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阿玲
關鍵詞 當代、水墨山水畫、筆墨 正文 中國山水畫是妙悟自然富于現實精神的藝術創(chuàng)造,它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體現了祖國錦繡河山的多姿多彩,也表現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國的山水畫最早以人物的背景出現,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獨立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元、明、清時期繪畫法則和繪畫體系已日臻完善。以荊、關、董、巨為首的北宋四大家和以劉、李、馬、夏為首的南宋四大家,在藝術形式上繼承并發(fā)展了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形式,線條和水墨高度結合,筆墨的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筆墨作為山水畫的要素之一,在表現山水意境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蘊含著中國畫的古法氣韻和藝術家的審美情趣,通過筆墨可以看出藝術家胸中之靈氣,體察畫者之胸襟。 ![]() 程十發(fā)《仿杜瓊山水圖》 當代的山水畫和傳統的山水畫相比,繪畫形式、表現風格都大不相同,各有其時代性,但二者都以筆墨為精神傳達其思想內容,表現情感感受。在改革開放的文化背景之下,大批的藝術家借鑒了西方現代藝術,尤其是“八五新潮”涌現的一大批青年藝術家主張追求自由,追求個性化語言,將矛頭指向當時的“極左”藝術和“文革傳統”。當時繪畫最常見的方式是對傳統水墨語言進行大膽結構,然后再抽取一些因素,按照新的藝術標準重新解讀,注入自己的思想,抨擊了傳統繪畫形式,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找到了突破的辦法,立足于實踐,拓寬了筆墨語言和形式,使現代水墨繼承并發(fā)展了筆墨精神。 一、中國水墨山水畫中筆墨的含義吳冠中先生曾指出“筆墨等于零”,在美術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張仃先生隨即發(fā)表《守住中國畫的底線》一文,提出筆墨是中國畫的底線,它既凝聚著中國傳統繪畫精神,又兼并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筆墨二字的含義大約在11世紀以后已經不是單純的筆或墨的名稱,而是中國繪畫獨有的表現性語言。中國畫的技法可歸納為勾、皴、擦、染、點:勾就是勾線,即用筆勾出繪畫對象的外形輪廓,勾線在繪畫中總是擺在首位的。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到“無線者非畫也”,這說明中國繪畫早已確立了以線造型的基礎,并且創(chuàng)造出“十八描”。皴和擦就是在描繪對象的外向輪廓上,用毛筆的中鋒或側鋒進行皴擦?!肮P之于皴也,開生面也”,這說明用筆皴擦的作用在于使山峰分面以顯立體感。古代畫家在畫山水時會用不同的皴法來表現不同的山石,比如董源的披麻皴,王蒙的牛毛皴。染就是用墨的干濕濃淡進行積染,點就是最后用筆點葉、點苔、點樹、點山等略加修飾調整,二者都是用以調節(jié)墨色濃淡,控制畫面墨色效果。綜上所述,畫家在進行山水畫創(chuàng)作時總是離不開筆和墨,因此,中國畫的技法實質上可以說是用筆用墨的問題。作為工具和材料來說,毛筆和墨不過是兩個極其普通的東西,但用這兩個最平常不過的東西卻可以繪制出美輪美奐的物象,將祖國的大好河山描繪得淋漓盡致,將世間美景盡收眼底。 ![]() 關山月《九十年代第一春》 二、筆墨在當代水墨山水畫中的作用傳統的水墨山水畫多以黑與白兩色為主要顏色,以墨色作為繪畫的基本色調是中國繪畫所特有的表現語言?!胺虍嬚?,形天地萬物者也,舍筆墨其何以形之哉!”筆墨集中地反映了山水畫的繪畫精神,通過毛筆的靈活運用,如中鋒、側鋒的變化,運筆的快慢、提按、頓挫、轉折以及墨的濃淡、干濕,巧妙地表現出繪畫對象的形狀、動態(tài)。中國山水畫的獨妙之處就在于筆墨,藝術家的情感態(tài)度和思想感情都要通過筆墨來體現。作為造型基礎的線條,通過虛實、濃淡、疏密等變化,表現筆墨形式的節(jié)奏、韻律和筆墨情趣的藝術境界,這種藝術境界正是筆墨精神。它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力量,代表著中國傳統繪畫精神,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是當代繪畫藝術繼承傳統的重要體現。 ![]() 黃君璧《移舟靄壑圖》 三、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現狀在改革開放的文化大背景下,人們的思想從專制的牢籠中解脫出來,藝術家們主張摒棄傳統,走向世界,向西方文化學習,正是這種社會文化變革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開啟了中國山水畫由傳統向現代變革的大門。