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寫完發(fā)出后,我覺得有點太長了,總共寫了6500多字,很影響閱讀體驗,所以我打算以后每篇文章還是要控制在5000字以內,并且把分錄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增強美感。 在理解中學習CPA是件快樂的事情,我希望我的文字表達能把這份快樂傳達給大家。 昨天講完了逆流交易,其實今天要說的順流交易跟逆流交易, 并不怎么一樣。 我們的準則制定者針對這兩個方向相反的交易采取了不同的態(tài)度。 我們還是舉上面那個很極端的例子吧, 假設A有B公司20%的股份,能夠施加重大影響,采用權益法計量。 A公司全年就發(fā)生了一筆交易,向B公司出售一批存貨,成本60,售價100,而這批存貨當年B公司沒有賣出,B當年實現(xiàn)的凈利潤為0,A公司當年實現(xiàn)的凈利潤為40。 那么,對于A公司而言,在出售給B存貨時,會記錄: 也就是說這筆交易實現(xiàn)了凈利潤40。 這個實現(xiàn)的40元的凈利潤是不是有點虛呢? 畢竟是賣給了自己的關聯(lián)方,而且關聯(lián)方還沒賣出去。 如果把B企業(yè)切割成20%的B和80%的B,20%的B和A是一伙兒的,那么在A向B賣100件東西,20件給了20%的B,80件給了80%的B,那么A賣100件東西所產生的利潤中有20%其實是自己賣給自己了,剩下的80%才算是賣給別人了。 那么自己賣給自己的部分就要進行抵消。 左手倒右手的生意如果都能確認收益了,以后上市公司就再也不擔心自己的利潤不增長了! 而在A公司的個別報表中,因為反映的是A這個獨立的法律主體的經濟利益的變動情況,在向B出售東西時,確實滿足了收入的確認條件,所以不能直接對收入和成本進行調減,而要通過投資收益來進行調減。 所以上面那個例子中,A公司還要做這樣一筆分錄: 這里的分錄和逆流交易完全相同。 都是在個別報表中將虛增的利潤用投資收益和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來調整。 可以說,在個別報表中,順流交易和逆流交易的處理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與逆流交易比,這里可能會讓一些老鐵感覺到迷惑。 對逆流交易而言,聯(lián)營方向投資方賣東西,聯(lián)營方實現(xiàn)的凈利潤中有一塊是虛的,所以調減聯(lián)營方的凈利潤后再確認投資收益,同時調減長投沒問題??! 這邏輯不要太順! 但對于順流交易而言,是投資方向聯(lián)營方賣東西,投資方實現(xiàn)的凈利潤中有一塊是虛的,聯(lián)營方沒有因此實現(xiàn)一毛錢利潤,那調減針對聯(lián)營方的長投和投資收益干什么?聯(lián)營方沒有虛增的利潤?。?br> 在這里,各位老鐵不要很狹隘地理解長期股權投資這個科目,它代表的是聯(lián)營方的凈資產。 也就是說, A個別報表上的長期股權投資濃縮了B的全部凈資產。 而當A向B賣存貨時,B的凈資產就減少了。 為什么? A向B賣出貨物100,B的存貨增加100,而這個存貨實際上只值60,那么B付出的對價可以理解為一部分是購入存貨60,一部分是分配現(xiàn)金股利40,B分配股利,凈資產減少,從而需要調減長投。 至于調減投資收益嘛,只能理解為在A的個別報表上,實在是不好直接調減收入和成本,就找到了投資收益這個背鍋俠。 至此,逆流交易在個別報表中的處理就講完啦。 還記得我前面說的嗎? 在個別報表中,順流交易和逆流交易的處理是完全相同的。 而在合并報表中,兩者的處理是不同的。 假設A有別的子公司,那么就需要編制合并報表,當A編制合并報表時,需要編制這樣一個調整分錄: 也就是把背鍋俠投資收益換成真正需要調減的營業(yè)收入和主營業(yè)務成本。 合并報表突破了法律實體的限制,所以可以調整個別報表中不能調整的。 有老鐵可能問了,那如果A賣給B的存貨,B在當年全部賣出去了呢?(假設售價是200) 那么在B公司的報表中會確認收入200,成本100,從而實現(xiàn)凈利潤100元。 A公司呢,在個別報表中的分錄是這樣的: 因為B全部賣出了,所以沒有未實現(xiàn)的內部交易損益了,也就不需要調整投資收益和長投了。 這里個別報表的處理就結束了,在個別報表中,A確認了毛利40元,投資收益20元,合計凈利潤60元。 那么如果A需要編制合并報表呢? 有老鐵可能說了,這個簡單,都全部實現(xiàn)了,還調整什么啊,不用調整了! 恭喜你,你這樣做你就掉進坑里面了。 