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腎陽虛,服用補腎陽的藥后卻上火,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如何用破解這一難題呢?我們知道人體的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隨著年齡的增加,陰氣漸長而陽氣漸衰。《內(nèi)經(jīng)》講“年四十而陰氣自半”,過了40歲以后,陽氣失去了主導地位,先天的根本地位不固,這時候往往導致腎陽虛的表現(xiàn),出現(xiàn)腰酸乏力,怕冷,尿頻尿急,夜尿清長且次數(shù)增多,房事力不從心,嚴重者陽痿,早泄。 當出現(xiàn)這些癥狀的時候,腎陽虛的診斷是明確的,于是我們服用補腎陽的中藥治療,可是服藥過后常常導致上火,表現(xiàn)為咽干,口舌生瘡,臉上起痤瘡等。我們說這是補腎陽擾動“相火”的表現(xiàn)。相火,又稱浮游之火,是一種虛火。因為腎陽虛,陽虛陰盛,虛火不能歸于本位,溫陽后虛火上越,就會表現(xiàn)出“上火”的表現(xiàn)。但是我們要明白,本質(zhì)上還是腎陽虛的表現(xiàn)。那么該如何治療呢?一個非常好用藥叫封髓丹。 封髓丹只有三味藥,黃柏、砂仁和甘草。黃柏稟天冬寒水之氣而入腎,縮砂仁通三焦達津液,能納五臟六腑之精而歸于腎。甘草調(diào)和上下,又能伏火,使真火伏藏。黃柏之苦合上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陰,砂仁之辛合上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陽,陰陽化和,交會中宮,則水火既濟,心腎相交。藥僅三味,卻能交通心腎,使浮游之火歸位。 補腎陽的基礎上加上封髓丹,則既不會上火,又增強了補腎的效果,實在功不可沒。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