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在中國近二千年,成為了中國化后的佛教禪宗文化,最具有歷史色彩的便是漕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慧能大師早年聞《金剛經(jīng)》而上求佛道,來到黃梅五祖寺拜與弘忍大師座下,砍柴舂米多年,一日弘忍大師召集大眾作揭語以傳達摩衣缽。 歷史上,禪宗神秀大師以做揭“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焙?,惠能聞得弘忍大和尚召集大眾做揭,后有機會做揭,因不識字,便讓人口述于耳,聞神秀未得成就真性大道。便作下一偈語,讓人代寫于墻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人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大師聞得其語,知道慧能已經(jīng)見得佛法之要,怕有人加害便當場呵斥慧能,未成就佛道,于三更傳與慧能達摩衣缽。那么,佛教經(jīng)典,《六祖壇經(jīng)》中記載著慧能大師的這四句偈語,怎樣理解才能讓我們開悟呢? 第一句:【菩提本無樹】 即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是本來就存在的自然本性,不需要依靠一切外物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既然不需要依靠一切物,身是空的,心也是空的也就沒有所謂的樹。如果這是一顆簡單的菩提心,需要一切外物的加持,那么就不符合無常,無我的佛教文化。即一切法生起都沒有一個我的存在,既然都沒有我的存在怎么又會有身體的存在呢?故身空,心也空。 第二句:【明鏡亦非臺】 明鏡即心觀照的妙用,這里慧能大師指出了,心如果像鏡子一樣每天都要觀照自己,那么取了心的執(zhí)著并沒有放下無我,其中還是有了一個我在觀照另一個我。弘忍大師為什么沒有完全否決神秀的【心如明鏡臺】,看出了神秀在用真我去觀照一個假的我,這里面雖然有見性的真我,卻還有一個假我,也就是快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而慧能大師直截了當?shù)刂赋隽似渲胁煌?,身空,心空,即提到了明鏡亦非臺。 第三句:【本來無一物】 即身也空,心也空,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是不需要時時觀照的,這里的本來無一物不是什么都沒有,指的是空的一種狀態(tài)和變化即“無常、無我相”。而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卻要每天不斷的去觀照安住自己假的一顆心,本來就事空無一物的狀態(tài),如果要一直去觀照一直去悟,變成了多此一舉。這里并沒有說神秀寫的不好,而是修行方式慧能大師更直接、更方便。 第四句:【何處惹塵?!?/p> 即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是不需要時時觀照的,因為自然的本性是清凈無污染的,一切外物都不能污染到的自然本性。神秀的“勿使惹塵?!?,在時時的觀照下還要擔心自己自然的本性,會不會被外物的假象所迷惑,故而神秀還有一個“我在”,慧能大師直指本心,明心見性。 以上六組大師的四偈語,更透徹的與《金剛經(jīng)》的云何降伏其心?與無住、無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相呼應,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對于六組大師的四句偈語,你是如何認為的呢?感恩分享,共同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