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沒有捷徑,也沒有白走的路;愿每位父母都能懂得“放棄”的智慧,真正走進孩子的心去教育,去督促,去幫助孩子成長。 ——薩姐 作者:蘇青妤 曾仕強教授說過:
有沒有發(fā)現,當我們口若懸河說教時,孩子總興致缺缺,打不起精神。 其實,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父母干預太多。 我們做得太多,只會澆滅孩子的熱情,而好的教育恰恰是學會放棄一些東西。 在看過無數個失敗的家庭教育案例后,我突然明白: 原來最有遠見的教育,是父母做到這3種放棄。 ![]() 01 放棄完美思維 在電影《陽光普照》里,阿豪是父母引以為傲的學霸。 與頑劣叛逆的弟弟相比,他高大帥氣、成績優(yōu)異、溫暖善良。 他高考失利,父母也要拿出微薄的薪水供他讀昂貴的復讀班,還時常叮囑他:
面對父母的期望,他沒有權利任性,只能努力活出優(yōu)秀的樣子。 可無人知曉,父母眼中的完美,早已成為他的沉重負擔。 最終,他選擇了跳樓自殺。 阿豪曾說:
![]() 他一直帶給別人溫暖和陽光,結果耗盡自己,成為“完美”的祭品。 心理學上完美思維情結是人們對于自己沒做完美的事情會耿耿于懷,焦慮不安,力爭極致。 追求完美可以,一旦過度,就會陷入痛苦的旋渦中,走向極端。 《奇葩說》曾有一個辯題: 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制完美人生,你會按下那個按鈕嗎? 傅首爾的一段話引人深思:
她一步步遵循著媽媽設定的“完美”路線,考上名校,工作穩(wěn)定,結婚生子... ![]() 回想自己的過往時,傅首爾苦笑:
可面對如今“完美”的自己,最高興的是她媽,卻不是她。 《園丁與木匠》一書寫道:
父母以世俗的標準去苛求完美的孩子,只會換來千篇一律的流水線產品。 精美的工業(yè)產品雖沒有瑕疵,但也沒有思想。 而沒有思想的孩子,沒有未來。 可我們的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父母手中的完美木偶。 ![]() 02 放棄馴獸思維 親子教育專家魯稚曾分析這么一個現象:
她直言,這種馴獸式的管理,更像是一種統治術,而非教育。 馴獸式教育看似省心速效,實則給孩子的人生埋下了大雷。 這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大姨對表哥的一系列行為訓練。 表哥哭鬧打滾,大姨就批評、打罵,想方設法停止讓他哭。 表哥偷懶耍滑,大姨就裝監(jiān)控,連他上廁所都要限制時間。 表哥撒謊淘氣,大姨就狠揍他一頓,關小房間禁閉。 表哥迷戀手機,大姨就沒收手機、拔網線,24小時嚴防死守。 如果表哥考試進步,大姨就笑逐顏開,獎勵他。否則就要面壁思過,還要求他寫1000字檢討書。 在大姨刻意訓練下,表哥考上985大學,卻整天不務正業(yè),與舍友泡網吧、逃學、喝酒群毆,最后被學校勸退。 現在的表哥就像一條死氣沉沉的咸魚,待在家里啃老。 其實成年后,很長一段時間,我看得出表哥一直郁郁寡歡。 他試圖討好所有的人,認為自己是向別人祈求“愛和認可”的乞丐。 在日常中,每當孩子不受管教,父母就會軟硬兼施,明面上教育,其實是教訓。 養(yǎng)孩子,不是簡單的馴獸。 對孩子動輒利誘或體罰,無疑放大了孩子的動物性,摧殘了孩子的人性,毀滅了孩子的內在動力。 馴獸式教育根本教不出懂事的孩子。 在嚴懲或利誘下,孩子變得唯諾恐懼,或者精于表演,有的甚至仇視父母。 《今日說法》有這么一個案例: 16歲女孩陳欣然(化名)從小被父母打罵,趕出家門;被別人欺負,父母也從不維護自己。 父母不同意她剪短發(fā),不支持她學體育,不讓她交朋友,為了治服她的叛逆,動輒打罵、跟蹤,甚至送她去特殊學校。 父母自以為愛孩子,卻把孩子推入絕望的深淵。 陳欣然遭受三四個月痛苦的改造,選擇服軟,離開后她最想做的就是復仇。 案發(fā)前半個月,她曾在網上發(fā)帖:“我要讓所有人付出代價,這種家長就應該把他們送去電擊。” ![]() 最后,她把母親囚禁了9天,不提供吃喝,虐待致死。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說:
