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收獲景象 1888年6月 阿爾 布面油畫 73x92cm 阿姆斯特丹國立凡高博物館
畫完《白色的果園》之后,
凡·高又將阿爾近郊的田園風光和收割情景搬上畫布。這幅作品再次顯示了色彩的和諧——前景呈赭石和橘黃色, 中景穿插著幾簇綠色矮樹叢和一片金黃色的田野,
遠處露出青山藍天。黃色田野中, 藍色的手推車和紅色的鏵犁格外醍目。凡·高為創(chuàng)作這幅油畫, 共畫了四張習作, 它們的構圖大致相似,
手推車始終位于畫面中央。為了使作品產生縱深感, 給人以從高視點遠望景色的印象, 凡·高讓天空只占畫幅的六分之一。藍色手推車構成畫面的焦點,
位于畫面正中央。
184、日落: 阿爾附近的麥田
凡高 荷蘭 1888年6月 布面油畫 73.5x92cm 瑞士溫特索爾博物館藏
特別打動人心靈的,是凡高畫了白日沉入阿爾的一幅畫,《夕照下的麥田》。畫中的阿爾是個躺在天邊的黑色的長影子,看出已是工業(yè)時代了,有煙囪飄著兩三道黑色長煙,走近它只有穿過那無邊的金色的麥田,那輪墜入阿爾的夕陽,金光淡淡,它背襯的天藍得發(fā)綠,它看上去就更像一輪沉甸甸的月亮,一寸一寸地露出臉龐。也許你會突然知道了這幅畫特別打動人的,其實不是阿爾沉入了黑夜,夕陽落入了地心,也不是金光返照的輝煌麥田,而是黑藍的晚景和金色麥田的交界線上,有兩個彼此攙扶的微小人影,也像黑夜和麥田一樣,一個黑衣,一個黃衫,他們在那里的樣子那么倉惶茫然,孤獨無依,仿佛身后幽冥般的阿爾城他們剛剛逃離出,而面前無邊的金色麥田,他們敢進入里面嗎?
185、普羅旺斯的收割
1888年6月 布面油畫 50.0 x 60.0 cm 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
186、麥田
1888年6月 布面油畫 50x61cm
荷蘭阿姆斯特丹波爾基金會
187、小山似的麥田
1888年6月 阿爾 紙板布面油畫 54x65cm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88、普羅旺斯的干草垛
1888年6月 布面油畫 73x92.5cm
荷蘭國立渥特羅庫勒穆勒美術館
189、從麥田遠望阿爾
1888年6月 阿爾 布面油畫 73x54cm 巴黎羅丹美術館
凡高在信中談到這幅畫:“這里現在是無風的大熱天——這正是我需要的。這是一個無法形容的太陽, 一種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光, 我只能夠稱它為黃色,
硫磺色的淡黃, 淡金黃色。這是一種多么美麗的黃色啊!”
190、收割者 1888年6月 阿爾 布面油畫 73.6x93cm
俄亥俄州托萊多藝術博物館
“收割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凡高作品中反復出現, 近似他的占有物。不論借自米勒的還是源自大自然的,
收割者似乎被普羅旺斯的太陽燒烤的風景所淹沒。死亡的念頭一開始就見之于凡高的藝術。在早期的作品中, 死亡和幻滅總是與表現生命的主題相對照,
而在后來的作品中, 死亡則意味著善終。(皮亞洛夫斯基)
191、普羅旺斯農莊 1888年6月 阿爾 布面油畫 46.1x60.9cm 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
192、麥垛 1888年6月 阿爾 布面油畫 55.2x66.6cm 火奴魯魯檀香山藝術學會
193、巖石上的橡樹
1888年7月初 阿爾 布面油畫 54x65cm 美國休斯頓藝術博物館
194、運河邊的洗衣婦
1888年7月 阿爾 布面油畫 74x60cm 紐約私人收藏
195、新割的草坪和有垂枝的樹 1888年7月 畫布油畫 60.5x73.5cm 私人收藏
