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中醫(yī)大講堂∣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由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T淋巴細胞等炎癥細胞、氣道上皮細胞等多種細胞及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喘息、氣急甚至呼吸困難等癥狀。目前我國約有三千萬人患有哮喘,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歸屬中醫(yī)學“哮病”范疇,歷代醫(yī)家多從氣、痰等方面辨治,我們通過閱讀古今大量文獻并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另辟蹊徑,認為“肺為血臟”易成瘀,肯定了瘀在哮喘中的作用。 ![]() ![]() 1“肺為血臟”易成瘀 《景岳全書》述:“五臟皆有氣血,而其綱領則在肺出血也?!狈闻K除具有主氣、司呼吸功能及“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之輸布津液作用外,在血液生成、運行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實為血臟。既為血臟,又為嬌臟,易受內外邪氣之侵襲,致肺中氣、血、津液運行失調,形成肺瘀。 1.1 肺生血為瘀之起始因素 搜羅歷代中醫(yī)文獻,多有關“心生血”“脾生血”“肝藏血”之論,對肺生血之論述相對較少,但早于《靈樞·營衛(wèi)生會》有“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之言,《本草述鉤元·芳草部》有“肺合于脾而血化,為經脈之所由通”之說,可見血的生成與肺密切相關,依托肺之宣發(fā)、肅降功能使氣、津液、水谷精微等上歸于肺,于肺中首化血,并輸布全身,滋養(yǎng)全身各處,該過程中肺陽亦發(fā)揮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此外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肺部儲存有多種造血祖細胞,動物內有一半以上血小板來自于肺部,這與中醫(yī)學中肺生血理論不謀而合。既生血,則多血,若內外邪侵于肺,易致血液運行失調,瘀血阻于肺絡而成肺瘀。 1.2 肺朝百脈、主治節(jié)是為瘀之動力因素 《素問·經脈別論篇》云:“……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水谷精微于脈中化生營血,脈是運行血液之通道,是為“血之隧道”,如《素問·脈要精微論篇》云:“夫脈者,血之府也?!狈问馨倜}之朝會,為十二經脈氣血之始終,又主治節(jié),助心行血,調節(jié)全身氣、血、津液之運行,并將全身血液都通過百脈流經于肺,經肺氣化合,將富有清氣的血液輸送全身,可見肺與脈,即血之關系密切,若肺臟受損,則其朝百脈、主治節(jié)之不用,血行不暢,停而為瘀。 1.3 氣、血、津液三者關系為瘀之發(fā)展因素 肺主氣,《素問·五藏生成篇》言:“諸氣者,皆屬于肺。”而氣血兩者關系密切,“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不獨生,賴氣以生之,氣無所附,賴血以附之……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可生血、行血,血涵以氣。肺行水而藏津,如《血證論》所云:“肺為華蓋,肺中常有津液?!苯蜓椿ジ蚰苌?,血可化津??梢姺螢槎鄽狻⒉亟?、多血之臟,而氣、血、津液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決定了若肺之主氣、行水功能失調,則血停為瘀,津聚為痰,氣機阻滯為甚,加重瘀之程度。 ![]() 2 瘀與哮喘 哮喘病位在肺,除從氣、痰論述其病因病機外,因肺為多血之臟,易致血瘀,影響肺之宣降功能而發(fā)為喘哮,故瘀亦是哮喘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并貫穿病程之始終。亦有李建生等認為血瘀貫穿哮喘病程始終,朱慧華等認為瘀血是哮喘纏綿難愈的重要因素,周錢梅認為瘀與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凝血功能亢進、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因素具有一致性?,F(xiàn)代實驗研究亦表明哮喘發(fā)作時可有不同程度的氣道微循環(huán)障礙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運用活血化瘀類藥物可有效改善肺通氣及控制臨床癥狀??梢娤蟹低?,瘀血在其發(fā)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2.1 氣滯痰凝,血停為瘀 肺為華蓋,亦為嬌臟,六淫邪氣、飲食不節(jié)、情志內傷、體虛勞倦等內外因素易損傷于肺,致使肺之功能失調,肺之氣血津液運行失常,《仁齋直指方論》有云:“氣有一息之不通,則血有一息之不行。”氣不行則血亦不行,停而為瘀;《嚴氏濟生方》有云:“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睔鉁t津停,聚而為痰,痰伏于肺,郁遏肺氣,氣機不暢則妨礙血行而致瘀,“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痰瘀互為因果,相互轉化,如朱丹熹道:“痰和瘀均為陰邪,同氣相求,既可因痰生瘀,亦可因瘀生痰,形成痰瘀同病?!比绱搜h(huán),加重血瘀程度,瘀血壅塞肺絡,肺氣上逆,則喘哮難平,正如《血證論》言:“瘀血乘肺,咳逆喘促。”“內有瘀血,氣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迸R床可見喘咳氣促、喉間痰鳴、舌質紫黯有瘀斑等癥狀,多見于哮喘早期或疾病發(fā)作期。 2.2 反復發(fā)作,久病從瘀 《素問·痹論篇》曰:“病久入深,營血之行澀?!鼻宄~天士言之“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以經主氣,絡主血”,“久發(fā)之恙,必傷及絡,絡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閉”,哮喘多反復發(fā)作,病程較長,纏綿難愈,易耗損臟腑之氣,尤以肺脾腎三臟為甚,導致陰陽失衡、氣血失調、瘀血內生,多見于哮喘中后期或疾病緩解期。肺主一身之氣,貫心脈以行血,若心肺氣虛則血行推動無力,滯而為瘀,阻于肺絡,臨床可見呼吸氣短、咳嗽無力、咳白痰、自汗等癥狀;“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若脾虛水濕運化無權,水液代謝失常,聚而生痰,上干于肺,痰阻氣道,則致瘀血內生,臨床以喘息氣促、喉間哮鳴音頻發(fā)、大便稀溏、納差乏力為主要癥狀;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病久及腎,腎虛則溫煦、行水、氣化功能失司,氣機失調,溫煦無力,則水濕內停,血行不暢,痰瘀互結,壅塞肺絡,臨床以呼吸短淺、動則加重為主要癥狀;肝主升,肺主降,“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病久可致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血無氣之推動則停而為瘀,臨床以喘息氣急、每于情志失調時加重為主要癥狀。 ![]() 參考文獻:黃麗娜,張偉.從“肺為血臟”論瘀在支氣管哮喘中的意義【J】.遼寧中醫(yī)雜志.2020(02):74-75. |
|
來自: 德壽堂圖書館 > 《中醫(yī)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