馴獸式教育,不僅讓父母付出血的代價,還扼殺了孩子的未來。 03 放棄搶跑思維 張方是上海首位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學生,被譽為“神童”。 從小,他的父親就認為張方天賦過人。 他用圖畫的方式給張方講故事,等孩子能坐得住了,再教些趣味物理題,學習數學微積分。 父親的特殊教育確實讓張方脫穎而出,13歲就考上大學。 當別人還苦苦掙扎在題海時,他已跑贏很多同齡人。 大學畢業(yè)后,他被分配到上海一家研究所,卻嫌專業(yè)不對口,便辭職了。 他滿心認為憑借自己才智,總會找到稱心工作。 可少不更事,戴著“神童”光環(huán),他開始冒險創(chuàng)業(yè)。 結果,幾年過去了,生意失敗,考研不成,他處處碰壁,靠父親的接濟生活。 ![]() 張方遺憾道:“我最后悔的是沒按正常的年齡上學讀書,以后也不會讓我兒子走我曾經的路?!?/span> 曾有研究表明,很多神童只是因為大腦神經系統成熟得更早,智力發(fā)育更早,但并不代表他們真的天賦秉異,前途無量。 父母強行“搶跑”,孩子只會加速“摔跤”。 要知道,跑得快一時,卻跑不遠一生。 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里,中學生文煒一路過關斬將,最終考入名校。 本來應該是熱血沸騰的大好年華,他卻對一切都提不起興趣。 原來從幼兒園開始,他周旋在不同的興趣班,英語、奧數、游泳、畫畫... 每天除了繁重的學業(yè),文煒還要應付父母的題海戰(zhàn)術。 ![]() 他形容自己所受的教育,是用短跑的方法,去跑馬拉松,可能跑到中段,就已經累死了。 正如廈門大學教授鄒振東所說:
一旦我們強行催熟孩子,最終只會導致父母的功能“早亡”,孩子也就容易“早衰”。 04 《智慧教養(yǎng)》寫道:
父母的錯誤教育,比不作為更可怕。 為人父母,要學會放下,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并善于挖掘孩子的加分項,不斷鼓勵、支持。 1)眼里有光,能接納孩子的平凡 中國乒乓球總教練劉國梁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是高爾夫球的冠軍,小女兒卻不愛運動。 可他從不強迫小女兒像姐姐般完美,反而很關注小女兒的感受,耐心培養(yǎng)孩子的其他興趣。 他不愿意平凡的小女兒活在優(yōu)秀姐姐的陰影下,認為“孩子不喜歡絕對不能勉強?!?/span> 小女兒在父親開明的教育下,變得自信樂觀,曾在節(jié)目上說:“爸爸和姐姐都是冠軍,我也不會輸給他們的,總有一天,我也會拿到屬于自己的冠軍?!?/span> 心理學家李雪說過:“看見,是真正的愛。” 作為父母,接納孩子平凡時,也要目光如炬,幫助孩子找到適合闖蕩的道路。 2)嘴里含愛,能釋放家的溫度 曾看過一位媽媽的分享: 小時候,兒子一撒潑哭鬧,她說教不通時,就習慣地用拳頭馴服。 一開始,兒子還懼怕,可隨著年齡漸長,他不滿管教,不僅還手,還叫囂:“你打呀,打死我好了!” 母子倆經常吵得面紅耳赤,親子關系變得劍拔弩張。 她不得不向心理醫(yī)生求助,醫(yī)生建議多做事,少打罵,尊重他。 后來,她每天不再念叨兒子,與他聊趣事,允許他周末多打一個小時籃球,不再偷看他的手機。 漸漸地,兒子的脾氣變溫和了,笑容多了,成績也進步了。 可見,沒有桀驁不馴的孩子,只有不懂管教的父母。 心理學家湯普森曾說道:
其實,只要父母學會釋放愛的溫度,孩子再硬的拳頭也能變得柔軟。 3)心有所向,靜待孩子的成長 在《少年說》中,12歲的楊語嫣已經游歷了大半個中國。 在同齡人寒暑假上各種輔導班時,她見識了浩瀚的兵馬俑,欣賞了壯美的帕米爾高原... 父母不是沒擔憂過,但與成績相比,他們更看重孩子的長遠發(fā)展。 與其精疲力盡地追趕,不如平心靜氣地拐彎。 媽媽坦言,希望孩子在旅途中能學會用不同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難,去看到更好的自己。 事實證明,見多識廣的楊語嫣思維活躍,侃侃而談,成績也穩(wěn)步上升。 美國著名教育家鄧肯說過:
我們讓孩子努力,不是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讓他擁有選擇的權利。 我們給孩子自由,不是放棄教育,而是有智慧地引導,讓他定義自己的人生。 放棄完美,孩子才能迎接完整。 放棄馴獸,孩子才能收獲自信。 放棄搶跑,孩子才能學會追求。 愿每位父母都能懂得“放棄”的智慧,真正走進孩子的心去教育,去督促,去幫助孩子成長。 也愿每一個孩子都能所愿皆如愿,所行皆坦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