196、坐著的莫斯梅 1888年7月 阿爾 布面油畫 60x74cm 華盛頓國立藝術畫廊
我們發(fā)現凡·高在為一位不知名的少女(La Mousmé)所畫的肖像中首先做了這種嘗試。這幅作品創(chuàng)作在朱阿夫兵之后,取的是皮埃爾·洛蒂的小說《菊花夫人》中未出師的那個小藝妓的名字,它的風格跟凡·高對日本版畫的熱情完全合拍。在給提奧的信中,凡·高就是用日本版畫的術語來描述這幅作品的(L514)。然而,這幅作品本身并沒有洛蒂小說人物身上那種古雅和異國情調的性魅力。畫中的少女完全是個文質彬彬的正派女子。其姿態(tài)就像正式肖像畫上的成年人,端莊地坐在一張彎木椅上,手里拿著一枝夾竹桃花——按照凡·高的說法,這種花'象征著愛情'。雖然她點過于嚴肅、姿勢過于僵直,但是帶條紋和斑點的服裝色彩艷麗、圖案花哨,對此起到了抵消作用。個即將成年的女孩,她基本符合凡·高要畫一個'未出師的藝妓'的意圖。這位法國姑娘正處在成年與活潑的青春期之間,具有凡·高所認為的理想女性特征。
197、
三朵向日葵 1888年8月 阿爾 布面油畫 58x73.5cm 美國私人收藏
這幅畫是凡高在阿爾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向日葵》,凡高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11
幅向日葵,按照創(chuàng)作地及時間,分為兩部分,其中四幅是1887年在巴黎創(chuàng)作的,七幅是1888-1889年在法國阿爾小鎮(zhèn)創(chuàng)作的。凡高在阿爾創(chuàng)作的向日葵,是其巔峰之作,被認為是植物界的《蒙娜麗莎》。這幅畫創(chuàng)作于1888年8月,正是花期很短的向日葵的開花季節(jié),凡高說過:“我每天從日出開始工作,因為那些花會很快凋零,哪怕中間有一朵打蔫都很麻煩?!狈哺咴诎柧幼∑陂g,強烈地愛上了遍地生長的巨大的金色向日葵的千姿百態(tài),既有緊閉的苞蕾,也有盛開的花盤,花朵的黃色呈現出豐富的色調,從深橙色到近乎綠色都有。這些向日葵在凡高的畫中,不管是偏明亮的金黃,還是偏沉暗的褐色,凡高都是用這種向生力極強的植物,來述說他是如何像向日葵一樣,渴望陽光,渴望激情,渴望生活。
198、花瓶與五朵向日葵
1888年8月 阿爾 布面油畫 98x69cm 二戰(zhàn)時毀于火災
《花瓶與五朵向日葵》被認為是凡高在阿爾創(chuàng)作的第二幅向日葵,濃重的寶藍色墻壁前,罐子里有三朵花,前景的桌上放著另外三朵。明明是六朵向日葵,卻名叫“花瓶與五朵向日葵”(Still
Life: Vase with Five Sunflowers
),不知道凡高的這些畫是誰給命名的。梵高非常重視畫面質感,很多筆觸是向上提起的,造成花朵怒放的感覺。他的筆觸非常粗狂,猶如雕塑一般,充滿遒勁的爆發(fā)力,就像這幅畫,以短暫的筆觸把向日葵的黃色畫得極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燒的火焰一般,細碎的花瓣和葵葉象火苗一樣布滿畫面,整幅畫尤如燃遍畫布的火焰,顯出畫家狂熱般的生命激情。然而,這幅向日葵的命運最為不幸,1920年,一位日本收藏家不遠萬里買回了這幅畫,但在1945年、也就是二戰(zhàn)時期,美國對大阪進行轟炸,畫作也未能幸免于難,這是個悲劇。
199、十二朵向日葵 1888年8月 阿爾 布面油畫 91x72cm 德國慕尼黑新皮納克提美術館
這是凡高在阿爾創(chuàng)作的第三幅向日葵作品,給人以無比逼真的感受,這也是梵高為后人熟知的一幅佳作。在這作品里強烈的色彩和畫中鉻黃色布滿整個畫面,讓觀者觸目驚心。畫面中的色彩非常的洗練、奔放、大膽,
