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種幫助俢行人體證清凈大道的修行方法。
五根——眾生本自具足五種覺悟根本,分別是:1、信根 2、精進根 3、念根 4、定根 5、慧根
眾生常迷不覺,所以五根皆邪。
邪信——信幻當真
邪精進——攀緣追逐
邪念——妄想煩惱
邪定——妄執(zhí)境界
邪慧——世智辯聰
若能轉(zhuǎn)五根為正,即成覺悟根本。
正信——信佛、法、僧。
正精進——止惡行善,離幻證真。
正念——妄念清凈。
正定——無染幻境。
正慧——常覺不迷。
五力——眾生如能正確地培育五種覺悟根本,顕發(fā)能力,即生五力。
1、正信力 2、正精進力 3、正念力 4、正定力 5、正慧力
七菩提分——七種念修行人解脫覺悟的修行方法。
1、擇法菩提分——修行人必須要皈依三寶,正確選擇修行法門。
2、精進菩提分——修行人應(yīng)知無明執(zhí)著與及生死眾苦結(jié)集之可畏,自當精進勇猛,勤求覺悟。
3、法喜菩提分——得聞覺悟清靜之法而生珍貴殷重之喜悅心。
4、輕安菩提分——既得清靜之法,除去身心粗重?zé)蓝幂p安快樂。
5、捨欲菩提分——深知一切景物,人我皆是暫有而不永恒,即不貪戀,能舍棄愛欲。
6、正念菩提分——心離諸幻,妄念平復(fù),正念現(xiàn)前。
7、禪定菩提分——身心無染,精神心性逐漸澄清,安住不動境地,得正住持。
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八種正知正見的圣者修行道路。
1、正見——修行人對真理必須要有正確的見解。
2、正思維——接受真理后,要正確思維其義。
3、正語——培養(yǎng)真實心,言語正直,心口如一。
4、正業(yè)——順應(yīng)因果法則,安立正確的行為。
5、正命——確立做人原則,一生公義,從事正當事業(yè)。
6、正精進——明白修行真諦,止惡行善,離幻證真,故努力實踐。
7、正念——深知一切無常變幻,皆不可依,心念湛然清凈真實。
8、正定——心清凈故,顯現(xiàn)寂滅大定。
四正勤——四種正確精進的行為:
1、已生惡令斷滅。
2、未生惡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起。
4、已生善令增長。
四念處——又稱四念住
1、身念處——觀身不凈。修行人應(yīng)觀察自己的身體:骨、肉(地)、血、唾液(水)、體溫(火)、氣動(風(fēng))四大,皆是污穢不凈,而且無常變遷,終須壞滅,故不貪戀。
2、受念處——觀受是苦。修行人應(yīng)觀察自己接受處境的能力(受蘊),是不停地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及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紛擾,實在是煩惱痛苦,是故不貪不取,受而無染。
3、心念處——觀心無常。修行人應(yīng)觀察自己的妄識,心(注意力)皆是無有常態(tài)地不停變遷,實覺勞累故心無所住,湛然清凈。
4、法念處——觀法無我。修行人應(yīng)觀察一切人我事物及種種修行法門,皆是因緣業(yè)力的幻起幻滅,本不真實,我與修行,同屬妄執(zhí),故無染一切,解脫自在。
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修行人之精神應(yīng)常安住四種如意滿足。
1、欲如意足——因觀身不凈,欲念清凈滿足。
2、勤如意足——因觀受是苦,精進清凈滿足。
3、心如意足——因觀心無常,心意清凈滿足。
4、觀如意足——因觀法無我,妄念清凈滿足。
總括37助道品的實義,其實皆不離(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