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為食管癌高發(fā)國家,2018年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我國食管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在惡性腫瘤中分別居第5位和第4位,我國新發(fā)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別占全球總數的53.7%和55.7%。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大部分可以通過內鏡下微創(chuàng)治療達到根治的效果,5年生存率可達95%。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質量低,預后差,總體5年生存率不足20%。 早期食管癌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大多數患者是因進行性吞咽困難或發(fā)生轉移癥狀后開始就診而發(fā)現,此時腫瘤往往已達中晚期。因此對食管癌的高發(fā)地區(qū)及高危人群進行食管癌的篩查和早診早治非常重要。 食管癌的高危人群 《中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篩查專家共識意見》(2019,新鄉(xiāng))推薦40歲為食管癌篩查起始年齡,符合下列任一項者列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議作為篩查對象: 1、出生或長期居住于食管癌高發(fā)區(qū); 2、一級親屬有食管癌病史; 3、本人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變; 4、本人有頭頸部腫瘤病史; 5、合并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熱燙飲食、飲酒(≥15g/d)、吸煙、進食過快、室內空氣污染、牙齒缺失等。 內鏡診斷 1、單獨使用白光內鏡診斷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靈敏度不高,易造成漏診。 常規(guī)白光內鏡檢查是診斷食管黏膜疾病的基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食管鱗狀上皮內瘤變)在白光內鏡下可有如下表現:(1) 黏膜顏色改變:可為斑片狀黏膜發(fā)紅或發(fā)白,邊界欠清晰;(2)黏膜形態(tài)改變:呈微隆起或凹陷,部分完全平坦,黏膜表面粗糙, 可伴有糜爛或結節(jié)樣改變;(3)血管紋理改變:黏膜下血管模糊或消失 。相比于進展期病變,鱗狀上皮內瘤變及早期食管癌在 白光內鏡下改變常不明顯,甚至難以發(fā)現,因此易造成漏診。 2、內鏡下碘染色聯合異常區(qū)域靶向活檢是目前診斷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的標準方法。 食管鱗狀上皮細胞內含有大量糖原,遇碘后呈現棕褐色。內鏡下碘染色(LCE)即通過內鏡活檢孔道或噴灑管以 1.2% ~ 1. 5% 的碘液對食管黏膜進行均勻噴灑 ,異型增生或癌變的鱗狀上皮由于細胞內糖原含量減少或消失,呈現出淡染或不染色區(qū),與正常染色黏膜形成鮮明對比,進而可對不染或淡染區(qū)進行靶向活檢 。研究顯示,LCE 診斷淺表食管鱗癌及癌前病變的靈敏度可達 92% ~100%,但由于炎性病變也能表現為淡染區(qū), 因此特異度有所降低, 為 37% ~ 82% 。LCE 操作簡便,染色后可疑區(qū)域顯示直觀,適用于食管鱗癌高發(fā)地區(qū)、高危人群的內鏡篩查,輔助白光或光學染色內鏡下可疑區(qū)域的診斷及內鏡下切除術邊界定位。 LCE 可能引起受檢者胸骨后燒灼感及食管痙攣,且不適用于碘過敏及甲亢患者??刹捎?.2%-3.8% 硫代硫酸鈉溶液內鏡下噴灑可有效中和碘單質,減少碘液的刺激癥狀。 碘染色分級、“粉色征”和“銀色征”有助于區(qū)分食管鱗狀上皮病變性質和級別。 王貴齊等將碘染色內鏡下食管黏膜染色情況分為4組:(1)陰性,正常染為棕色;(2)Ⅲ級,不著色區(qū)顏色較淡且邊界不清;(3)Ⅱ級,不著色區(qū)顏色淡,但不著色區(qū)邊界清楚;(4)Ⅰ級,不著色區(qū)明顯且邊界清楚,病變有隆起或凹陷感。 ![]() 資料:2020中國食管鱗癌癌前狀態(tài)及癌前病變診治策略專家共識 ME-NBI 聯合盧戈氏液染色在食管癌高危人群篩查中的診斷價值(西部醫(yī)學2020年7月 第32卷第7期) |
|
來自: 桐桐i48yyv8bov > 《內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