在20世紀80年代探索初期,藝術家們另辟蹊徑,消解了筆墨的傳統觀念,探索出新的迥異于傳統的路徑,但由于缺乏價值觀念,每個人的思想觀點不統一,并未形成新的繪畫體系,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筆墨語言,開拓了人們新的繪畫視野。20世紀90年代初,畫家開始對創(chuàng)作形式進行反思,不再單純地進行形式主義的改變,他們開始理性地對待傳統藝術和西方藝術,取其精華,棄去糟粕,一方面批判性地繼承傳統山水畫的筆墨語言和圖像結構,另一方面又吸收和改造西方藝術形式,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繪畫的基礎上融入西方語言,并且結合當代社會環(huán)境融入自己的情感。在這個階段,山水畫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又挖掘了新的繪畫形式,形成了一種開放的對抗和理性的借鑒風尚。進入21世紀,傳統與現代的爭論已漸漸平息,東西方文化的藝術界限亦漸漸淡化,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已經影響到畫家題材的選擇,因此,新的筆墨語言、風格樣式使當代水墨山水畫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趨勢。 ![]() 李友朋《柴桑輞川圖》 四、當代水墨山水畫筆墨存在的問題由于中國水墨山水畫仍然處于轉型的變革時期,加之社會生活每天都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藝術家們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當中也產生了不同的思想觀念和審美傾向。不同的文化素養(yǎng)、審美追求讓中國水墨山水畫面臨著如下難題: (一)缺乏文化內涵 現在,很多藝術家在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時都會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不能專心致志地作畫。石濤在《苦瓜和尚語錄》提到“勞心于刻畫而自毀,蔽塵于筆墨而自拘”,說明塵俗所蔽使自己的思想拘束,因此在繪畫時應靜下心來,認真揣測?,F在很多畫家對傳統山水臨摹極少,缺乏對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未能理解經典作品中所包含的精神。一方面,當前的部分畫家急功近利,只從筆墨形式技巧方面著手而不是從更深的層面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精神,只得其形而無其神;另一方面,現在的很多山水畫作品基本上都集中在幾種固定語言形式和圖式上,從而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精神的挖掘。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筆墨,使傳統繪畫作品中的筆墨精神在當代中國水墨山水畫中缺失。 (二)缺少思想見解 藝術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藝術家的主觀感受和思想內涵,畫家個人的心境是藝術情感表達的內在要求。但是,當代部分水墨山水畫作品是把西方畫家的構成分解以后挪用到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來,將傳統水墨畫的筆墨體系和西方表現主義的某些藝術手法相結合,追求裝飾感,缺少畫家自己的思想見解,造成作品空洞,沒有格調。格調是一幅作品的精神氣,在山水畫中占據重要地位,當前的水墨山水畫普遍存在缺乏格調的問題。一幅作品沒有格調,就意味著失去了傳統山水畫獨有的精神內涵,造成此情況的原因是缺少對于人文精神和社會現實的思考,同時也缺少人文素養(yǎng)?!胺虍嬞F乎思”,創(chuàng)作作品貴在有思想內涵、人文修養(yǎng)。過于形式化的創(chuàng)作,使原本山水作品中凝聚著的濃厚精神文化內涵喪失。 (三)審美標準模糊 宋代李成和范寬的繪畫風格迥異,李成畫法簡練,筆勢鋒利,好用淡墨,墨精而筆潤,范寬的畫峰巒渾厚,勢壯雄強。王詵評論道,“此二畫之跡一文一武也”。由此可知,無論是秀麗的美還是雄壯的美都會給人以不同的力量,人們通過不同的山水畫作品能夠得到美的聯想和升華。如今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作品欣賞有快餐化的現象,作品作為商品泛濫,當代水墨山水畫的審美標準也日益模糊。傳統山水畫美的標準在不斷地打破和擴展,但一些藝術家打著中西融合藝術的口號,用一些所謂的新的創(chuàng)作手段和時尚元素,制作出新的山水樣式,有的甚至還將丑的標準作為審美的標準,將傳統繪畫中思想情感的表達轉換為個體欲望的表達,藝術家所承載的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使命正在逐漸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