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dá)”下半章故事回看(從司馬懿的視角回顧故事過程):
卻說司馬懿率大軍奪得街亭后,又打敗了魏延、高翔、王平等前來劫寨的蜀軍,魏延等奔陽平關(guān)而去,司馬懿又順手奪了列柳城。此時郭淮帶兵趕到,司馬懿判斷蜀軍丟了街亭后肯定會退兵,就讓郭淮通報曹真連夜去追擊蜀軍;又安排張郃從小路抄箕谷退兵,只中途攔截?fù)屖癖w重,不硬擋蜀兵回撤之道;安排申耽、申儀守列柳城;司馬懿自領(lǐng)大軍望斜谷進(jìn)發(fā),先取西城。
卻說司馬懿大軍到城下,只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zhí)麈尾。城門內(nèi)外,有二十余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后軍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tài)?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jǐn)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jìn),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庇谑莾陕繁M皆退去了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后喊殺連天,鼓聲震地。懿回顧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諸葛亮之計矣。”只見大路上一軍殺來,旗上大書“右護(hù)衛(wèi)使虎冀將軍張苞”。魏兵皆棄甲拋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聲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桿大旗,上書“左護(hù)衛(wèi)使龍驤將軍關(guān)興”。司馬懿見山谷中皆有蜀兵,只得盡棄輜重而去,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此時曹真聽知孔明退兵,急引兵追趕。山背后一聲炮響,蜀兵漫山遍野而來:為首大將,乃是姜維、馬岱。真大驚,急退軍時,先鋒陳造已被馬岱所斬。真引兵鼠竄而還。蜀兵連夜皆奔回漢中。
站在諸葛亮的角度看,得知街亭丟失之后如何應(yīng)對。
卻說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后,急令關(guān)興、張苞各領(lǐng)三千精兵到武功山小路為疑兵,如遇魏兵不用硬打,只鼓噪?yún)群?,造出大兵伏擊的聲勢?span style="color: rgb(255, 117, 40); --tt-darkmode-color: #ff7528;">(此處有一計:樹上開花計)又密令大軍準(zhǔn)備撤退,安排姜維、馬岱埋伏在山谷中對付追兵。
一切安排妥當(dāng)后,探馬飛報司馬懿率大軍已往西城趕來,此時諸葛亮直接跑是來不及了,身邊無武將,兵只有二千五百人,關(guān)城門守城顯然也不可能,于是諸葛亮大開城門,登上城樓彈琴,讓司馬懿看到西城沒有設(shè)防,我就在城樓,可以上來抓我了(此處又是一計:空城計)。結(jié)果司馬懿中計而退。
對“樹上開花計”和“空城計”應(yīng)用的分析
這兩計都是在己方兵力弱于敵方時應(yīng)用的計策,不同之處是一計示弱以強(qiáng),一計是示弱以弱,都是要使得敵方出現(xiàn)誤判,從而使己方獲利。這兩計如果用錯地方,將是滅頂之災(zāi),所以要慎用少用盡量不用。
“樹上開花計”原文:“借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也?!币馑季褪潜θ跣。崖晞菰斓煤艽?,顯得兵力很強(qiáng)大。此計關(guān)鍵是要“借局”,就是要借時借勢,偽裝要巧妙,不能露出半點破綻,通過虛張聲勢,讓敵人在心理上受到威懾的效果。
師友們可以回看一下故事過程,諸葛亮此計用得如何?
“空城計”原文“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cè)嶂H,奇而復(fù)奇。”空城計的實質(zhì)是說,本來是空虛的,再以空虛來表現(xiàn),就會讓敵人對本來的空虛產(chǎn)生懷疑,反倒以為我們是有實力的。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變化無窮。在敵強(qiáng)我弱之,應(yīng)用此計的要點是要充分把握對方主帥的心理及性格特征,利用各種辦法來迷惑對方。敵方指揮官越是小心謹(jǐn)慎多疑,所得的結(jié)果就會越好,否則將會被反噬。
諸葛亮應(yīng)用此計就是充分把握了司馬懿決不會相信諸葛亮?xí)半U的心理,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冒險一用。同時,諸葛亮也為后續(xù)退兵提前留下了后手來強(qiáng)化“空城計”的效果,如果沒有先手布下“樹上開花計”,以司馬懿的軍事實力,“空城計”只能騙一時,他再反撲,孔明還是跑不了,加持了關(guān)興、張苞上演的“樹上開花計”才能讓司馬懿逃回街亭。