色彩不受主題拘束,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1888年8月21日,凡高從阿爾寫給妹妹的信:“此刻我正在畫插在黃陶罐里的12朵向日葵花束,接下來我打算用向日葵來裝飾我的工作室,除了向日葵,什么都不要。我不介意走遠一點,盡管這里不是平原,但是這一輩子我確實沒見過真正的山呢。等高更來了的話,我們可以一起遠足?!辫蟾哒J為黃色代表太陽的顏色,陽光又象征愛情,因此具有特殊意義。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種花姿來表達自我,有時甚至將自己比擬為向日葵。梵高寫給弟弟
提奧的信中多次談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說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兩種構圖。他以12來表示基督十二門徒,他還將南方畫室(友人之家)的成員定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奧兩人,一共14人。唯獨沒有十三朵的,因為基督教里,13是不吉利的數字。
200、十四朵向日葵
1888年8月 阿爾 布面油畫 92.1x73cm 英國倫敦國家畫廊
這是凡高在阿爾所創(chuàng)作的第四個向日葵作品,也是該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畫中15朵向日葵從一只簡單的陶罐里冒出來,背景是耀眼的黃色?;▋河械男迈r挺拔,環(huán)繞著火焰般搖曳著的花瓣,有的則快要結子,已經開始凋萎。這些簡單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現出令人心弦震蕩的燦爛輝煌。這幅畫是英國倫敦國家畫廊1924年直接從梵高家人手中購得。創(chuàng)作這幅畫時,梵高用他典型的詳盡和精確的描述習慣,描述了他在阿爾創(chuàng)作向日葵的過程:“我畫了三次,第一次,三朵大向日葵在一只綠花瓶里,明亮的背景;第二次,三朵,一朵枯萎并掉了葉子,另一朵是蓓蕾,背景是品藍;最后一幅是明亮的,我希望,開始創(chuàng)作第四幅。這第四幅有14朵花,黃色背景。”還有,這第四幅是唯一一幅將Vincent(文森特)的簽名放在花瓶的上半部。
201、十四朵向日葵
1889年1月 阿爾 布面油畫 100.5x76.5cm 日本東京興亜美術館
在完成四幅向日葵創(chuàng)作之后不久,梵高又創(chuàng)作了三幅副本或改版,其中一幅于1987年3月10日由佳士得在日本拍賣,眾多買家爭相競拍,在4分多鐘的較量下,日本安田水上火災保險公司以2250萬英鎊一舉奪得這幅向日葵。凡高用簡練的筆法表現出植物形貌,充滿了律動感及生命力。整幅畫仍維持一貫的黃色調,只是較為輕亮。這幅畫是凡高在阿爾創(chuàng)作的第五幅向日葵,創(chuàng)作時間在1889年1月,這時經過了1888年12月23日梵高因與高更爭吵而失望與自責,將所有不屬于自己的錯誤攬到自己身上,割下了一小塊耳朵,經治療后身體剛剛得到恢復,他立刻意識到他已經創(chuàng)作出了重要的東西,并且他的向日葵如此與眾不同,幾乎可以當作畫家的簽名,當時別的畫家還在畫牡丹或蜀葵之類的花兒,他告訴弟弟提奧說,“向日葵是我的”。
202、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