在昨天講的逆流交易中,當存貨全部賣出時,合并報表中不需要編制任何調整分錄,但是在順流交易中,仍然需要編制這樣一筆分錄。 這究竟是什么操作?? 為什么不管是B賣出去還是沒賣出去,A的合并報表中的分錄完全不變? 其實這里的問題出在B公司當年實現(xiàn)的凈利潤上。 當年B公司因為賣出了全部存貨,售價200,成本100,所以實現(xiàn)凈利潤100,但這筆存貨實際的價值是60,那么如果按照60的進價的話,B公司當年實現(xiàn)的凈利潤應該是200-60=140元,A因此能夠分享的投資收益應該是140*20%=28元。 但是呢,在A的個別報表上,僅僅確認了20元的投資收益。而少確認的投資收益就是因為多了從A賣到B這個交易環(huán)節(jié)。 所以這筆分錄實際上是增補因為被投資方個別報表層面按內部交易價格計入營業(yè)成本所導致的利潤虛減的影響。 這個處理原則和逆流交易顯然是不一樣的。 友情提示:下面的話比較繞,感興趣的可以結合我上篇文章多看幾遍,想想準則制定者的深意。 在逆流交易中,投資方從聯(lián)營企業(yè)中購買來的存貨如果在當年全部賣出的話,合并報表是不會做任何調整的,也就是說存貨從聯(lián)營方到投資方實現(xiàn)的內部利潤作為投資方的投資收益體現(xiàn),從投資方再到第三方實現(xiàn)的利潤作為投資方的毛利體現(xiàn)。 而在順流交易中,聯(lián)營企業(yè)從投資方中購買的存貨如果在當年全部賣出的話,合并報表仍然要做抵消分錄,抵消后的結果就是存貨從投資方到第三方實現(xiàn)的內部利潤全部作為投資方的投資收益體現(xiàn),而不是像逆流交易一樣,存貨從投資方到聯(lián)營企業(yè)實現(xiàn)的利潤作為投資方的毛利體現(xiàn),而從聯(lián)營企業(yè)到第三方實現(xiàn)的利潤作為投資方的投資收益體現(xiàn)。 這樣做,對于順流交易中需要編制合并報表的投資方而言,毫無疑問是毛利減少而投資收益增加。 還是用這個例子來說的話,在經過合并報表的抵消分錄之后,A賣給B實現(xiàn)的內部利潤8元(這里不是40元,因為真正的內部利潤是A賣給20%B的部分)在合并報表中從毛利變成了投資收益。也就是說,準則認為這8元不是A的毛利,而應該是B的毛利,B的毛利變成B的利潤,B的利潤再變成A的投資收益。 這筆抵消分錄做完后,在A的合并報表層面,A實現(xiàn)了毛利32元,實現(xiàn)了投資收益28元,合計凈利潤60元。 還記得個別報表中A的利潤結構嗎? 在個別報表中,A確認了毛利40元,投資收益20元,合計凈利潤60元。 總利潤沒變化,只是一部分毛利變成了投資收益。 最后一種情形,假如A賣給B的存貨,B當年賣出了70%呢?(假設售價是140元) 那么在B公司的報表中會確認收入140,成本70,從而實現(xiàn)凈利潤70元。 A公司呢,在個別報表中的分錄是這樣的: 在A的個別報表中,確認毛利40元,投資收益11.6元,合計凈利潤51.6元。 個別報表的分錄是很好理解的,因為和逆流交易是完全一樣的邏輯。 當A需要編制合并報表的時候,需要編制這樣一筆分錄: 嗯,是的,沒錯,和之前的完全一樣。 編制完之后,在A的合并報表層面,A實現(xiàn)了毛利32元,實現(xiàn)了投資收益19.6元,合計凈利潤51.6元。 總利潤仍然沒變化,只是一部分毛利變成了投資收益。因為準則仍然認為B公司賣出去的70%的存貨對應的營業(yè)成本不應該是70元,而應該是42元(60*70%),那么B公司當年實現(xiàn)的凈利潤應該是98元(140-42=98),相應地A公司應該確認的投資收益就是19.6元(98*20%=19.6)。 結論就是, 在個別報表中,順流交易和逆流交易的處理邏輯完全一致,都是將未實現(xiàn)的損益部分調整長投和投資收益。 而在合并報表層面,處理原則是不同的: 對于順流交易而言,不管B當年是完全賣出了,還是賣出了70%,還是完全沒有賣出,A的合并報表中永遠要編制一筆相同的抵消分錄,針對內部交易全額調減毛利,增加投資收益。 而對于逆流交易而言,當A當年完全賣出時,合并報表不做調整,當A完全沒賣出或者賣出了70%時,需要在合并報表中用未實現(xiàn)的內部損益部分(而不是內部交易全額)恢復長投價值,調減存貨價值。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里啦, 喜歡文章的老鐵們歡迎點擊右下方的在看,或者轉發(fā)至朋友圈,比心心! |
|
來自: 徐甘木financ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