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晴熱 吃過早餐,我和兒子計劃步行周游濠河。濠河是天然與人工的杰作,錦延10km,是保留最為完整的古護城河,城水相融,人水相親,亭臺、塔、榭臨水而立,綠地、廣場、公園依水筑景,賦予南通“東方威尼斯”美稱。天氣炎熱,沒有什么人坐船游,據(jù)說濠河夜游,最能體味水城之美?!俺窃谒凶?,人在畫中游”,景隨船換,槳聲燈影,虛實朦朧。 我們重點參觀濠河博物館,展廳包括序廳、千年歷史變遷、優(yōu)良生態(tài)環(huán)境、豐厚人文景觀、旅游觀光勝地等五個展區(qū),運用圖片、文字、模型場景、實物展品、影音圖像、互動裝置等多元展示方法,通過聲、光、電等高科技,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宜地從歷史人文、功能演變、疏浚保護、自然生態(tài)、旅游景觀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xiàn)了濠河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和南通古城深厚的文化遺存積淀。 中午時分,在餐館用餐,稍作休息,頂烈日游走,中國珠算博物館,中國審計博物館要等下午2:30開放,我們只拍幾張外圍照。 下午重點參觀南通博物苑,始建于1905年,創(chuàng)辦人清末狀張謇,這是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素有“華夏第一館”之稱。苑內(nèi)的中館、南館、北館、苑事室、藤東水榭、國秀亭等為早期建筑。苑內(nèi)廣種花木,飼養(yǎng)鳥獸,并有假山、亭榭、水池、花圃等園林設(shè)施,將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融合一體。參觀張謇故居,感受這位實業(yè)家、教育家之偉大。張謇《營博物苑》詩云:“濠南苑囿郁璘,風物駢駢與歲新。證史匪今三代古,尊華是主五洲賓。能容草木差池味,亦注蟲魚磊落人。但得諸生勤討論,征收莫惜老夫頻。”張謇以“私家之收輯”“公諸天下”,1914年博物苑匯編《南通博物苑品目》,著錄天文、歷史、美術(shù)、教育四部文物、標本2973號。 中國科舉博物館陳列自隋唐以來1300多年產(chǎn)生的650多位狀元的生平,但只為文天祥和張謇立了雕像,可見張謇之貢獻。他辦了30年企業(yè),大部分收入用在公共事業(yè)上,有記錄的就有白銀150多萬兩。他在南通修建了700里公路,占江蘇省公路總里程數(shù)的66.8%,到1922年,他70歲時,在南通創(chuàng)辦370多所學校,包括師范教育、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戲曲教育、特殊教育乃至社會教育等各個領(lǐng)域。1920年后,大生集團逐漸走下坡路時,為了解決教育、公益和慈善事業(yè)的經(jīng)費問題,他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還幾次登報賣字,對聯(lián)、條幅、扇面等各有價碼,有時一賣就是兩個月。72歲時張謇自稱“七旬千紙落江湖”。1926年8月24日張謇病逝,終年73歲。死訊傳出,致唁電者有總統(tǒng)、內(nèi)閣總理,有名流蔡元培、梁啟超、黃炎培等,二千余人至其宅致哀。南通各工廠、商店停業(yè)半日,學校停課三天,全城下半旗三日。他生前留言,墓穴不銘志,牌坊就寫“南通張先生墓闕”。他曾在北公園的觀望流亭上題寫楹聯(lián)“百年于人亦何有,一水之會新做亭”。 南通作為中國近代第一城,民國模范縣,得益于張謇的城市改造。他創(chuàng)辦實業(yè)養(yǎng)南通幾十萬人,實業(yè)利潤投入教育和城市建設(shè)。民國南通縣,學校、銀行、劇場、慈善機構(gòu)、體育場、公共汽車等樣樣都有。陳衡恪、王國維、屠寄等大師應(yīng)聘南通師范任教、講學,孤寡老人有敬老院,有盲流收容所,道路上沒有一個乞丐。許多西方人慕名參觀。 抗戰(zhàn)時期,日寇嚴重破壞博物苑,“文革”時紅衛(wèi)兵砸爛一些石器和張謇銅像,以為他的棺木內(nèi)有奇珍異寶,打開后,除了尸體外,只有折扇一把、禮帽一頂、眼鏡一副,還有兩個小盒子,分別裝著張謇的胎發(fā)和乳牙。沒有絲毫奇寶陪葬,此境界正如張先生生前所說:“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yè),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朽?!奔t衛(wèi)兵惡毒地把張謇的尸體暴尸,罄竹難書。 最后游了城市博物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