1889年1月 阿爾 布面油畫 95x73cm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這是凡高在阿爾創(chuàng)作的第六個向日葵作品,此畫以黃色和橙色為主調,用綠色和藍色的細膩筆觸勾勒出花瓣和花莖,簽名和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藍色。籽粒上的濃重色點具有醒目的效果,纖細的筆觸力圖表現花盤的飽滿和紋理的婀娜感覺。在這幅作品中,再也看不到自畫像里那種短促而粗壯的筆觸,在這里,他的筆觸堅實有力,大膽恣肆,把向日葵絢麗的光澤、飽滿的輪廓描繪得淋漓盡致。凡高在信中說到這幅畫:“在黃色背景前面的一幅十四朵花,好像我以前所畫的一樣。不同之處是這幅畫更大一些,它有一種相當特殊的效果,我認為這一幅是以更加簡練的手法畫出來的?!彼€作了形象的描繪:“在我的黃顏色房間里——帶紫色圓環(huán)的向日葵突出在一片黃顏色的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黃顏色的壺中,壺放在一張黃顏色的桌上。畫面的一角上,畫家的簽名:文森特。黃顏色的太陽透過我房間里的黃顏色窗簾,一派生氣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早晨,我在床上醒來,想象這一切必定是芳香撲鼻?!?/span>
203、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
1889年1月 阿爾 布面油畫 92x72.5cm 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
費城博物館收藏的《向日葵》是凡高在阿爾創(chuàng)作的七幅向日葵的最后一幅。絢麗明亮的鉻黃色把整個畫面烘托得滿懷激情,花蕊在相疊的點彩下,呈現不同的色澤,花瓣在交叉條紋的烘托下,顯得突出而渾厚,背景與花瓶在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的筆法下,制造出肌理的粗糙美。十二朵向日葵在凡·高豪放又多變的藝術筆法下,像在一團團熊熊燃燒、旋轉不停的火球,充滿了無窮的生命力,在一個多世紀之后依舊栩栩如生地呈現世人的眼前??梢哉f凡高用他的畫筆賦予了這些向日葵新的生命。
204、花瓶中的夾竹桃
凡高 荷蘭 1888年8月 布面油畫 68.3x73.7cm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夾竹桃一頭聯系著死(包括其劇毒),另一頭聯系的是生(再惡劣的環(huán)境也可生長),展示著大自然生生死死間的端然氣度。至于凡高的夾竹桃,畫過不止一幅,那份集怒放與頹敗于一身、既掙扎又安然之美,與他的向日葵、絲柏樹等一脈相承,展示了與向日葵、絲柏樹不一樣的現代風骨。
205、吉普賽人露營的大篷車
1888年8月 阿爾 布面油畫 45x51cm 巴黎奧賽美術館
凡高的動蕩生活,似乎與吉卜賽人的生活習慣有某種相似之處,而其藝術上的反叛性格也在這幅大篷車隊的作品中得到象征性的暗示。
206、蒙馬茹爾日落
1888年夏 阿爾 帆布油畫 73.3x93.3cm 私人收藏
這幅名為《蒙馬茹爾日落》油畫,曾被認為是贗品,2013年9月被鑒定為凡高的真跡。“發(fā)現如此重量級的畫作,在凡高博物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館館長阿克斯魯赫爾9月9日在該博物館網站上表示,新發(fā)現一幅凡高的真跡非常罕見。這幅畫由凡高于1888年夏天創(chuàng)作完成,1908年被挪威收藏家買下,但一直以為并非真跡,故被棄置于閣樓。專家們通過對帆布和顏料進行科學分析,證實了這幅作品是真跡。它所用的帆布和顏料與梵-高在19世紀80年代末創(chuàng)作巔峰時期所用的材料一樣,同時期的作品包括《向日葵》和《黃色的房子》。此外,梵-高在1890年的作品清單以及他寫給兄弟西奧的兩封書信中均提到了這幅作品。而且帆布的背面寫有數字180,而提奧的凡高作品收藏目錄使用了同樣的編號。從2013年9月24日起對外公開展出,流落民間近百年的凡高巔峰時期畫作終于走到了大眾面前。在這幅畫中,畫家描繪了日落時分普羅旺斯蒙馬茹爾一帶的景觀,橡樹歪歪扭扭地生長在干燥的土地上,灌木叢與色彩豐富的黃昏的天空相映成趣。
