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治療】治療眩暈,只要方證合拍,效果立竿見影 引起眩暈的病因很多,病機(jī)也有脾虛、腎虛、濕邪、肝寒等等。 今天選取了經(jīng)方治療中不同病因病機(jī)導(dǎo)致的眩暈,方證合拍,立竿見影,不出五劑藥隨手而愈,供大家學(xué)習(xí)。 仲景《傷寒雜病論》對眩暈論述頗多,所列方藥亦有不少。 案1、澤瀉湯案例(內(nèi)耳眩暈) 患者劉某,男,47歲。一直都有內(nèi)耳眩暈癥,最近因?yàn)楣ぷ鞣泵ρ炗职l(fā)作了 癥狀:頭暈?zāi)垦?,臥床不起,目閉不開。目開則暈甚,耳鳴,食少嘔惡,大便溏泄。舌質(zhì)正常,苔白膩,脈濡緩。 辨證:此為脾虛濕阻,清陽不升之證。治以健脾利濕。方用澤瀉湯加味。 藥用:澤瀉30克,白術(shù)10克,蒼術(shù)10克,藿香10克,半夏10克。服此方4劑諸癥皆除。 按語:此案例全系一派脾虛濕阻,蒙閉清陽之證。 若同屬內(nèi)耳眩暈,伴有肢冷、脈沉細(xì),舌淡嫩等陽虛證,可用真武湯。 根據(jù)《金匱·痰飲病》篇關(guān)于:“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澤瀉湯主之”之論,選用澤瀉湯,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案2、吳茱萸湯案(神經(jīng)性頭痛) 患者易某,女,61歲,自述素有神經(jīng)性頭痛,近因受涼而復(fù)發(fā)。 癥狀:頭目眩暈,巔頂疼痛,脘悶惡心,嘔吐涎沫,口淡溲清,舌苔薄白而潤,脈細(xì)沉弦。 辨證:肝寒胃虛,挾濁陰上逆之證。治以溫肝降逆和胃,方用吳茱萸湯加減。 藥用:吳茱萸6克,泡參18克,茯苓18克,姜半夏10克,生姜10克,蜀椒3克,服此方2劑,諸癥悉除。 按語:吳茱萸湯在仲景書中共出現(xiàn)5次。 其中“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茱萸湯)主之”,分別在《傷寒》和《金匱》中重復(fù)出現(xiàn)。 此案眩暈嘔逆,頭痛,吐涎沫,證屬肝寒胃虛,其病機(jī)與吳茱萸湯證相等,故予吳茱萸湯而獲得痊愈。 案3、小柴胡湯案(感冒) 患者戴某,女,45歲。3天前因受涼發(fā)病,證見頭目眩暈,往來寒熱,心煩欲嘔,口苦咽干,夜寐不安,心悸汗出。舌紅,苔薄黃,脈弦細(xì)稍數(shù)。 辨證:此為邪犯少陽,熱郁痰滯之證。予小柴胡湯加減。 藥用:柴胡12克,半夏曲12克,黃芩12克,太子參15克,生龍齒30克,白芍15克,生姜10克,大棗10克, 甘草6克。服此方2劑諸癥皆愈。 按語:此案有口苦咽干眩暈及往來寒熱胸脅苦悶諸疾,其脈弦細(xì)。 符合《傷寒論》第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及《傷寒論》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所以用小柴胡湯可以痊愈。 醫(yī)家常用仲景方藥治療各類眩暈,常取得滿意療效,大家可細(xì)細(xì)體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