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剛剛讀過劉慈欣的《三體》,如今,又因為他的一句話,打開了這本《2001:太空漫游》。 劉慈欣說,“我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盡管,對讀客家出版的書腰封上那些的醒目大字,已經(jīng)有一定的免疫力,但這句話,不僅腰封上有,封面上也有。 另外,這個版本的翻譯者是郝明義。非常奇怪,那么擅于造勢的讀客,居然惜墨如金,在這本書中沒有出現(xiàn)任何關(guān)于他的介紹。 是的,他就是翻譯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的那個人,他就是把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卡爾維諾引介到臺灣的那個人,他還是出版界的大亨:歷任臺灣時報出版公司總經(jīng)理、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jīng)理兼總編輯。 按理說,這樣的書,讀客應該歸入“三個圈”的經(jīng)典文庫系列才是,為什么卻沒有這樣做呢? 實在是忍不住強烈的好奇心,在忙成狗的工作節(jié)奏間隙里,啃完了它,并順便刷了一遍與書同時誕生同樣盛名的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zhí)導的電影。 讓人最意想不到的是,作為一本“科幻小說”,作者首先落筆寫下的,居然是猿人的故事。 在極端惡劣的生存條件下,以“望月者”為代表的猿人們艱難地存活著,除了覓食以及向靠近自己地盤的同類咆哮示威,他們幾乎連簡單的情緒都還不具備:“父子關(guān)系還不在他的理解范圍之內(nèi)。然而當他看到那具羸弱的尸體時,心里還是隱約感到一陣不安——后來,這種不安才會演化為哀傷”。 在一塊神秘石板的影響下,他們身上漸漸發(fā)生了自己看不見的巨大變化——“再一次,他感覺到自己的腦子里,有些好奇的卷須沿著未曾使用過的思路,悄悄蜿蜒而下。” 慢慢地,他們學會了使用工具;慢慢地,他們開始有了最初的“思想”;慢慢地,他們開始用武器去戰(zhàn)斗。 如此說來,人類在這個星球上之所以出現(xiàn)、進化、繁衍,都多虧了這塊石板的力量。 這石頭,究竟是何方神圣? 緊接著,故事來到了人類已經(jīng)可以很輕松地往返于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時代了,科技已經(jīng)發(fā)展到弗洛伊德博士以每小時幾千英里速度飛快地離開地球,卻還能通過“新聞板”(有人說,這是最早的iPad)在百萬分之幾秒的時間里,讀到任何他喜歡的報紙頭條。 在月球上的克拉維斯基地,人們在二十英尺深的地底下發(fā)現(xiàn)了一塊神秘的板子,這塊漆黑的板子“根本無法分辨其成分到底是石頭、金屬、塑料,還是人類尚一無所知的什么東西”。 唯一能確定的,是這塊板子埋下去的時候,根本還沒有人類。 當這塊代號為TMA-1的板子在深埋了三百萬年之后第一次見到黎明的時候,奇特的事情發(fā)生了…… 為了尋找答案,“發(fā)現(xiàn)”號宇宙飛船朝著遙遠的方向出發(fā)了,在茫茫的宇宙間漫游,飛船上的戴維·鮑曼等人會遭遇怎樣的經(jīng)歷?最終又會到達怎樣的地方? 人類文明究竟是自然演化,還是更高級文明的一場實驗?宇宙文明演化的終點又在哪里? 我們究竟從哪兒來?要到何處去? …… 這一切的問題,似乎都能在書和電影中找到答案,然而又似乎不那么確切,尤其是結(jié)尾,真的很令人疑惑。 好在作者阿瑟·克拉克留下了一句話:“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2001:太空漫游》,那一定是我們弄錯了。我們提出的問題遠超過我們給出的答案?!?/strong> 看來,看不懂就對了。 P.S:1.必須強調(diào)的是,書和電影誕生于1968年,記住這個時間,才會明白作者當時的想象力可怕到什么程度;2.小小的疏漏:第73頁最后一行,“弗洛伊德問道”應該為“哈佛森問道”(當然,讀客多半也不可能發(fā)現(xiàn)我這個小小的發(fā)現(xiàn))。 2019.6.9 作者: [英]阿瑟·克拉克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 讀客 副標題: 太空漫游四部曲 原作名: 2001: A Space Odyssey 譯者: 郝明義 出版年: 2019-5 頁數(shù): 320 定價: 62 裝幀: 精裝 叢書: 讀客外國小說文庫:阿瑟·克拉克作品 ISBN: 97875321706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