207、郵遞員約瑟夫·魯林
1888年8月 阿爾 布面油畫 65.3x81.2cm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1888年8月,凡高認識了郵遞員約瑟夫·魯林(Joseph Roulin)。與農民佩興斯·埃斯卡利耶對比之下,郵差約瑟夫·魯林則是官僚權威的代表。凡·高曾描述過魯林的習慣和性格——他好喝酒,喜歡擺父親的架子,有蘇格拉底式的小聰明,愛慷慨激昂地發(fā)表政治見解,所有這些都暗示他是個精力充沛、性欲旺盛的男性。天藍色的背景使畫面顯得很明艷,這明艷的背景襯托出顏色較深的人物輪廓,使制服上金黃色的裝飾和魯林微仰長滿胡須的臉格外醒目。畫的下半部分是這位辯論起來勁頭十足的郵差的身體。孔雀藍的光亮部分使人物的胸部顯得飽滿和寬闊。那雙手從袖筒中伸出來似乎在擺動。
208、郵遞員約瑟夫·魯林
1888年8月 阿爾 布面油畫 64.1x47.9cm 底特律底特律藝術協會
凡·高曾描述過魯林的習慣和性格——他好喝酒,喜歡擺父親的架子,有蘇格拉底式的小聰明,愛慷慨激昂地發(fā)表政治見解,所有這些都暗示他是個精力充沛、性欲旺盛的男性。在鐵路郵局和凡·高的'黃房子'附近有一家'車站咖啡館',魯林是那里的???并且常在那里高談闊論。凡·高曾提到,'他口若懸河地爭辯著,頗有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加里波第的講演風度'。(L550)不過,這并非僅僅指的是魯林的激情,在凡·高眼里,魯林似乎是革命的共和理想的化身。他在信中告訴貝爾納和威廉敏娜:'他是個鐵桿兒共和派,就像那老唐居伊。'(B14,W5)在給提奧的信中,他寫道:'有一次我看著他唱馬賽曲,我還以為我看到了1789年的景象,不是明年那個89年,而是99年前那個89年。'
209、阿曼德·魯林的肖像
1888年12月 阿爾 布面油畫 66x55cm
德國埃森富克旺博物館
這幅畫描繪了阿曼德酷酷的裝扮,優(yōu)雅的姿態(tài),生動的黃色外套,粉紅的襯衣領子,黑色帽子、背心和領帶,但表情似乎有些傷心,或者因為坐著感到無聊。他的身子填滿了畫面,給人一種自信、男性化的年輕人的印象。阿曼德是凡高的好友郵差魯林的兒子,2017年6月他因電影《至愛梵高》而火了一把。該片的主角就是這幅畫中的阿曼德,為了替其父親郵差約瑟夫·魯林送一封凡高生前寫給弟弟提奧的信而踏上了漫長的旅程,凡高的死因也隨之浮出水面。據說為了拍這部片子兩位英國導演準備了七年,深入研究凡高的800封書信和相關書籍,并在全世界找了15個國家的125位畫家,畫出65000張與凡高生活和作品有關的油畫,構成這部95分鐘的動畫長片。
210、阿曼德·魯林 1888年12月 阿爾 布面油畫 65x54cm
鹿特丹波瓦曼斯·凡勃寧根博物館藏
這是凡高為阿曼德畫的第二張油畫,也是凡高為他畫的僅有的兩幅,都是用65×54厘米的大帆布制成的。畫中的他,一身黑打扮,身體略微轉過身,雙眼低下,似乎是一個傷心的年輕人,即使是帽子的角度似乎也表示傷感。凡高是1888年12月為他畫的,這一年他17歲,他1871年5月5日出生于蘭貝斯克,1945年11月14日去世。他是郵差約瑟夫·魯林的長子,他的父親曾是凡高的繪畫模特,也幫助凡高送信給弟弟提奧。在“割耳”事件之后,作為凡高的好友,他因拒絕簽署怠慢(Diss)凡高的文件后,遭到其他居民惡意的言語嘲諷。對此,阿曼德·魯林非常不理解,所以當父親提出要讓他給死去的凡高送信時,他推諉扯皮,甚至還把信丟在路邊。但最后信還是通過加歇醫(yī)生轉交到提奧的遺孀手中。
