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無形?!拔┗形┿薄钡拇蟮赖降状嬖谂c否?如何證明存在? 道生萬物,物皆有性,其性為德,為道之用,大德之容,皆從道來,以道為引,歸道而去。 如果萬物德性具足,這正是完全遵從大道的結(jié)果。反之,背離了大道,萬物德性不純。
凡是萬物德性完全具足的,(萬物存在發(fā)展的條件、性狀、變化等一切表現(xiàn)或樣態(tài),)都是完全遵從大道的結(jié)果。 大道這個東西,又是恍恍惚惚的?;谢秀便敝g,其中有了形象,有了物體。大道是那么地昏昏昧昧,微不可察,深不可測,其中有了精質(zhì)(物質(zhì)最基本元素),這種精質(zhì)是真實存在的,是完全可信的。 從現(xiàn)在推及到遠古,“無名”的“大道”從未舍棄萬物,根據(jù)它可以知道萬物最初的樣態(tài)。我怎樣了解萬物最初的樣子呢,就是道。 ![]() 最大的德,就是回歸生命的本來,萬物之德性完備具足。孔德即大德,何謂大德?何以惟道是從?萬物能夠做本來的自己,這就是最大的德。 大德,萬物之德性具足,最自然最原始之狀態(tài),猶如赤子保全天性,沒有因為人為因素而改變、偏離、變異。 在天道旁落人道橫行的情形下,很多情況下變成了唯人是從,唯利是從。 現(xiàn)代科技飛速發(fā)展,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增強,萬物之德不再具足,皆因偏離了大道。 比如基因編輯技術(shù),可以從根本上“改良”動植物。生長激素的濫用,也改變了萬物生長的樣態(tài)、習(xí)性、性狀等。 反觀近現(xiàn)代以來,很多物種滅亡,似乎也說明了“天道”的無可奈何?!叭说馈绷α康臒o限膨脹在加速,而“其名不去”正成為一種假說,天道會舍棄萬物嗎?也許只有人類如此。 ![]() 古希臘先哲伊壁鳩魯說,你要是按照自然來造就你的生活,你就決不會貧窮;要是按照人們的觀念來造就你的生活,你就決不會富有。道隱無名。“名”是人們對世界的一種定義,那么“道”對萬物之德的界定與規(guī)范,是不是一種道的“名”,像人一樣定義萬物呢? “道”本身是無名的,我們對它的定義總是局限的,也是不準確的。人總是在局限在自己的思維空間內(nèi),無法突破自己的思維牢籠,那么就無法體驗超越時空超越思維的高維度的“道”。 “道”就像更高維空間一樣,我們只有放棄固化的思維與認知,才能把我們囚禁的靈性釋放出來,來感知不可思議的“道”的奧妙。 我們應(yīng)該追求什么樣的生活,追隨著世俗的步調(diào),別人怎么過,自己就怎么過;還是遵循自己的天性,走自己的路,耕耘自己的園地,享受獨處的天地。 在浮浮沉沉的世俗紅塵之中,認知與欲望往往讓我們迷失了自己,在追逐中我們丟失了最珍貴的東西, 我們的真心本性還完好無損嗎?也許無法承受生命的價值之重,也許是因為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的呼救之聲。 真正的成長是自我的消融與提升,真正的歸隱是回歸自己的心靈。 ![]() “道”,與其說是一種哲學(xué),不如說是一種信仰。“道”,不像科學(xué)理論一樣可以實證。道,皆為感悟而得,又不能人人實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道”,超越時空,超越理性。因此,與推理論證,不如信之仰之。因循“道”之天梯,登至天道峰巔,俯視人間百態(tài),萬物皆歸于心,心道合一,馳騁天地之間,獲得心靈與精神的超脫與解放。 大道之無形,似無可奈何,正因道之無狀,故言道之超越,不拘一物。道之恍惚,似言之鑿鑿,因道之有象,有“道”可從,是言道之內(nèi)存,道寓物中。 一無一有,一陰一陽,謂之道也。此章重點確立道之“有”,有物有象,有精有信,其旨在示人,有“道”可循也,并非“道”虛無縹緲,玄之又玄,不可捉摸,而是有跡可循,亦即“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寓物中,顯之為德;物在道中,唯道是從。得道而有其德,失道而無其德。故可由德及道,觀物悟道,理在于此。 但言物易,解道難。物有形有狀,可感可知,道之為物,無形無狀,又真有非無,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惟“恍惚”二字以解其妙。 ![]() |
|
來自: Frank_Chia > 《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