能夠做到保質保量。這樣的話,一二年級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差,而且一二年級學生的知識內容也較少,所以家長們看到的往往都是90多分甚至100分。但是到了三四年級之后,增加了英語學科,再加上語文和數學知識的難度也增加了,此時很多學生可能就不適應了,因為這么多的內容,家長不可能是手把手的教或者監(jiān)督,這個時候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自律性就變得非常重要,學習習慣好的和學習自律性強的成績自然就好,反之成績就下去了。 ![]() 其次,家長到了孩子三四年級的時候心態(tài)也會有一個變化。在經過了一二年級的陪伴,很多家長都會感到身心俱疲,到了三年級是很容易進入陪伴倦怠期,稍微疏忽一下孩子的學習就放松了,相信這一點很多正在陪伴的家長應該有感受。 最后,孩子到了三四年級是一個明顯的叛逆期,之前的乖寶寶此時可能變成了一個個性十足的少年,在很多問題上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如果繼續(xù)用過去那種管教方式在不停的絮叨,孩子可能會很麻木,最終就會出現你說你的,他做他的,對父母的絮叨根本就是無視,這樣的話學習能搞好嗎? ![]() 所以,我認為家長應該接受這樣的一個成績變化的事實,既不要打罵,也不要懊惱,要通過多種策略來幫助孩子改善學習。 1、幫助孩子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我們自己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就算是成年人,如果我們學習一樣東西不帶著目的,或者說缺乏需求和樂趣,誰愿意去做那種枯燥的事情呢?所以家長一定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成就感,比如今天背誦的10個英語單詞,那父母就要給予言語上的表揚,肯定孩子在這一個時間段內的努力,把他的努力記在本子上,累積到一定的程度給予孩子一點物質獎勵,小孩子很吃這一套。 2、家長要改善絮叨的習慣。不要大事情,小事情都是在不停的絮叨,而是應該堅持一個原則:無關緊要的問題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原則性問題必須要好孩子堅持到底,通過各種方式直到說服孩子為止。這一點對叛逆期的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千萬不要成為孩子心中那個讓人厭煩的家長。 ![]() 3、和老師做好溝通,請求老師關注孩子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tài)和表現。對于小學生來說課堂的聽課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節(jié)課注意力無法集中在20分鐘以上,那么老師講課的內容很顯然是無法全部理解和掌握的,然后把這種課堂內容知識的缺失放到課后練習來彌補的話是不現實的,至少是低效率的,尤其是對自律性差的孩子更是不可能,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家長喜歡讓老師在課堂上多問孩子問題的原因。 4、家長要繼續(xù)高質量的陪伴孩子。過來的人都很清楚,小學生的陪伴的確很累,要一項一項的幫助他檢查作業(yè)的完成度,還要不停的督促孩子做作業(yè)的進度與狀態(tài),甚至有時候還要參與批改額外的輔導作業(yè),但是這種陪伴是必要的,可以很好的彌補孩子自律性缺失的問題,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及時發(fā)現孩子在思維上的一些問題,這些都是老師在課堂上做不到的?;蛟S有人會反對說過去我們家人從來沒有陪我們,但是我們的學習也非常不錯。我想說今時已不同往日,你不陪伴不代表別的家長不陪伴,你不努力不代表別人不努力,你以為努力一點點就夠了,而別人覺得需要更加努力,相比之下你家孩子就落后了。 ![]() 總的來說,小學生在三四年級成績下降不可怕,好好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和自己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找到正確的應對方式,幫助孩子度過這個叛逆期,到了五六年級或許又是一番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