211、鐵路車廂
1888年8月 阿爾 布面油畫 45x50cm 法國阿維尼翁博物館
212、佩興斯·埃斯克利耶肖像
1888年8月 阿爾 布面油畫 54x64cm 西蒙藝術博物館
這是普羅旺斯的牧羊人的肖像。1888年他為巴黎的觀眾描繪了阿爾人的形象。阿爾的現代氣息有別于巴黎的現代氣息,因此他筆下的那些人物也跟巴黎人大不相同,他甚至暗示放牛老漢佩興斯·埃斯卡利耶的肖像畫可以和圖盧茲-洛特累克的'化妝粉'配對,該畫中是一位身著無袖襯衫正在梳妝打扮的年輕女子,凡·高也承認這是'很古怪的搭配'。凡·高的這種搭配的怪念頭反映了他烏托邦式的文化組合:
城市文化加鄉(xiāng)村文化、性文化加純樸文化,再加上現代文化氣重擊聲。由于普羅旺斯人的這些別具一格的畫像是準備拿到巴黎去展示的,也就等于一個社會群體去見另一個社會群體,所以阿爾人的這些肖像畫便構成了一個烏托邦式的另一種現代型畫廊。
213、放牛老漢埃斯克利耶肖像
1888年8月 阿爾 布面油畫 56x69cm 私人收藏
凡·高將農民模特——放牛老漢佩興斯·埃斯卡利耶描繪為一種'手不離鋤頭的人,這效仿的是米勒1860到1862年的繪畫風格。埃斯卡利耶在兩張肖像中都是以飽經風霜的老農的形象出現的,他身穿藍色罩衫,頭戴草帽,因勞作而變得粗糙的雙手祈禱似地疊放在牧牛杖上,手的位置在畫面中央,畫面的背景是熱烈的桔黃色。這幅作品頗具圣像意味,凡·高的畫將埃斯卡利耶一生經歷所留下的標記做了神圣化的處理。火紅色的袖口和圍巾格外醒目地襯托出那雙祈禱似的手,紅色的筆痕突出了凹隱的眼睛和布滿皺紋的皮膚,微側的頭顯得嚴肅而專注,向上望的目光里甚至帶著哀求的神情。那根牧牛杖可以說是模仿了米勒的鋤頭,卻又是很不相同的一種支撐工具。米勒筆下農民的鋤頭象征著毫無成效的勞動,而這根牧牛杖卻表現了頗有含義的休息,拿鋤頭的農民顯得疲憊不堪,拄牧牛杖的農民面帶著虔敬的表情。實際上,米勒表現的是農民的絕望,而凡·高表現的是飽經歲月的風霜之后的溫良和尊嚴。
214、從碼頭運沙船上卸貨的工人
1888年8月 阿爾 布面油畫 55.1x66.2cm 德國埃森富克旺博物館
215、出發(fā)到塔哈斯孔的畫家
1888年秋天 阿爾 布面油畫 燒毀
這是凡高寫生途中的自畫像,這幅畫完成于1888年,是梵高前往寫生途中的場景。對梵高而言,畫畫是一種絕對需要,這能讓他暫時逃離憂郁的侵害,沉浸于自我的快樂之中。
216、日落時的柳樹
1888年秋 阿爾 紙板油畫 31.5x34.5cm 歐特婁:國立克羅-米勒博物館
誰在畫一棵柳樹的時候, 如果把它看作是一種生命的東西, 如果他把自己的全部注意集中在這一棵樹上, 一直到賦予它以某種生命力, 毫不松懈,
那么它會真正畫得富有生氣, 而周圍的事物也都會跟著顯得生機勃勃。(凡·高)
217、老磨坊
1888年9月 阿爾 布面油畫 64.5x54cm 紐約水牛城公共美術館
218、第三張朱阿夫兵米里耶的肖像
1888年9月 阿爾 布面油畫 60x49cm 歐特婁國立克羅-米勒博物館
凡高有位朋友是朱阿夫兵營中的軍官——米里耶中尉, 他想用米里耶作模特,
來完成“大情人畫像”。米里耶是參加過東南亞北部泫戰(zhàn)役的老兵, 在凡高給他畫的這幅半身像上, 他身著軍裝、頭戴軍帽,
胸前掛著獎章。這幅肖像意味著“軍人的英武”或“軍人的瀟酒”, 這也正是博德萊爾所推崇的現代生活題材。
219、宛如和尚的自畫像
1888年9月 布面油畫 62x52cm 美國哈佛大學美術館
這是獻給高更的自畫像,創(chuàng)作于1888年9月,梵高用一個宗教人物形象——實際上是僧人和牧師兩個宗教人物形象來抵消被人認為瘋畫家的形象。在梵高心目中,僧人是儉樸勤懇的人,肯為崇高的事業(yè)獻身,像耶穌一樣,富有靈感,是能夠創(chuàng)造理想化事物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