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梳著莜麥沙沙地響, 山藥花翻滾著雪浪。 走半天見不到一個人, 這就是俺們的壩上。 ——舊作《旅途》 香港人知道壩上的大概不多,但是不少人知道口蘑??谀⒌募⒌卦趶埣铱谑校浅霎a在張家口地區(qū)的壩上。 張家口地區(qū)分壩上、壩下兩個部分。我原來以為“壩”是水壩,不是的。所謂壩是一溜大山,齊齊的,遠看倒像是一座大壩。壩上壩下,海拔懸殊。壩下七百米,壩上一千四,幾乎是直上直下。汽車從萬全縣起爬坡,爬得很吃力。一上壩,就忽然開得輕快起來,撒開了歡。壩上是臺地,非常平。北方人形容地面之平,說是平得像案板一樣。而且非常廣闊,一望無際。壩上下,溫度也極懸殊。我上壩在九月初,原來穿的是襯衫,一上壩就披起了薄棉襖。壩上冬天冷到零下四十攝氏度。冬天上壩,汽車站都要檢查乘客有沒有大皮襖,曾經有人凍死在車上過。 壩上的地塊極大。多大?說是有人牽了一頭黃牛去犁地,犁了一趟回來,黃牛帶回一只小牛犢,已經三歲了! 壩上的農作物也和壩下不同,不種高粱、玉米,種莜麥、胡麻、山藥。莜麥和西藏的青稞麥是一類的東西,有點像做麥片的燕麥。這種莊稼顯得非常干凈,看起來像洗過一樣,梳過一樣。胡麻開著藍花,像打著一把一把小傘,很秀氣。山藥即馬鈴薯。 香港人是見過馬鈴薯的,但是種在地里的馬鈴薯恐怕見過的人不多。馬鈴薯開了花,真是像翻滾著雪浪。 壩上有草原,多馬、牛、羊。壩上的羊肉不膻,因為羊吃了野蔥,自己已經把膻味解了。據(jù)說,過去北京東來順賣涮羊肉的羊都是從壩上趕了去的——不是用車運,而是雇人成群地趕去的。羊一路走,一路吃草,到北京才不掉膘。 口蘑很奇怪,長在一定的地方,不是到處長。長蘑菇的地方叫作“蘑菇圈”。在草地上遠遠看去,有一圈草特別綠,那就是蘑菇圈。蘑菇圈是正圓的。蘑菇就長在這一圈草里——圈里不長,圈外也不長。有人說這地方過去曾扎過蒙古包,蒙古族的人把吃剩的肉湯、骨頭丟在蒙古包周圍,這一圈土特別肥,所以長蘑菇。但據(jù)研究蘑菇的專家告訴我,茲說不可信。我采過蘑菇。下過雨,出了太陽,空氣潮暖,蘑菇就出來了。從土里頂出一個小小的白帽,雪白的。哈,蘑菇!我第一次采到蘑菇,其驚喜不下于小時候第一次釣到一條魚。 口蘑品種很多。傘蓋背面菌絲作紫黑色的,叫“黑片蘑”。品最次。比較名貴的是青腿子、雞腿子、白蘑。我曾親自采到一個白蘑,晾干了,帶回北京。一個白蘑做了一大碗湯,一家人都喝了,都說:“鮮極了!”口蘑要干制了才好吃,鮮口蘑不好吃,不像云南的雞樅或冬菇。我在井岡山吃過才摘的鮮冬菇,風味絕佳,無可比擬。 壩上還出百靈。過去有那種游手好閑,不好好種地的人,即靠采蘑菇和扣百靈為生。百靈為什么要“扣”呢?因為它是落在地面上的。百靈的爪子不能拳曲,不能棲息在樹上--抓不住樹枝。養(yǎng)百靈的籠里不要棲棍,只有一個“臺”,百靈想唱歌,就登臺表演。至于怎樣“扣”,我則未聞其詳。關里的百靈很多都是從“口外”去的。但是口外百靈到了關里得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教,否則它叫起來帶有口外的口音。咦,鳥還有鄉(xiāng)音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